临床医学本科生“早期临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7王秀丽
王秀丽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8)
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就是“早期接触临床”。将临床实践以不同方式整合到初期理论教学中,甚至提出学生进入医学院校的第一年、第一周、第一天开始就安排接触临床、接触病人、了解病人,学会同情病人、关心病人,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思想。在课程设置上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转变为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使得基础理论与临床学习之间没有了明显界限。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打破传统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从而使基础与临床融合、医学与人文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普遍是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医学生只有在第四、五学年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到临床、接触病人,在前三年,医学生没有接触临床的机会,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另外,由于学生没有接触病人的机会,缺乏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影响了后期的见习和实习质量。
“早期临床”,即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临床一线和病人的环境及条件,采取诸如“预见习”、早期观摩、实地演练、临床医生讲座等多种形式,让还处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医务人员、患者,进而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乃至整个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医学生在与病人和临床接触过程中,了解、熟悉和学习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及见习、实习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培养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的机会,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和社区卫生保健能力的培养,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1 开设“门诊志愿者服务”“社区医疗实践”小学期
临床学院创新医学人才临床技能培养体系,强化临床技能实训与实践,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以医学教育环境变化为背景,以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以行业准入标准为核心,在一年级、三年级开设2周小学期社会实践课程《医疗服务》《社区实践》必修学分,有方案、有考核、纳入学分,使低年级学生深入医院和社区,早接触、早熟悉医疗环境,了解医患关系,提升学生的医疗服务社会责任感。
安排一、二年级学生担任医院门诊志愿者。利用休息日为门诊、急诊患者提供包括导医、导诊、预约诊疗、咨询、护送去病房、取药、陪同检查、咨询、取送检查检验报告单、健康教育等服务。定期组织志愿者召开会议,讨论、交流服务心得体会,在实践中不断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活动方案,提高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使志愿者服务活动更加多元化。
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设置小学期。安排三年级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跟随社区医生开展服务,协助社区医生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跟随并观察社区医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搜集病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随访检测,协助社区医生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对疾病的理解,跟随并观察社区医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搜集病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随访检测,加强对疾病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在课内外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与服务方式,训练、培养学生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思维、观察、分析、组织协调能力,遵守劳动纪律及服务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增加学生接触临床实践与医疗问题的机会,早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预防干预能力的培养,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为增强医学生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技能,转变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不足的状况,注重实践技能培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行临床导师制。
要求责任心强、热心教学、职业素质强、受学生欢迎的临床医生作为备选导师,导师的遴选采用自我推荐、学生推举等方式进行,每个临床医技科室选拔2-3名,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1-2人,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到医院跟随导师,与导师沟通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观察导师的工作,跟随导师值班、观摩其查房、与病人谈话、进行诊疗活动、协助医务人员带领病人做检查、收集病例资料等。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自己行医经验和教训,回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使学生早进入临床,获得临床学业指导、临床知识学习、临床经验积累。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树立“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服务理念。
导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导向性和咨询性意见。导师应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积极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进程设计和人生发展规划。导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导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导师应适当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或辅助性工作。学生利用假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临床导师制,是一对一师徒模式带教,让医学生对怎么当医生、怎么看病人有一个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对其怎么当医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建立职业认同感,使之从一开始就做好职业规划,为今后的学习明确方向;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训练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技能。
3 效果评价
3.1 临床技能竞赛表现优异
我院实习生临床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院实习生代表队2015年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北西南分区赛中获二等奖;2016年在第七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北西南分区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总决赛中获三等奖;2017在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北西南分区赛中荣获特等奖,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
3.2 在校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近五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在92%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在92.62%以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生考取比率接近22%。
3.3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对2012-2016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培养质量对就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在专业知识水平、临床技能与工作能力、完成任务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均达到良好以上。用人单位中对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分别为94.89%、92.71%、94.69%、92.71%。用人单位对我院实习生和毕业生评价较高:职业忠诚度高,对病患有爱心,学风好,作风实,诚恳踏实,吃苦耐劳……自治区和兵团各医院对我院学生非常欢迎,我院学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全校前列。
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