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途径研究

2022-03-17刘中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劳动

刘中正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会议上着重指出,“应该面向广大学生,对劳动精神进行大力弘扬,让学生对劳动给予足够的尊重,并崇尚劳动,对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之处进行体味和感知,在其不断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在踏实,辛勤的劳动中,将自身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成长成才的主要渠道。劳动教育帮助大学生将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树立起来,在劳动活动中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团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各项劳动技能进行学习和掌握,在育人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劳动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在劳动中增长知识、丰富学识、创新知识、提升本领,从而促进大学生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养成科学精神,不断地求真。

1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劳动教育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梦想是需要努力追逐的。个人理想的达成离不开劳动,民族复兴及中国梦也是劳动创造中慢慢达成的。劳动教育不仅迎合了立德树人任务,也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应该在教学、实践等教育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全面引入进来。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在挥洒汗水和体验艰辛中得到磨炼。对努力拼搏,不畏艰辛的意志的培养,是大有帮助的;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优秀的个人品格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有助于其强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2 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学校普遍对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力度不够,虽然会开展一些劳动,但还尚未系统化;其次,学生所接受的劳动教育和途径少,导致学生的劳动态度及意识都比较薄弱,缺乏积极劳动的热情和应有的劳动意识;最后,由于一些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乐于参加劳动,甚至存在“不费吹灰之力获取巨额财富”的不良认知。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意识到加强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劳动教育的强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并掌握丰富的技能,并塑造高尚的品德,将科学的三观树立起来,为其健康成长、成才以及顺利就业,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1.3 劳动教育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教育不单单体现在黑板上,同时也体现在实践、创新和社会责任承担上。劳动教育实现了知识和实践的巧妙结合。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容易让学生养成“纸上谈兵”的毛病,在现实工作中,难以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类知识及技能。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既要在校园内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努力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本领的锻炼,同时,也应该在社会中学习一些实践知识和技能,对中国大地进行感知、对国事民情进行体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化解,对劳动抱有高尚的情怀。在劳动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上,手脑并用,相互协调,全身心的对所学专业形成更深的体悟,学生方可立足于现实情境,利用自身的创造性,对各类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妥善解决。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知识水平的提升和能力培养与锻炼。

1.4 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劳动教育只有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劳动认同。劳动教育的育人思路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带人”。以理服人的要求是,教师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对学生实行言传身教的教育,通过道理的讲解和事实的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其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妥善、有效的化解。以情感人的要求是,用情感来感化学生,对其高尚的劳动情怀进行培养,为大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对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通过劳动,让其真正的有所收获。以行带人的要求是,以现实行动来引导和感化学生,在校园内选取一些励志故事、感人事迹和先进劳动事件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为全体学生提供科学,正确的价值指引。在多种活动的辅助和支撑下,在大学校园中,对劳模、劳动和工匠等精神进行大力弘扬,在社会上对劳模进行大力宣传,将工匠故事讲好,以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学生,以模范故事来教育学生,对工匠情怀进行培养,对工匠精神进行弘扬,使广大学生在“可知、易感、能学”中引导他们对劳模进行赞颂,向劳模学习,对劳动充满热情,以劳模精神为指引,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及成才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2 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2.1 目的相关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就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看,其以“富有理想、富有担当和拥有过硬本领”的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回应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其成长、成才和发展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思政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给予了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为其人生理想的实现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塑造,对其意志进行磨炼,让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由此可见,两者在目标指向上的相关性,决定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融合的可能性。

2.2 内容关联性

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面向广大学生组织并开展教育活动,对其实施道德、法制、民族和国防等内容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端正其劳动态度,能够真正做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对劳动价值和内涵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感知。在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中,应该推动其劳动态度的端正和劳动意识的强化;铸就劳动品格中,强化劳动内核、展现人本关怀和家国情怀;在对劳动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和把握的过程中,将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升其劳动素养。思政教育应该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对人类文明及发展成果进行传承,其中必然包含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教育的高扬。

2.3 路径互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了其采取的日常化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融入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而养成人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现实的劳动言行,对学生的人格自觉性进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手段,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必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与有效途径。

3 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3.1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和全场域

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在学校营造了重视劳动教育育人的环境下,面对更具个性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应该更加多元化。承担思政治教育的教师或普通教师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这一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能引领大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出力流汗中磨砺坚韧的意志品质,在艰苦历练中形塑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涵养和崇高的道德境界,不断地向善。劳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如学校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相关学术性社团组织关于劳动、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等主题研讨活动。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公平和正义的情怀。教师可通过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引入,以人类通过劳动完成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为核心,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帮助学生将科学,正确的劳动观树立起来。例如:教师可通过“马克思原理”课程的讲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价值观,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并憧憬共产主义;通过“毛概”课程的讲解,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思想进行精准解读;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全面分析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情况,实现学校教育、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

3.2 拓宽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拓展实现自我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劳动教育育人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带动下,依靠多种方式和多样化的渠道来达成自我教育的目的。劳动是一种创造,创造了人、社会、世界和美好的生活,因而劳动本身蕴藏着美、展示着美、创造着美。在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劳动中增强体质,锻造健康身体,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劳动中磨炼心性、享受乐趣,锻造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3.3 借助新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劳动教育的新平台

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活动)、第三课堂(校外实践)、第四课堂(网络)相结合的全程陪伴、服务学生的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巧妙融合的有效机制。鼓励教师运用网络平台围绕劳模事迹,树立正确劳动观、夯实劳动精神。通过反映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与学生在课下探讨、研讨和实践,让学生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及理论认知逐步转化成为一种理性认知。

高校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以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核心,对教学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网页进行设计,通过线上线下两大渠道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创建;以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为目的,开设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大力推荐和推广赞颂劳动精神的书籍;大力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进行理论课程的开设;推送学生的经典诵读、学习感悟等,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展开交流和深入的研讨。在课堂以外对劳动精神进行积极主动的宣扬和传承。

3.4 回归劳动经典解读,培育劳动观的理论思维

对劳动作用及价值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回到文本,正本清源。回归劳动经典解读,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什么,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作为依据,对劳动教育的理论根源进行大力探寻,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劳动观进行认真梳理和精准把握。在大班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在解读经典的同时讲解有关原理,让学生对原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指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维进行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对理论思维丰富的系统劳动观进行树立,认真学习并全面贯彻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新时代的劳动观,体会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系统论述,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

3.5 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进校园,发挥榜样的作用

高校通过“劳动模范进校园”等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劳模、劳动和工匠等精神进行大力宣扬。在劳模及工匠事迹的宣传过程中,让大学生对榜样的力量进行切身感知,对模范事迹进行倾听,对工匠情怀进行探索,使当代大学生在可知、易感、能学中不断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对劳动充满崇尚和热爱之情,以劳动精神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精神根基。

高校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授课,或对“工匠访谈”等公选课进行开设,创新授课方式。例如,国内有高校开创了劳模、工匠精神进课堂的“211模式”——“两个”主讲人,即思政教育与劳模相互配合着为学生授课;对“一个”主题进行阐释,两名主讲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某个行业或者领域所获取的惊人成就以及劳模(工匠)在其中的可歌可泣的奉献与创造;达到“一个”目标,即让学生围绕主题实现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的极大提升,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实现以劳模(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信念的育人目标。授课过程可采用“六部曲”:主持人介绍,视频播放劳模先进事迹;思政课老师从理论角度做主题讲解;全国劳模从实践角度做阐释,老师、劳模和学生互动;思政课老师升华总结;主持人进行小结。课堂上,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引,劳模对精湛的技艺进行展示,对动人的工匠事迹进行讲解,借助于鲜活的素材,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劳模精神进行了生动的解读,使劳模精神得到了广泛有效宣传。通过聘请劳模担任导师或者辅导员的方式影响学生,从而发挥劳模在身边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劳动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工匠赞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