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证调查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

2022-03-17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院校高职

张 容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需要立足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探索创新思政课的授课形式。毋庸置疑,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授课形式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社区宣讲等形式,深化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把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相联系,真正与祖国、人民同行[2]。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活动特性,更容易获得高职院校学生的青睐,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找准思政课与实践教学的切入点,进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1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021 年,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负责人、教务人员、专职教师以及学生代表等36 人访谈的基础上,选取广东省内三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主要涉及到软件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专业,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情况调研。问卷就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态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施教主体参与程度、教学手段多样化情况、企业有效参与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此次网络调查回收问卷367 份,获得有效问卷350 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5.4%。

1.1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91.1% 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6.0% 的学生认为不重视,还有2.9% 的学生不清楚情况。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开展实施中,84.3% 的高职院校学生持肯定态度,8.6% 的高职院校学生持否定态度,7.1% 的高职院校学生持不清楚态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主体(多选),专业课老师占85.4%,辅导员占87.1%,思政课老师占88.6%,企业相关人员17.1%,其他人员15.7%。思政课实践教学采取主要手段,62.9% 的学生选择了观看视频,21.4% 的高职院校学生选择了参加社团和课外活动,12.9% 的高职院校学生选择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9% 的高职院校学生选择了没有参加过。关于高职院校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认为学校经常邀请的占14.3%,偶尔(一学期低于3 次)邀请的占67.1%,没有邀请的占18.6%。

1.2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完成问卷调查和访谈之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梳理了访谈结果,明晰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

1.2.1 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对有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调查显示,6.0% 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有2.9% 的学生不清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也即是说,8.9% 的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没有真正认同;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有84.3% 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但这与调查中91.1% 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思想上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有着6.8% 的差距,从侧面也反馈出,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重强调,轻部署”“重口号,轻落实”的问题,归根到底,部分高职院校思想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还不够重视。

当前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大部分高职院校从思想上重视并探索性地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整体发展上看,教学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从运行机制层面看,缺乏科学有效的运行保障;从课时、内容层面来看,不同高职院校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课时安排存在着较大差异,多数高校都已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要求[3]。因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制约了其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1.2.2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存在教学质量欠佳的情况。调查显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实施主体有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思政课老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其他人员以及企业等都参与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来,其中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老师、辅导员等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可度达到85% 以上。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手段不断丰富发展,观看视频、参与社团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被逐步运用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但这些教学形式的普遍运用率却较为低下,最高的观看视频形式也仅有62.9%。企业文化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的融入不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学期多于3 次的,仅有14.3%,低于3 次的占67.1%,还有18.6% 高职院校没有邀请企业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既是解决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抉择的现实需要,更是立德树人效果能否达成的重要保障。

2.1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

访谈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馈到思政课教学缺少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机械的授课方式必然导致味同嚼蜡的听课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强的课程更加不感兴趣。访谈中,在问到“最喜欢的思想政治课上课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有80% 的学生选择了最喜欢活动式教学,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主要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这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偏差。在问到“如何上思想政治课的”这一问题的时候,在学生中主动学习的比例不高,存在一部分同学是看手机、聊天和做作业等现象。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多为00 后,既富有朝气又容易冲动,缺乏足够的理性和耐心,对于枯燥固定的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譬如,高职院校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为例,面对就业抉择,往往存在着矛盾心理,部分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对已找到的工作不珍惜,针对这些问题,思政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就需要进行优化,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企业实践认知,让高职院校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到未来从事工作岗位的属性,从内心深处认可并接纳未来所从事的岗位。

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法制等方面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坚持贯彻人才培养目标,拓展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平台,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还要把职业素质的相关培养内容融入进去,把工匠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文化,科学进行思政课的课程设置。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应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2.2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塑造正确职业观的助推器

学生职业观是个体价值观最为直接的体现,决定着其未来从事岗位的选择。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巨大的机遇,高职院校学生未来择业机会大大增加,另一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自身综合素质是否过硬,能否满足企业需要,同样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选择。因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保留原有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融入职业观念方面的内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主动规划和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立足社会现实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问题,扭转学生的就业意识,改变传统的就业思想,促使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就业。譬如在讲授哲学内容时,引导学生立足于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让学生用哲学理念分析职业问题,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3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增强教育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思政课实践教学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并不擅长也不喜欢一味的理论学习,他们更喜欢和更容易接纳活动式、参与式的授课。因而,探究和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授课才能抓住高职院校学生的心。通过调研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式比较滞后,教学手段比较传统等。一方面,通常以点带面,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演练,课程讲授流于形式。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实现多媒体教学,校外实践活动机会更是缺乏,即使部分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也是应付式的,一些思政课教师甚至用观看视频的方式替代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层面,思政课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难以实现。

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和弥补教学手段和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未来就业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公益、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3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多维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利用社团活动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载体,利用学分银行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平台,利用企业文化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利用新兴媒体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合理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拓宽教育载体,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3.1 利用社团活动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载体

以兴趣为基础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具有职业特性突出,趣味性强,艺术性高,思想性好等特点,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奠定了基础。学生社团活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多是自愿组建参加的,具有真心投入、主动参与、全力付出的特点,此时恰如其分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可以协调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对组建的社团强化指导,明确社团未来发展方向,在日常的管理运行中,思政课老师适时参与其中,优化社团活动,给与及时必要的方向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团日活动中去,亦或是将重大节日、纪念日价值意义或是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团日活动进行宣传,潜移默化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认识。

3.2 利用“学分银行”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平台

“学分银行”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充分肯定高职学生能力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发达的现代互联网技术,结合“学分银行”的优势,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特点,设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银行”,进而激发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完成思政课实践学习。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高职院校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赋值,确保可以有效冲抵思政课的相关学分,同时为每个入学的新生开设个人账号,确保账号的唯一性和可持续性,至少确保能跟随学生在校学习时期(也要考虑学生应征入伍等特殊情况)正常使用,或是依托网络问卷平台,科学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事项,譬如明确思政课实践的具体时间、地点、时长、上传佐证材料(可以是活动图片或是实践证明信等)。与此同时,不同年级的思政实践教学也要体现出差异性,如大一注重个人思想的转换,大二注重对社会的关切,大三注重对社会的适应等,引导学生每次完成思政课实践学习后,将相关照片上传至相关系统。高职院校根据学生上传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佐证,判断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际贡献,给予差异化的考核评价[4]。同时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

3.3 利用企业文化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提升其社会适应性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偏差问题,促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准员工身份,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阶段,能够更加适应企业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在日常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需要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内容。比如某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培养新时代高技能软件技术人才为目标,融入了华为等企业文化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理念和行为规范,以便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同时还把软件技术行业的规范嵌入到教学中,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了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实现了行业规范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与企业匹配的职业态度、能力等,为学生未来的实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利用新兴媒体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

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访谈中发现,100%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大课堂,上百人,只听教师一言堂,听课效率较为低下。然而,高职院校思政课期末考核通过率却近乎100%,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视思政课为“学分课”,只为能顺利毕业,思政课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以笔者所带某班级为例,拥有一台手机的学生占比100%,拥有两台以上手机占比75%,拥有3 台以上手机占比15%。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数量的拥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的普及及依赖,这也启发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适时强化学生关心的社会话题的引入,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分析,满足学生的求知渴求,最后激励同学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积极正能量的内容,最终形成“学生喜爱受教,教师高兴传授”的良好育人氛围。

猜你喜欢

思政院校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