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行为改进

2022-03-17史君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初中生细节信息化

史君如

(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 江苏·常州 213023)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造就了“数字原住民”,而现如今的初中生就是这样一群处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原住民”。对于在计算机的陪伴下成长的他们来说,给他们一台网络中的计算机就可以自学信息技术、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他们获取信息技术技能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教师也不是他们唯一的学习指导。因此,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信息化的趋势下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行为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生机。

1 信息技术与细节教学

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后,各种教学平台和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为了适应这大环境,各学科、各学段也不断地尝试着将这些平台工具引入课堂教学,但是大事做于细,难事做于易。与其为了信息化而在信息课堂中刻意引入信息工具、信息资源来打造一堂信息化课程,不如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课堂的细节中,通过课堂细节感染学生,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在信息化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细节一词被解释为“与大局相关不大但是又不能忽视的小事”,教学中的细节也是如此,教学设计和环节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细节可以分为情感细节和技术细节两大部分。

在初中,每周一两次的信息技术课让学生与信息技术老师的亲密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加之初中进入青春期的影响,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很少能表现出小学生的激情和活力,而这正是情感细节的突破点。记住每一位同学对于教授班级多而且见面次数少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可能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能被信息技术教师记住会让学生对这门课、这个老师的好感度大幅度提升,也奠定了良好课堂效果的基础。

相较于情感细节,技术细节对于信息技术老师的“挑战力”并没有那么大,更多考验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把控。例如《视频的获取与加工》一课,更是可以将一些操作技能以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微视频的录制、加工就是一个视频获取与加工的过程,学生在通过教师的微视频学习的同时,也在欣赏一个视频作品,而这些视频的风格就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制作。细节中的技术虽然不是多么高端,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把握了教学环节中的细节问题,才能让课堂更加精致。

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师专业的信服与崇拜。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最能感染学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举止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模仿的,比起绞尽脑汁将信息化融入课堂,不如在细节中将信息技术完善,为学生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形象,所谓润物细无声便是如此。

2 知识扩展与学科融合

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科书也在高频率的更新,但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对于当今的初中生而言是完全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知识结构的升级。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的培养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例如,在《计算机与信息安全》一课中,教材上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十分理论化,而这部分内容的最根本教学目标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因此,这节课可以将教材作为根基,一方面把教材上的知识放入课堂,另一方面找一些生活常见的信息安全问题,比如QQ中毒、假冒热点等,扩展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也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到信息知识。作为生活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这样的扩展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也有助于他们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让教育能真正地改善生活。

当下,各大学科都在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信息技术在扩展知识结构时,也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融入其他学科的思想,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达到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获得帮助提高。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递等,因此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信息内涵、如何更好地加工信息也是课程的要求。例如,《应用文档的设计与制作》一章所使用的WPS文字是学生在平时用的最多的软件之一,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做更为美观的文档。比起教材上的研究报告,初中生平时可能更多地需要用WPS文字来制作小报,很多学生掌握了技能却不能把小报做得赏心悦目,缺乏基本的美学知识。教师可以尝试融入美学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如何设计文稿才是合适的。比如,有些学生误以为美观就是使用多种字体、颜色来丰富版面,而人体在接收三种以上的颜色时就会觉得杂乱了,并且色彩搭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字体”操作时,普及一些中国传统字体的历史文化和各种场合约定俗成使用的字体,使学生能有意识地根据情境来选择相应的字体。这些内容看似与信息技术无关,却能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将生硬的技术变得更加柔和生动。

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课堂不能再局限于操作技能的教学,信息素养也绝不是将计算机工具化。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不仅是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是一种大课程体系的构建,技能性与文化性相融合,信息能力与信息意识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 任务驱动与评价反馈

开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要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素,提升他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是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来教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进课堂,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知识学习的效果。

任务驱动法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大环节。“效果评价”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常常因为课堂时长的关系被草草略过,为了教学的完整而简单地进行。但是如果将评价环节充分利用,将是提升学生信息水平的重要一步。长期粗糙地评价学生作品会逐渐消磨认真投入的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也会让浑水摸鱼的学生敷衍了事。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价。在初中生眼中,不仅老师的评价对他们有着重要意义,同龄人的评价和意见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中,将教师评价与更多的自评和互评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提升学科素养。例如《动画设计与制作》一章,第一次接触Flash动画制作的初中生常常会脑洞大开,虽然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但他们常常做出意想不到的动画作品,评价过程中,展示作品时也会激发其他同学的灵感,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做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内容,更能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性和创造性。

任务驱动的课堂旨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思”,完成任务的过程固然是“做”“学”“思”三者的有机结合,而评价更是注重“思”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原本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塑造的一门学科,让学生在自评中发现自己的特点与不足,在互评中观察他人的闪光点与提升点,促进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完善,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信息技术能力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学生自身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拓展课程体系,打破课程间的隔阂,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初中生细节信息化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细节取胜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