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理论探析和实践要求*

2022-03-17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统一马克思主义

胡 冰

习近平在2019 年3 月18 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这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创新的重要指导。为此,必须在理论上深入理解其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在实践中落实,强化思想与理论性,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及针对性。

1 思政课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思政课基本上是由一系列独特的政治教育课程组成的,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心任务是要保证社会主义的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育的大学生有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理想信仰,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的根本所在。无论什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不能离开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当下,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依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从学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是超过这个二级学科的范围的,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一级学科全部包括在内了。这就意味着,思政课的理论本身就包含了统一性和多样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辨证统一

思政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即党性,通过“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2],培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认同。然而当代,伴随着哲学和政治等学科研究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但是这些研究中都夹杂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就要把握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决抵制那些可能会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可能与“四个自信”相悖的内容,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研究可以是多样的,但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必须是统一,即牢牢把握我们的党性。因此,理论内容的统一性表现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鲜明的政治性。

思政课是由多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这些课程内容虽然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每门课所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且交错着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等多学科,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热点分析、思维方式等展现出多样性,因此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将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和价值性的辩证关系把握好。

1.2 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定位辨证统一

从学科定位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政治学、法学等都属于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课程对这些学科都会涉及,但是当其他相关学科参与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牢牢占据统治的角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之理,要讲清楚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这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此时,不仅要以一级学科的高度去统领,在与相关一级学科交集时,也将居于统领的位置之上。学科层次是同级的,实际应用又不是平行、对等关系,也不是相互交替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为此,在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法学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不是纯粹的党史党建课等;“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单纯的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课。

1.3 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政治性辨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能居于统治地位,源于理论的科学性,且理论具有强的实践性、革命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其内容要体现理论性、时代性和科学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合理前提、本质必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后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事实讲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保证这种科学性能够有效且正确地使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领会为什么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大学生自觉成长为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展现了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表现为理论教育与历史进程的辨证统一、理论教育与理论本体的共生、理论教育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互相促进。把握内容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就能深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自为、客体他律以及主客体互动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4]要求的时候,可以站在理论的高度把握规律性、原则性、权威性、时代性、发展性等特点,更好地达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2 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实践要求

解决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必须落在实践中,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实践创新,既要实现从理论统一到实践多样的有机转化;也要实现从实践多样到理论统一的有机转化。

2.1 思政课统一性和多样性要通过改革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2.1.1 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让大学生能了解四史,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归根结底,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既要立足于当下,也要着眼于未来。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确定的、统一的,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要体现这种统一性。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可以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称之为“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育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思想和理念的引导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构筑的教育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思政课统一的教育目标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根据时代背景、知识体系、专业需求、地方特色、高校文化等不同因素,在执行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规定动作”的同时,要合理地设计好“自选动作”,才能真正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唯有灵活运用多样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的效果。

2.1.2 教学的统一管理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

2018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及2020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进行了统一规范的管理、明确责任,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师队伍、课时规定、落实学分等方面,同时要求合理安排教务,严肃课堂纪律、完善考核方式。这些规范管理是高校思政课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管理的统一性的体现。在保证落实规范管理时,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因生长环境、专业背景、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对理论性的思政课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要保证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就要在统一的教学管理下创新教学方式。特别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对这些新的传播手段更有兴趣,更容易接受。微信、抖音、快播、b 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占据这些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手段,超越传统课堂,运用线上线下双重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多样性的体现。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是严格统一的,教学方法是活泼的。

2.1.3 教材的统一性与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政课的教材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并且各高校要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然而统一的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表现出多样的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师在理解、领悟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后,可以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制作各具特色的教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体系。活页式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就是体现了这种多样性。

2.2 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要通过改革创新,有序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特征,以及各教育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深入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课程资源开发围绕课程体系的核心,保证了统一性。因地制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动鲜活的红色资源,是宝贵的思政课的资源。因时制宜,主要就是要抓住时代特征,认识不同时期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课程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因材施教,生长在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个性化明显,他们的个性特征、专业背景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实际,才能有亲和力、感染力,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时丰富了课程资源。新媒体时代,课程资源的载体也成为资源开发的重点。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要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才能及时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心里。如学习强国网络平台、各学校思政网络平台,各种红色教学网络平台,微信、抖音、b 站等。课内外的实践教学,已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思政课的各个课程也在文件中规定了相应实践教学的学时,有些学校探索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并设置相应学分的教学改革,同时,构建了学生工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不断丰富校内课程资源。从网上网下到实践基地,从思政课堂到课程思政,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覆盖了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实现了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的有机转化。

2.3 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要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师资队伍和理论研究

新时代中,各种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纷繁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光依靠思政课专职教师一支队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单纯一条线工作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并且解决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4]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中,许多高校已经开展探索一课多师制,即专任教师和实践教师、教学名师、行业导师、道德模范、榜样标兵等深度合作,已经做到了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要做到以人为本,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案编写,制作精彩课件,打造精彩课堂,提升教学的实效性。积极参与理论研究,用理论回答现实问题,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2.4 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最后还在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能否坚定理想和信念,能否自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关键是受教育者本身能否真心认同、真心接受、真心热爱。马克思认为:“人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6]因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学习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的关键所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统一主导性同时,利用各网络平台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在热门APP 及各种网站中,创建思政交流平台,提供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活动的场所,增强大学生自觉性。

每一代人的生活实践都不尽相同,服务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要在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前提下,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猜你喜欢

思政课统一马克思主义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统一数量再比较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