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2-03-17吴桢
吴 桢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09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都为贫困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例如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效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资助育人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助学金平评审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等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公平,需要学校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1 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需要层次理论指的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和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需求,且不同层次的需求具体内容不一,呈现出金字塔等级的特点,通常分为增长需求和缺陷需求,而缺陷需求又称为基本需求,主要包括尊重和自我价值需求、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人身安全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指的是人类生存的需求,主要包括食物和水、氧气、阳光、排泄、睡眠和繁衍后代等,安全需求指的是人类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下生存和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安全的环境能够消除人们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在安全有秩序的前提下实现其他需要。爱的需要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例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恋人关系、亲属关系等,尊重需要则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尊重,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内容,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则都是在以上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我价值需求和超越需求则是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求,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逐渐完善自身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
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遇到的问题
2.1 资助不平衡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资助不平衡的问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东西部高校教育质量存在严重的差距,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远远落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而奖学金制度是国家针对高校统一制定的资助政策,经济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机会明显更低,成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难题。其次,在助学金发放评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伪贫困生”,高校不能对每一位贫困生开展实地调查,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中信息都是虚假的,因此成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阻碍。最后经济帮扶和物质帮扶存在严重不平衡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不思进取的消极态度,对其以后进入社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1]。
2.2 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的基本要求的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统一,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存在着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不平衡的问题,过于注重物质帮扶,导致多数贫困生在得到物质帮扶后仍然不思进取,学习态度仍然不端正,且部分学生还表现为生活态度的懒惰,缺乏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坐等资助金的发放,并利用这笔钱肆意挥霍,从而养成不良消费观念。精神世界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不利于正确三观的建立和良好品质的养成,为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高校要在完成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注重对贫困学生的精神帮扶,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经济条件学会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品质,健全人格,从而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
3 需要层次理论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超越需求,而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学生的需求主要涉及生理需求,只有保证良好的食物需求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接受资助后通过学习实现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需求。因此要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持积极心态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贫困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重要教育措施,由于部分贫困生长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存在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物质支持上,而要注重学生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就要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渗入需要层次理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例如在举办中秋晚会或者元旦晚会等各种活动时,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同时还要注重团队建设,从班级的角度积极引导贫困生参加班级活动,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此外在与贫困生谈话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避开一些敏感话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3.2 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诚信意识
良好的诚信意识在助学金评比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渐渐淡薄的诚信意识使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伪贫困生”,因此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和法制教育必不可少。对此整个高校要开展法律讲座,聘请法律专业人士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律层面上减少“伪贫困生”的数量。与此同时要开展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管理体系,将个人征信作为贫困资助评比的重要标准,将个人征信记录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挂钩,增强二者之间的黏度,通过法制约束推动道德约束,提高大学的综合道德素养,有助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公平。
3.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三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关键。基于此学校、班级或者各种社团在举办活动时,不仅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还要将活动的趣味性与思想性有机联系起来,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完善学生人格,提高综合素养[2]。
3.4 从多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资助工作负责制,将辅导员设置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完善的建档分析制度,通过电话调研、跟踪反馈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家庭环境和相关条件,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管理,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防微杜渐。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受助学生考核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加活动表现等内容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考核当中,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做到资助育人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质量。
3.5 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
懂得感恩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有部分贫困生由于没有得到资助而感到抱怨,甚至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因此辅导员要开展感恩教育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感恩活动,组织接受资助和未得到资助的学生参加感恩活动并了解资助者的恩情,例如在感恩节举办爱心传递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学校和国家,让大学生懂得感恩,健全人格,为以后步入社会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为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向社会输送专业性人才,基于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提高学生专业课水平,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职业规划建议,深入当前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特长等为其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用知识改变命运,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需要层次理论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将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良好的帮助,加强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从多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提升综合素养,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完善大学生人格魅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完成新时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