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样态阅读循环圈
——小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7毕婉敏
毕婉敏
(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 广东·广州 510800)
全民阅读推动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水平,已经成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阅读文化是指在长期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所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校园阅读文化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氛围、行为方式、评价制度、共享价值等方面的外在表现。阅读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共同打造。作家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阅读循环圈”理论。这个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回应”三个环节组成,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其核心是“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学校在其核心点上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呢?笔者认为,学校应从各个层面,打造多样态阅读循环圈,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成为真正的优秀阅读者。阅读文化建设离不开五个关键要素:空间、资源、课程、活动与评价。
1 空间助读
阅读文化建设首先从阅读空间的布置开始。要想学生爱阅读,就要在他读书之前先爱上读书的氛围,学校可以以“双 A”阅读理念为指导,即Anywhere——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Anytime——任何时刻都可以阅读,将“学校里的图书馆”变为“图书馆里的学校”。因此,学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要为学生提供合适有层次感,有针对性的外部阅读环境。例如在校园楼层设置充满童趣的个性化书吧,开辟凸显主题的阅读驿站,让校园处处洋溢阅读氛围;打造各具特色的班级图书角,让学生随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与书的亲密互动不受任何时空的阻隔,营造全天候的阅读环境;安装云端数字化阅读机,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凭借读者证、人脸或指纹识别进行自助借阅,让书籍走近学生身边……在校园的每一处、每一角、每一班全方位打造全开放、立体式的阅读空间,为架起孩子与书籍紧密联结的桥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最大限度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实现人与环境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让泛在阅读无处不在。
2 资源选读
阅读资源无处不在,所有的阅读都是从选择书籍开始的。因此在开始进行阅读前,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图书资源可以提供给孩子选择。学校从兼顾“量”和“质”两个角度出发,每年定期补充书籍,不断丰富充实图书馆、图书角、走廊书吧、电子阅览等阅读空间藏书数量,提供数量充足、涵盖面广、类型丰富的阅读资源,贴近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乐读、爱读;定期举办图书跳蚤市场、图书漂流、班际阅读等活动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学校可开展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数字化阅读等多情境、多样化阅读生态的探索。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应读书书目与可读书目,构成分级推荐的纵向系列,核定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形成点面结合的横向系列,引导学生从单一的文学类、叙事性的阅读资源拓展至天文、历史、诗歌、科普等类型阅读。利用图书馆的移动端,为学生提供电子书目、音频听读、馆藏视频等在线资源,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连续性文本阅读拓展到图片、网络媒体等非连续性、混合型文本阅读,使学生在复杂的阅读情境中发展感知、比较、概括、推论、预测等认知策略,培养其阅读力。优质的阅读资源,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境界,实现学生阅读品位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3 课程引读
阅读的目的不是打发或消磨时间,柔性引导下的课外阅读,不能保障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志趣。唯有让阅读进入课程,才能让学生阅读扎牢根基,帮助他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由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三方参与的阅读课程,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一是设置阅读专项课程,由各年级老师定期开展“整本书阅读”专项课型研究,参加阅读种子教师培训课程,探索不同年段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坚持课外阅读课程化、读写结合系列化,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评价和反思文本的能力;二是开设班级共读课程,班级利用晨光阅读、多彩晨会、课前三分钟等碎片化的时间,由学生主导植入图书阅读资讯,开展有规划、有序列的班本阅读课程;三是故事爸妈进课堂课程。PIRLS国际测评研究表明,学生阅读素养形成过程中,与家庭背景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学校定期举办相关专题课程,邀请家长进入图书馆,聆听教育专家的指导,让家长意识到陪伴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开展故事爸妈学堂,带着孩子们共读一本书,一同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时光,家校共育促成长。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学科阅读融合课程,让阅读不仅体现在语文上,把阅读融入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等各科课堂中,让老师们从各自的学科专业角度,引领着共读,使学生能将阅读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品质。
4 活动导读
艾登·钱伯斯认为:我们最希望孩子们的阅读回应就是他想继续阅读,不管是再读一遍刚看完的书,还是读另一本书。老师们总希望看到他的学生能持续周而复始地阅读,因为唯有不断阅读,孩子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位爱好文学的读者。
在构建学校阅读文化过程中,最终要落实到阅读行为上,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读”。学校可开发线上与线下、图书馆与学科、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多种样态的阅读交流活动。例如围绕相关主题开展我与名家面对面、二十四节气读书会、世界读书日之阅读嘉年华、流金百年红色之旅、诗词中的科学、跟着电影学党史等阅读活动;也可以结合节日或热点开展竞赛类阅读活动,例如四月诵读节、五月诗歌节、六月童话节、十月演讲汇、十一月书信节、十二月故事会等。把阅读与兴趣相结合,把阅读与系列活动相融合,让孩子在信息的介质变化下学会了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尽力达成阅读中的知行合一,让阅读活动成为促进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保障,形成成长着、阅读着的自然向上的浓郁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生活方式。
5 评价促读
阅读评价在阅读文化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阅读是一个读者、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方法等,这些都需要评价,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是很难将阅读活动有效而持久地开展下去的。学校坚持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原则,制定评价长效机制,着眼于阅读能力的形成,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发挥阅读指导和评价的功能,把过程性评价、智能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者有机融合,以推动阅读的深入开展。基于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读书主题活动如诗词大会、课本剧展演、科普知识擂台赛等活动,各尽其能,各显神通,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基于系统数据的智能性评价——学校可以开发或利用阅读APP,从阅读时长、阅读笔记、兴趣均衡性、书目类型、阅读测评等维度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时准确地以等级方式呈现,实现智能化评价与数据转化,并形成班级管理以及学校整体的项目应用总结。基于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每学期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等项目,表彰爱读书、乐读书、会读书的个人和集体。评价促读,努力提升从量到质的飞跃,让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得到大幅提升。
学校致力打造多样态的阅读循环圈,推动阅读文化的建设,让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历程带领学生进入下一轮的循环中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学生的阅读形成良性循环,其阅读兴趣与能力、品位与视野,都在这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发展。当阅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这便成了学校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