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2022-03-17贾佳荣
贾佳荣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1 建构“微文化”,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濡化作用
微文化是微时代下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于微工具以微文化的形式呈现,更具有趣味性和可接受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建构微文化首先要合理使用微语言。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构建健康向上的微文化,打造有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求要注意合理使用微语言[1]。微语言具有表达方式多样,内容生动和风格简洁等特点,其作为微文化的载体,能够充分反映身处微空间中的人们的思想,并以一种可为人们所接受的表达形式说明社会问题,传播社会主流思想,通过语言的亲近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贴近,以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大力开发微产品。微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创造条件培育微文化产品研究团队,提高微文化产品的创作能力,使其根据时代发展水平和人民大众的身心发展规律予以创作,大力开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微文化产品。除了依靠专业人士和团队的创作,还要鼓励人民群众也参与到微文化产品的创作中。在微时代,人民群众不只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输出者,而人民群众的创作往往也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扩大作品的传播力度和认可程度。
2 创建“微活动”,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接载体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算认识过程的完结,才能真正彰显作用。因此,开展微活动是微时代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根据微活动的开展方式,微活动可以分为线下微活动和线上微活动两种形式。微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两种形式。
线下微活动是指在现实中,以简洁的活动内容和微小的规模形式为特征的实践活动。线下微活动通常用时简短,能够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与传统的实践活动相比,微活动不专门占用人们的时间,这更易于活动的开展。如献血公益活动,领养绿植环保活动等,这些活动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引导人们向上向善,使人们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微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创新线下微活动,充分利用好这一活动形式,以此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和更多样化实践平台。
线上微活动是指借助微媒体技术和微媒体平台的虚拟实践活动。微公益是线上微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拓展“互联网+公益”“互联网+慈善”模式,借助互联网产生的互相感召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民奉献爱心的热情。借助互联网延伸扩展无限的特性,形成庞大的大数据慈善动力,溢出到现实世界,对传统慈善形成正面推动,让整个社会充满崇德向善的正能量[2]。线上微活动具有超时空性,能够打破现实活动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参与微活动,这对线下微活动形成补充,产生与现实活动同样的教育效果。
3 精准“微传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微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都具有快捷和开放的特点,不同的思想涌现,不同的理念交汇。如果微媒体传播的是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观念,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起到正向强化的作用;反之,则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起到阻碍作用。充分借助微传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体系,是提升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题中应有之义。精准微传播首先要求抓住微传播时机。在微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都是信息传递的主角。庞大的信息流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也使人们在交织的信息网中迷失。如何在众多的传播主体中凸显主流媒体的声音就显得很有必要。主流媒体本身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是大众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信仰的重要平台。这决定了其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及时抓住社会的热点,对社会新闻和事件快速跟进,要适时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了解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方向,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刻剖析需求背后的价值观,适时的表达和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在众多的声音中显现,掌握话语的主导权,引领舆论正确的方向。
除此之外,微传播特别还需要注意遵循微媒体传播规律。微媒体传播的内容要通俗易懂,传播的意义在于使人们接受信息,并形成一定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晦涩难懂的语言和不恰当的形式将使传播的力度大打折扣。微媒体要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注重使用言简意赅的语句表达信息内容,使人们便于理解、便于接受。微媒体传播的方式要喜闻乐见。传播要遵循人民群众喜好,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中理论性、文字性的内容融合一定的图像、视频等,增加可观性,吸引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了解信息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在大众中传播,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影响,起到真实有效的教化作用。
4 凝聚“微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队伍建设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涉及这一工程的各种力量加强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对教育者以及处于网络空间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凝聚微力量,加强微时代教育队伍建设,变得尤为迫切。这就要求一方面提升教育者队伍的专业能力。微时代下,教育者队伍的能力不仅包括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包括微媒体技术能力。教育者需要掌握微媒体传播的特征和规律,实时捕捉人们的思想变化,以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使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发展要求。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提高对微信息的加工创造能力,面对日益庞杂的微信息轰炸,教育者要善于从中提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信息,并对其加工创造,使之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又契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人们接受正向的教育信息,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另一方面则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与大众的团结。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场的主导性意见轴,其公正性立场容易获得网民信任,在网络舆论场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加强网络意见领袖的团结、教育、管理和引导,促使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者和辩护者,成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汇聚点和推动者[3]。加强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队伍的建设,更需要加强网络意见领袖与大众的团结,建立“网络统一战线”。
5 完善“微管理”,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存的关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管理的支持。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微媒体的管理,切实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确保网络处于安全可控的环境下。
完善微管理要明确和落实微媒体的监管责任。微时代媒体信息源头的日益增多,给微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微媒体应主动发挥自身的监管责任和作用。
首先,微媒体平台应对海量的信息过滤和筛查,将低俗的、暴力的信息及时拦截,避免这些信息出现在大众视野,误导人们的思想认知。而对于不良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则要建立健全信息溯源系统,使信息传播有据可查,依法惩处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的不法分子。与此同时,对于相关账号也应该采取封号或是限制发布的措施,以此将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过程层层把关,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
完善微管理还需健全网络实名制管理制度。微媒体平台是言论自由,畅所欲言的场所,但是自由不等于无序。为引导微媒体账号主体发表积极、客观、理性的言论,使网络言论自由约束在有序的规章之下,应进一步健全网络实名制管理制度。实名制管理能够引导微媒体账号主体有序地参与网络生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使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空间环境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