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经典文学文本,回归语文核心素养
——以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为例

2022-03-17陈晓玲

课外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百草园鲁迅初中语文

陈晓玲

(茂名市电白区电城中学,广东 茂名 525000)

鲁迅作品作为经典文本历来就是中学语文教材不二之选,鲁迅作品自身的时代性与革命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学生应具备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品格和行动能力,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培养21世纪当代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导向。”鲁迅作品被选入多个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因此其教学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围绕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文本解读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编排现状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情况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三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分别安排在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此书也是七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由此可窥探出此书的意义重大。短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安排在收录之后,收录于短篇小说集《呐喊》。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收录于九上五单元。部编版每册大致六个单元,七年级是阅读和写作,两次名著导读,三次综合性学习,八年级采用活动阅读探究,同时增加口语交际。与人教版比起来,部编版教材所选的鲁迅作品顺序略有不同,将鲁迅作品全部放在单元首要位置,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编排到七年级上,删除《风筝》符合七年级学生自身认知规律,这篇课文充满童趣,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将《社戏》放于八年级下册,对初一的学生阅读认知能力还是存在一定难度。每篇课文符合单元主题,并放置于单元首位。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文本编选特点

1.打破鲁迅固有形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鲁迅的形象在大多数学生印象中是一位言辞犀利、神情严肃的爱国文学家,当学生读鲁迅作品时,都会产生敬畏之心。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打破对鲁迅严肃和冷峻刻板形象,用一种立体化编排,让鲁迅文学作品有了人情味,呈现在学生眼前是一位充满人情味的鲁迅。如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七下《阿长与〈山海经〉》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天真活泼、嬉笑打闹的小朋友形象。八上《藤野先生》展现出青年鲁迅对人生重大抉择,用一种成长视角展现出自我“弃医从文”人生决定。九上《故乡》展现出少年鲁迅成长故事,而《孔乙己》中鲁迅则是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从整体上看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展现鲁迅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等多层次的成长过程时间线,从淘气可人的孩童,逐渐成为对社会深刻反省的留学青年,最后成为对国家民族怀着热爱之心的知识分子。编者用一种成长历程发现鲁迅先生与自我成长相似之处,消解学生与鲁迅作品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引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探索欲与好奇心。

2.用一种递进式编排体例,立体化单元排版结构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例上呈现一种递进式螺旋编排结构,从七篇课文编排顺序上“散文—小说—杂文—小说”的结构编排,从知识的认知和传授的方式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呈现一种递进关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三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由简单到难逐渐递增。小说《社戏》课文包含多种元素,从人物形象、外部环境、故事情节,与散文相比较复杂许多。《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杂文,需要借助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分析文章所用材料、掌握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说《孔乙己》中重点刻画人物身上反封建与批判国民性,从课文内容比散文更加复杂深刻。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部编版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文本价值取向

(一)借助语文核心素养,重读经典文学文本

鲁迅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蕴含丰富的语文核心素养。鲁迅作品作为初中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当前学生急需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重新认知鲁迅文学作品。同时在中学语文界对鲁迅作品教学现状呈现两种态度,一是认为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认为鲁迅作品文本十分难以读懂,让不少师生望而却步,从而让鲁迅作品教学在课程呈现出一种越来越沉闷,毫无生气的状态。鲁迅作品文本所蕴含的精神是我国文化精神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中学语文教学界与鲁迅作品文学研究的交流却处于停滞与保守状态,尤其是最新鲁迅研究成果无法及时转换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知识,无疑影响教学时代感,使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拉远。语文核心素养横空出世,让这一切不再是难题,借助这一桥梁重新翻阅鲁迅作品文本,让更多学生回归经典文本解读中,最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学素养。

(二)结合文本多方位展现鲁迅作品特色

1.借助文本深挖鲁迅作品人文情怀

著名学者王富仁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将其工具性融化于人文性,也不应该单独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在鲁迅作品中将其人文性区别于政治性。”如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外部环境展现出鲁迅对旧制度的批判,这种传统解读方法是学生对其最真实的感觉,文明、进步、人权、人道主义、悲悯情怀,更是鲁迅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在带领学生领悟其中人文精神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孔乙己》这篇课文看似是讨伐科举制度与反封建社会的檄文,将孔乙己自身命运悲剧归结于时代对读书人的荼毒,这种非黑即白的明确表达方式对学生理解孔乙己悲剧看似容易,但无法客观从自我“看客”角度全面看待“孔乙己”在生活的无助、品行的清高等遭受世人冷嘲热讽的原因。在这篇课文中,教师不能停留于将孔乙己看作仅供世人“逗人乐”喜剧人物表象,应让学生借助现象用一种“看客”视角看待民众的不幸和旧社会对人情的冷漠,更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将自身为何读书和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读书不能死读书与读死书,将读书与生活联系,从而有效拓展自我视野与思维。

2.熟悉鲁迅创作多元文本写作特征

鲁迅被誉为我国一代文学巨匠,涉及范围有小说、杂文、散文诗、诗歌等多种文体,且这些文体颇有建树,蕴含着鲁迅先生匠心独运。《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对教材体系结构指出:“七年级学生应以语文能力为主,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八、九年级应以阅读为主,力求让学生掌握某一类文体阅读能力,多以实用性文体为主。”过去对鲁迅文学作品教学方式千篇一律都采用从主题到思想讲授方式,并没有以文本文体作为教学,如七年级以鲁迅创作文本是以散文为主,那么从文体形式掌握散文创作特征,散文中语言特征,从而深挖鲁迅文本创作特点。

三、语文核心素养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教学视角呈现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更是其他三个要素的基础,因此从“语言”这一视角对初中鲁迅作品教学进行有效设计。教师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让学生自行品读介绍百草园的83个字,让学生假想自身为“小鲁迅”带入自身感情,如何体悟“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然后试着让学生写出自我对鲁迅对百草园的怀念、留念、伤感、遗憾等复杂情感的理解。小说《社戏》中语言精简、质朴,因此在进行文本教学设计时,由于此篇课文为小说,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让学生找出小说文本体例中时间、地点、人物等元素,然后围绕此本小说充满童趣且诗意的语言加以细细品味。接下来教师对描写社戏部分、描写豆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第三部分文本拓展阅读,在“小鲁迅”心中何谓“好戏”与“好豆”,会有怎样的情感表达,这个需要一个情感支点进行有效连接,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有何种事物会让学生产生浓烈情感变化,有的学生说:“有可能是父母给学生做的一碗面,让我感触颇深。”最后回归课文文本,提升语言品质。

(二)思维拓展与提升

创造性思维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摆脱了传统定式思维,鲁迅是一个具有强烈创造性思维的作家,在其人生短短55年,创作出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学术著作等多种形式。以鲁迅小说为例,《故乡》采用“离去—归乡—再离去”回环模式,这无疑是一种开创性文体。小说《孔乙己》采用第一人称日记体形式;散文《藤野先生》采用回忆性视角,也是中学语文教材文本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传统叙事性散文主要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自我个性展现,而在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表达视角:“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这么巧妙的叙事视角,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呢?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形式,分别扮演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同时在扮演时结合语言风格一种冷静严肃,另一种是嘲讽调侃的叙述语调,正好对应两个“我”在《藤野先生》中的叙事功能。这种拓展性思维发展在课文《社戏》中也有相同表现,《社戏》小说的文本体例、故事讲述也是以“我”为第一人称视角的,采用儿童口吻回忆平桥村与小伙伴看戏、偷豆等生活经历,这种充满童趣生活经历无疑会影响学生注意,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1)“我”眼中的双喜、阿发、六一公公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我的”回忆谈谈。(2)分别从自己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讲述文章章节。同时结合自身童年,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让你无法遗忘。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内在需求,是一种对美的天性追求。语文核心素养下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课文)可激发审美能力,有效感知作者思想流动,体悟作品中审美思维与意识。鲁迅是当代文坛大师,从他的作品传递出语言美、人性美、思想美等多种审美形态。首先鲁迅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美,如小说《故乡》中“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或是《社戏》“咿咿呀呀”唱戏声,或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发出“沙沙声”的美女蛇。其次,要带领学生领悟鲁迅作品中人性美无疑具有重大的语文教学价值。如“老人碰瓷或是占座”或是“网络暴力”等这些事件,都是中学生会日常遇见或是能接触到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缺失等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解决当前人性缺失问题及挽救祖国未来面临所发生人性问题,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忆中百草园的美好:或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正如鲁迅对自然的喜爱来歌颂人性的美好,这正是教师透过文本解读要传递给学生的。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需要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鲁迅文学作品遵循鲁迅创作主旨打破了传统文本的平和,同时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展现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阿长与〈山海经〉》整体上是对民间文化一些愚昧观念的冷静思考,这些正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性继承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时需要注意这一点。教师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可以借助新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传统文化视频、音频等,充分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四、结语

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文本解读深入,在进行教学设计上从语文核心要素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有效建构,当落实具体作品文本中,需要选择不同视角、对每个方面都需要各有侧重,不能单独割裂开来,从而最终完成对鲁迅作品文本的有效深入。

猜你喜欢

百草园鲁迅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学校里的“百草园”
鲁迅《自嘲》句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