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17董萍萍
董萍萍
(武城县弦歌小学,山东 德州 253300)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提出,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对学生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一种直观体现。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尝试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其策略要领有哪些,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一、深入挖掘动态生成点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课堂永远是其主阵地。想要建立动态生成性课堂,就必须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并在思维碰撞过程中找寻与挖掘其动态的生成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关实验研究发现,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生对语文课程往往更具有兴趣,并且对其课本的内容也会存在更多的期待。教师在对动态生成性课堂进行开展的过程中,应积极考虑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精心设计来达到满足学生好奇心,从而使教学符合学生心理期待这一要求。具体来说,需要教师设计出符合当下时代感且十分生动的文本内容,并始终坚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同时,在课堂上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给予他们一些富有赏识性的评价,赋予他们更加自由的语文阅读时间,以此来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期待。此外,教师还应借助合适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构建符合学生心理期待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使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为和谐,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舞台。
(二)联系生活实际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都是从生活中汲取而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要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那么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拉近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比如,在教授《题西林壁》这一节课时,通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诗,教师可以尝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所存在的这种现象,从而让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思想,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平等对话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所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甚至仍然还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教师“一言堂”贯穿始终,学生更多地只能根据教师提问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实际上,语文课程的教学是非常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因为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使情感相互交融,才能使思想得以碰撞,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富有趣味性的对话往往还能激发课堂的灵性与活力,营造出更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此,教师应避免走进“预设式对话”的误区,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避免通过对话把话题引入教师心中已有的答案上来,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尊重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体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恰当运用动态生成法
从当今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上来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避免在教学时原封不动地使用原先所安排好的教学思路,应基于实际的课堂情况来灵活地对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策略进行调整,从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生产一些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构建。
(一)教学结构
通常来说,语文课文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教学结构,一种是以情节线索为导向的“线性结构”,另一种则是多内容整合的“块状结构”。其中,前者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基于文章的情节而设计的,往往将问题的设计作为其教学过程中的连接点,然后对文章一段段地进行分析与讲解。这种教学结构往往所采用的是教师主问、学生主答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很容易使语文教学变得刻板化,而学生的思维往往也容易受到限制。而“块状结构”则与线性结构刚好相反,通常是围绕着一个主题,然后再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相衔接,从而对其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而这种教学结构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为:先通过情境化的课程导入将学生引入课文内容与课堂氛围中,然后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最后再对其重点进行深入的阅读。这样的教学结构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从而防止了教师出现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烦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使学生能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对文章进行分析,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问题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运转,而且对推动课堂进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也有着诸多裨益。首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往往被分为“单向思维”与“多维读悟”,如果想要构建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那么教师应更多地运用“多维读悟”这一问题设计模式,尝试将问题由外在的呈现形式逐渐转变为向内在价值挖掘的深层次研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其更具有人文性与儿童性;其次,还需要开发问题设计的功能性,使其所设计出的问题能达到“以问促读”“以问促疑”等效果;最后,还应对问题积极进行优化,并对其提问的时机做好安排,研究提问的技巧,尽量将“问答”转变为“对话”,这样一来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语言
除教学结构的设计与问题的设计外,教学语言同样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著名教育学家罗素就曾说过:“教学语言应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自己课堂教学语言进行认真打磨,尽量将语言的知识性、趣味性甚至是激励性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冲击。同时,还应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具有足够的动情度,这样就能使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得以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起共鸣。只有在这种为之动情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迸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得以流露,而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帮助。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想要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师应首先形成并强化自身生成性的教学意识,从而更多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引导者与服务者的作用,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由于其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阔,在教学时往往也会出现很多教学安排之外的变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跳出语文学语文”“跳出教材用教材”,主动去寻找教学突破口与知识切入点,这样才能使动态生成性课堂得到更有效的构建。比如在教授《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出《史记》中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课文中所展现的“和”字,使学生得到对“和”的不同理解,甚至在课堂上还可以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对课文知识的拓展,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内容。
四、课前弹性设计
想要构建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就必须在对课程资源进行预设的过程中,坚持弹性设计原则。语文课程资源,其实并不只指教材,还包括教材之外的课外资源,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课外资源不仅变得更为丰富,在质量上也有着一定的保障。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善于“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本,‘三’是自己阅读课外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师除注重对课内教材的内容挖掘之外,还应重视课外教学资源的拓展。在对课内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编撰者的编撰意图认真揣摩,从而找准教材重点、难点。而后再根据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情况,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一些取舍,并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做一些合理的调整。具体来说,对学生可以自主通过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与理解。而对课文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研读,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更深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开阔自身视野,阅读一些与课内教学资源有关联、相类似的课外资源,这样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在使学生经验得到丰富的同时,使文本的内涵也得到外延。比如,还是在对《将相和》这一篇文章进行学习时,一些学生很可能早已经对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以及秦王的强暴、专制、蛮横的特点有着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文中人物特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能通过一些课外所学习到的知识对文中人物的性格进行准确的把握,这样一来对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五、有效调动动态生成度
如果想要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动态生成,那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展现出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而要实现这三点,就必须要求教师与学生形成高质量的教学互动。尤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阅读时,很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没有头绪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序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条理化,这样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捕捉策略
捕捉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精准的判断,并积极发现学生所存在的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师生之间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互动。同时,通过了解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以及他们的学习状态,还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为这样教师就能过滤一些没有价值或者意义不大的信息,从而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使教学也向正确的方向上转变。
(二)追问策略
对学生进行追问,也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所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追问”,就是对上一次提问的延伸以及拓展,如果教师能设计出好的追问,往往能深入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引导其兴趣的产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可以对追问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从而解决学生的重点、难点问题,扫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时,还可以在思维需要进行转折的地方追问,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促进知识的迁移。但是在进行追问时,教师还应注重自己的追问方式,并把握好追问的时机,否则不仅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点化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加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导致难以实现教师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比如“借用”学生的错,因势利导;或者巧用学生的困惑,对难点进行化解;以及借助于学生的提问,趁机追思。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点化时,还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机。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对动态生成点进行深入的挖掘、恰当使用动态生成法、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意识、课前进行弹性的设计以及有效调动动态生成度,才能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建设更符合教育发展的特征与时代的特点,相信在未来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