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时代体现立德树人 着眼能力考查核心素养
——2021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评析

2022-03-17徐娟敏

考试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文本

徐娟敏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卷(以下简称“试卷”)的命制,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素质教育,有效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创新思维、良好审美情趣、崇尚劳动品质等方面的育人优势。试卷结构精严,选材新颖,突出情境设计,难度设置合理。命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关注其思想导向、情感熏陶与人格养成,有利于为国家选拔人才,有助于正向引导教学,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一、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

试卷命制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精心选材,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精神为目标;认真落实学科思政与核心素养考查的深度融合,深化创新,在思辨中深化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彰显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贴近生活,弘扬革命文化

将宏大深刻的红色主题落实为贴近生活情境的文段、唤醒考生的情感共鸣与自觉认同,是文学类文本考查设计的关键。试卷有机融入了革命文化文本,使考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选文《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L》,是1940 年发表在《大公报》的书信体散文,写于中华民族深受苦难、生死存亡的特殊历史时期。通过对远征友人生活历程的回顾,感情浓烈地刻画了一个不畏牺牲、普通但又不平凡的革命青年形象。他挨饿、受辱、卖衣、学技;他为祖国破碎而痛苦,在反复求索中追求光明;他热爱祖国、矢志抗日、奔赴离炮火最近的前线。友人L 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与缩影;选文将爱国情这一宏大主题寓于青年人的普通生活际遇中,引导考生回到历史语境去感受与思考革命时代同龄人的人生选择,唤起考生的情感认同。

(二)紧扣时代,传承红色基因

作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延续了关注生活、思考现实的命题传统,引导考生在思辨中传承红色基因。

如在作文试题材料中,选择“纪念日”为材料的中心词语。纪念日作为“路标”,其纪念、警醒、激励等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思考维度。考生结合个人、家庭、国家民族历史中重要的节点、日期、事件,通过选取不同的纪念日,可以思考个人的成长经历,可以讴歌先烈们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可以颂扬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促使考生思考和关注对自己、社会和国家富有意义的纪念日,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特别是引导考生思考党的百年历史、国家的风雨历程,“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1],从而净心明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再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新文旅产业”,聚焦当代国家建设新发展、新成就、新趋势;语用考查的“劳动”文段,在时代发展中对劳动内涵的“变与不变”进行辩证阐发;都是巧妙引导考生在时代发展中感悟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二、考查核心素养,突出关键能力

立足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试卷各板块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核心素养考查考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一)语言:考查语用规律,关注实际运用

充分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语言综合运用中,语段考查实词、成语运用,考查语句逻辑的衔接连贯;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考查概括理解能力、图表与文字转化的能力;两则文言文选文,抓住实词、虚词、断句、翻译等考查理解文言词句的语境运用能力、文言语感的感知能力,尤其是主观表述题,通过对两文论点的比较、阐述,综合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试题,不仅考查辨识语病能力,更突出了修改能力,使考查更具有实用价值。

试题同样关注了考生的个体言语经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20 题的延伸探究和语用题中的整本书阅读,都考查了考生的语段写作能力。

(二)思维:考查思维品质,引导思维发展

试题命制注重利用材料对思维品质进行复合考核。古诗文阅读不但考查了形象思维,也加入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考查;语言综合运用中的句意连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推断题、语言运用中的病句修改,侧重考查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审美中考查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作文的审题立意,更是在语言表达与建构过程中全面考查各项思维品质。适量增加的开放性表达试题对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能够形成更加具有区分度的考查。

如文言文选取了两则同名选文,以对魏武帝的历史评价为主题,互为参读。在专题性任务环境中考查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则选文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命题从观点主张、文势规模、警策句法等中国古代史论的评价角度着眼,通过对观点、例子、文势等方面的比较阅读引导考生开展辩证思维、逻辑思维。

再如以“纪念日”为中心词的作文材料,需要考生联系生活实际,明辨其实质意义,分析原因,由表及里,可对考生语言运用建构的思维过程进行形象思维的考查;由历史关照现实、思考未来,在反思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在个人经验与国家历史的对照性思考中,对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进行综合性考查;引导考生多维度展现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三)审美:考查审美体验,促升审美品位

古诗词选用朱熹的词作来命题,词作托物言志,词人借梅花表明了追求的理想人格。词作所描绘的清雅幽静画面、所展现的人格品质,都丰富了考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考生的审美鉴赏品位。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书信体散文,语言感人,境界崇高,给人很强的情感触动和思想冲击,让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受美的熏陶。第18 题引导考生深入精彩语段,多角度欣赏艺术手法,在感人的细节描写、景物烘托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考生的审美体验。考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评价并抒写感受,进行审美创造,于“浸润”之中获得丰富情感与认识的效果,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四)文化:考查文化传承,筑牢文化自信

试卷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2]进行了贯彻和落实。语言综合运用语料引用中外先贤的名言和中国古代典籍的哲思诗句,第3 题考查名句名篇中的文化常识,选材、命题视野宽阔,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粹之处;整本书阅读相关题目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能力以及创造性转化中的表达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考生的文化自信。

诗歌阅读要求考生理解词人借梅花所寄寓的理想人格,即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人格品质,考生在对梅花词的赏析中传承和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文言文阅读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蕴藏了中国传统史论的评价视角;名篇名句默写选句呈现出中国文学中的美感想象、生命哲思、襟抱气度等优秀元素。这些试题都拓展了考生的文化视野,激发了考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自觉。

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突出了民族危亡时期,普通青年学生为抵抗侵略不恋安逸、不畏牺牲、报效祖国的民族大义与追求进步的革命热情。其中第20 题链接李大钊警句“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给考生以深化体验的切入点,着眼民族命运与青年命运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让考生在阅读思考中增强历史担当、爱国情怀,在与自我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相关联的延伸探究中,增强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设计问题情境,引导生活体验

命题以情境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让考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呈现考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和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个性化表现,带入感强。

(一)整本书阅读:创设个人体验情境

整本书阅读题目中,任选情境、跨媒介情境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命题的开放性,摒弃机械考查考生对场景、情节、人物、主题单纯的识记能力,而是给予考生宽阔的选择空间,尊重考生阅读的个人体验和个性化选择。考生要选择经典场景,就要整体回顾全书内容,就要重新评估所选内容在整本书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思考所选内容在阅读当时给自己深刻印象的阅读意义,还要思考这个场景的校园文化意义。试题对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等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有引导价值。

(二)延伸探究题: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20 题借助链接李大钊的关系型论点警句,营造了基于文本阅读和生活体验的语言交际活动场域,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个人认识,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青年)、目的(倡导青年的家国担当)和表述方式,这就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考查了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改变了“为阅读而阅读”“为语文考试而学习阅读”的阅读取向。通过文本语境和链接语境,将学生带入当代文化建设这一社会生活情境中。

四、坚持稳中求新,平稳有效选拔

试卷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有进”的命题原则,综合平衡、科学分布各知识范畴、能力层级和核心素养,结构板块合理,设题清晰,作答方向明确。

(一)以稳为主,坚定考生作答信心

试卷结构与2020 年大体一致。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整份试卷结构稳定、难度稳定,力争使考生在考场内能够以平稳而积极的心态作答。

试题素材选取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试题设计合理把控难度,有助于考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如语言综合运用中关于“时间”的哲思是人们极为熟悉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关于天津夜间经济发展的一些元素会使考生有亲切感;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咏赞梅花的诗词耳熟能详,考查诗歌所描绘的图景画面和词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均着眼于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基础的内容;学校文学社团拍摄视频短剧又是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文化参与活动;考生对《三国演义》有阅读基础,文言文阅读选取对曹操的历史评价作为语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两篇文章论点的差异,不会给考生带来额外负担;写作试题不回避热点话题,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强盛等都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关注的热点。

(二)契合教学,确保改革平稳落地

文言文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板块的设问方式和排布顺序,都高度契合日常教学现场中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由浅及深进行分析、鉴赏和探究的整个过程。试题命制力求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

试卷努力体现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要考虑考生使用旧教材的现实,又要在试题设计中回应深化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保证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并有所发展。如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四则材料,围绕“新文旅产业”取材新闻传媒调查报告,三则文字材料和一幅图表,就新文旅产业这一主题进行专题阅读,创设了一个微型的多文本主题单元式学习,学习任务是在快速阅读中对信息进行筛选、理解、概括、评价和推理,从而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文言文阅读增加主观题设置,重点考查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五、关注教考衔接,有效引领教学

高考试卷命制过程中时刻关注与教学的衔接,同时渗透着引导教学的理念。“高考客观上对高考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3]

(一)立足培根铸魂,发挥课堂价值引领的作用

要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语文课堂的优势,强化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学识修养、责任担当、情感态度、劳动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注重思维提升,语文教学要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要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要设计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让学生能够秉承科学的态度,运用严谨周密的理性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关注情境载体,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教师要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思考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2021 高考语文(天津卷)深化了考试内容改革,落实了“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的目标。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贴近考生生活,重视语文生活实践应用,关注考生的思想导向、情感熏陶、人格养成,弘扬主旋律,达到了立德树人、选拔有效、导向积极的命题要求。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文本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