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型资助视域下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研究

2022-03-17刘乔丹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视域

刘乔丹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51)

2020 年底,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脱贫攻坚战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解决了物质贫困问题。但与物质贫困相伴随的精神贫瘠还长期存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1]

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不仅数量多,情况复杂,而且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不良认知,很多都被无奈地贴上了“在高考升学竞争中被末位淘汰”的标签而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而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提出为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研究提供了全新视野和独特思路,可促进高职院校心理扶贫模式逐渐从“救助型”向“功能型”转变。[2]因此,亟待在发展型资助视域下探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理论模型及路径方法,实现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的有机结合。

一、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目标理念

发展型资助是根据贫困生成长需求,变“输血”为“造血”,将“助人”和“育人”有机结合,通过激发贫困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克服自身困难,实现自我救助的功能型资助理念。[3]心理扶贫是指运用心理疏导和激励唤醒等多种积极方式改变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所引发的心理贫困现象,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完整的人格的精准资助模式。[4]因此,本文将深入探索发展型资助视域下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理论模型,以契合发展型资助的内在要求。同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分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路径方法,帮助高职贫困生逐渐走出心理困境,获得自我成长。

二、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理论模型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他把人类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面。

本文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面,系统构建了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五层理论模型。

(一)第一层:实现贫困生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实现贫困生基本生存的需要,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保障贫困生的生理需要是实施发展型资助的基础,也是直接关系到之后的资助手段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高职院校可通过采取多种资助政策,实现贫困生的生理需要。

(二)第二层:实现贫困生的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实现贫困生自身安全的需要,即物质安全和心理安全保障。实现贫困生的安全需要是实施发展型资助的支撑,可以给贫困生提供对生活环境和身边他人绝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高职院校可通过尊重学生身心隐私,实现贫困生的安全需要。

(三)第三层:实现贫困生的爱与归属的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是实现贫困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实现贫困生的爱与归属需要是实施发展型资助的关键,可以让贫困生在大学校园中获得充足的信任感和幸福感。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贫困生的爱与归属的需要。

(四)第四层:实现贫困生的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

尊重与被尊重需要是实现贫困生内在自尊的需要,即期待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贫困生的尊重与被尊重需要是实施发展型资助的重点,可以让贫困生深刻感觉到自己是被充分重视和肯定的。高职院校可通过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实现贫困生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

(五)第五层:实现贫困生的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实现贫困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即通过自身努力达成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实现贫困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实施发展型资助的核心,可以帮助贫困生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促进个人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也是直接评价发展型资助成效的标准。高职院校可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贫困生自我实现需要。

三、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路径方法

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面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扶能够帮助他们逐渐摆脱心理贫困,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5]结合发展型资助视域下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五层理论模型,本文详细分析了在此基础上的高职贫困生心理扶贫的路径方法,以期为后续资助育人和心理育人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采取多种资助政策,满足贫困生的生理需要

高职院校应首先从源头着手,解决贫困生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目前,国家采取了“奖、贷、助、补、减、免”的资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多数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并将精力放在社会交往和自我提升上。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还需在公平公正方面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将国家的资助经费真正用到实处,让贫困生更有获得感。在学生入学后不久,辅导员可以进行一次针对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家校联系,详细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情况,满足贫困学生的生理需要。

(二)尊重学生身心隐私,满足贫困生的安全需要

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要更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尊重贫困生的身心隐私。近期一些本科院校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值得学习和效仿。如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州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都采取了“研究学生一卡通消费”制度,根据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情况来寻找校园内的“隐形贫困”学生,整个过程不用贫困生自己申请,资助金直接打到贫困生的卡中,只有学校和贫困生本人知道,这可以很好地尊重贫困生的隐私权。在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可以开展针对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深度谈话,与贫困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满足贫困学生的安全需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贫困生的爱与归属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校园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和依托,帮助贫困生寻找爱和归属感。鼓励贫困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娱活动中主动发挥积极的正面宣传作用,帮助他们树立直面困难的决心和自强自立的信心,找到自己合适的心理定位。在学生之间逐渐熟悉之后,辅导员可以组织一次针对全部贫困学生的团体辅导,帮助贫困学生获得同伴群体支持,满足贫困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

(四)营造和谐班级氛围,满足贫困生的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评定助学金时,为了倡导公平公正公开,都是通过班级民主评选,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贫困生公开陈述家庭状况,而这恰恰是绝大多数贫困生不愿意经历的,因为这会让他们被全班同学以异样眼光审视和评判,使他们在形成自尊自信的健康心态过程中遇到阻碍。因此,就需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辅导员和班干部需要在班级倡导平等和谐的班级理念,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与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并帮助贫困生消除心理困扰。在学生逐步适应校园生活后,学院可以举办一次针对全部贫困学生的励志演讲,引导贫困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认可,满足贫困学生尊重与被尊重的需要。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满足贫困生的自我实现需要

在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最不可忽视的是要以正确方式引导贫困生用理性客观的心态看待贫困,贫困只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状况,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可以彻底改变的。同时,还要注意在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做到“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鼓励贫困生以自身行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如给贫困生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校内兼职渠道,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取生活费用,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养成走出寝室、走向户外的健康生活习惯;给贫困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校外实习资源,让他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工作实践,在获得物质报酬的同时巩固专业技能。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学院可以筹备一次针对全部贫困学生的专业实践,鼓励贫困学生将所学技能有效转化,满足贫困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致力于从发展型资助理论的视角来实现贫困生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扶贫。[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高职院校是进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机构,要深入领会国家资助政策和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发展型资助理念,将资助育人和心理育人有机结合,有效帮助高职贫困生形成清晰稳定的自我意识和健康阳光的社会心态,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获得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