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评价改革下的增值评价

2022-03-17

辽宁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评价学校教育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路径,提出了“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为新时代教育评价的发展及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四大评价”中,增值评价是我国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及的评价方式,教育理论工作者们对这一评价方式进行了深度分析。

一、认清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构建的重要性

司林波在2022 年第1 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一文中指出: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由多元化评价主体依据既定的评价标准,按照规范化的评价程序对各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各评价主体履行职责、实现教育评价目标、落实教育评价任务的必要途径。如何选择和使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是决定教育评价过程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大评价”的落实是实现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功能系统、结构系统和过程系统优化的综合要求。《总体方案》提出“四大评价”的要求,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把握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路径,找准了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有效实现形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仅要实现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还要落实教育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和专业化,通过多种专业化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综合使用,保障教育评价过程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二、理解增值评价的“动态性”

陈菲在2021 年第12 期《教师教育论坛》发表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一文中指出:

所谓增值评价,就是一种相对评价,即相对于学校自身、师生自身发展的评价,换言之,是以学校或者师生自我发展进步程度为评价的标尺和参照,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各类教育主体开展的动态审视和动态评价。当教育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各类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具体的、即时的结果,而是观照各类主体的发展过程,尊重各类主体的差异和起点,那么回溯过去、审视当下、预设未来,把握各类主体前后的变化轨迹,开展动态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评价着重从各类教育主体自身的前后变化开展审视评价,关注各类教育主体在动态变化中的发展态势与变化趋势。学校、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和教育评价的对象,始终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并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意味着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必然是既能够动态考察各类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又能考量评价对象在某些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使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实现有机结合。

三、明晰增值评价的优势

黎思翡等人在2021 年第1 期《今日教育》发表的《增值评价之反思》一文中指出:

一是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去我们评价学生,更多的是追求时间短、速度快,将每次考试后的总分和平均分来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依据,以此来判定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能再停留于过去的这种评价方式,仅仅把学生一次考试成绩当作学习成果。虽然在升入高中后,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关注他们的实际进步情况。采用增值评价手段,可以促使学校、教师、家长更加科学、公正、公平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跟踪学生学情动态,不再简单地拘泥于“平均分”“班级排名”“年级排名”这样的字眼,而是关注学生与自己的比较,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

二是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校效能的提升。在教师方面,增值评价关注的是教师实际的效能,是他通过课堂教学作用于每位学生身上的实际效果,从而能进一步地区分和比较教师的效能值,促使效能较低的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激励效能较高的教师继续提升自我工作效能。增值性评价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建设。在学校方面,增值评价能够采用一种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的效能,将学生在进校后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增长进行量化分析,呈现出学校对学生的实质性影响和作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各所学校公平地参与竞争,根据自身实际效能去获取社会资源和支持。

三是面向素质教育,缓解应试教育的“分数负担”。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为宗旨,通过教育评价方法的转变,可以缓解学生身上的“分数重担”,将关注的重心从学习成果的最后产出转移到学习过程上来,看到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尊重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四、强化增值评价协调机制

郑智勇、宋乃庆在2021 年第10 期《教育发展研究》发表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增值评价的三重逻辑》一文中认为:

一是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行动发展,制订和完善教育评价标准。评价问题涉及多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增值评价标准与评价的任务和目的是否具有内在的理性关联,抑或评价方法与手段是否合乎科学性与合理性等问题也都不容忽视。首先,建构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共同体,坚守“问题”导向的底线评价标准。按照“政府主导、学校自主、多方协同”的思路,政府要强化以“增值评价”理念的教育质量价值引领,加强统筹管理职责;学校要自主探索增值评价方式方法,确保增值评价效能;家长、社会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要发挥协同功能,辅助评价质量监测与诊断,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探索增值性评价机制的新常态。其次,构建适切的学校问责制度,凸显“目标”导向的中线评价标准。中线标准以教育目标为基准,致力于充分发挥增值评价的问责效用。最后,构建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强调“效能”导向的顶线评价标准。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加快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增值评价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补偿措施以吸引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全面保障各评价主体的利益和权益。

二是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行动推进,加强教育评价专业机构的组织和队伍建设。一方面,应加强教育评价专业机构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的多元化。当下,我国在重视政府评价机构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专业评价机构的发展,增设同行评价,以适应不同层级、不同要求的细分评价市场的要求。如对中小学绩效、学业成绩、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校学科评价等进行评价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构建良性科学运作的教师问责体制,提升评价队伍的专业性。为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难度与区分度,评价专业机构的组织和队伍建设要“主动跟进”大数据时代的新技术手段,增值评价必须与教师聘用、年终考核、职级晋升、资源分配等挂钩,激励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于教学。

三是从“惯性思维”到“破而立新”的行动变革,探索并完善教育质量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增值,则需要“换维思变”,改变现有的单一评价方式,对评价工具和方法进行重新设置。如协变量校正模型、田纳西模型等。一方面,可沿用国际上流行的简单回归法、分数差值法,特别是多层模型技术等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以及增值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重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实际探索,科学地将已被国内学者验证过的增值评价框架应用于实践中,或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增值评价工具,尽可能提供翔实、客观、精确的数据,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增值评价工具。另一方面,扭转传统教育评价结果过于同质化、经验化和抽象化的倾向,尝试依托考试测评、质性数据采集与评价、描述性语言体现评价等不同手段,采取定性和定量、自评和互评、学业测评和心理测试等指标统计方法,计算出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具体差额,辅之以直接观察法等来修正增值评价法,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始静态数据与成绩动态变化幅度进行权重赋值,将逐年连续的成绩变化作为评价点,多维度、多视角地考查学生的连续性进步,以提升增值评价的信效度。此外,以常模为基础,开发数据追踪查询系统,并将测试成绩进行等值处理,构建各学段学生各学科成绩进步幅度常模,提升增值评价的科学性。

五、解决学校教育实施增值评价的困难

张莉娜在2021 年第Z1 期《基础教育课程》发表的《考试评价改革背景下的增值评价》一文中谈到:

一是探索融入大数据支持的增值评价体系。进行增值评价时往往需要收集学生学习成绩、学校背景信息、学生背景信息和教师背景信息等。对于提供上述信息,部分学校或教师往往不太积极,因为这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的隐私;再者,提供教育数据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此,一线校长、教师需要了解增值评价的理念,参与相关培训研修,推进增值评价走进学校,积极参与、融入大数据支持的增值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当下,增值评价实施的最大困难在于数据的真实可靠,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协助提供相关真实信息,参与践行增值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评价需要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给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切实支持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助力提升学科教学效果和学校效能,促进学生素养增值发展。

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一,关注学生纵向发展,弱化不必要的横向比较。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单位时间内每个学生的素养增值。比如,一个学期之内,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有多少,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否一样等。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一个学生”进步了多少,而不是“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开发聚焦素养养成的学习进阶及其评价工具,开发学段内、学期内的增值评价工具,评价学生的学业增值。其二,关注并调控影响学生素养增值的因素,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我国现有的研究主要是聚焦在大教育、教育评价的领域,对于立足学科的增值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限,但在当前考试评价改革背景下,这方面的研究是需求和趋势。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要在注重教育资源投入等大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化到学科教学的研究,如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式等。

三是提升教师的学科评价能力。教师所主导的学科评价包括:课堂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阶段性测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中高考等“高利害”评价的分析与反馈等。设计与实施学科评价,将评价与教学有效关联,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而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中,教师是关键的因素。因此,在学校教育环节,提升教师的学科评价能力,优化课堂评价、课后作业等学习评价,需要借助教研与培训研修的力量,加强对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的研究,深入学科课堂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推动建立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是多方合力探索增值评价。如何获取科学可靠的数据,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探索增值评价的第一步。开展增值评价,要有基层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践行,要有教研和培训的有效指导,还要有国家与地区的相关政策导向和行政支持。多年以来,评价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与焦点,在研究领域,评价技术的制约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践领域的推进。与增值评价相匹配的统计学技术已能够支持我们开展大数据的增值评价研究,那么后面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其落实到学校,落实到学科课堂。

猜你喜欢

评价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