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 话 吊 足 诗
2022-03-17吕雪萱
⊙ 吕雪萱
吊足诗,一般四句,同绝句诗相近,惟格律不严谨,不大讲究对仗,末一句只有两字或四字,亦称三句半诗。内容多寓嘲讽幽默,在民间流传很广泛,文人集子中很少收录。川南泸县一带,就流传着一个用吊足诗讽刺县官的故事。
传说清代某年,泸县干旱,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里禾苗半枯焦,官民都非常焦虑。老百姓焦的是秋收无望,要闹饥荒。县官恼火的是任期将满,刮的地皮不多,没有银子孝敬上司,弄不好连捐官的本钱也捞不回来。文案师爷看出东家的心意,就出个主意,劝县官借求雨之名,大派捐款,既可以博体察民情的美誉,又能捞一笔白花花的银子。对这种名利双丰收的事,县官自然满心欢喜,又何乐而不为?就马上传令,在城中十字路口设坛,请道士打醮求雨。县太爷看在银子分上,不得不每天冒着火辣辣的骄阳,长袍马裤,穿戴齐全,上坛进香,三跪九叩,行礼如仪。可是三天快过去了,仍然是红日高照,青天渺渺,万里无云,这位虔诚的父母官并没有感动龙王和风伯雨师赐下几点雨来。这天傍晚,汗出如浆、心烦意乱的县太爷行香已毕,正准备打轿回衙,忽然看见坛上飘下一张黄纸来。衙役连忙拾起来送给县官。县官心想该不是感动玉皇大帝降下什么谕旨吧,仔细观看,原来上面写的是一首吊足诗:
清官求雨泽,百姓沾恩德。三天不下雨,好热!
县官一看,竟是一首明颂暗讽、戳穿他借求雨聚敛的诗。于是大发雷霆,马上传令差役,限期三天之内捉拿写诗的人。
差役四处查访,毫无踪迹。眼看限期将到,十分焦虑。第三天清晨,他愁眉苦脸来到江边。只见百船待发,人声嘈杂,送行的人很多。内中有一个青年站在岸上,正向船头的一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拱手拜别。眼看船已解缆离岸,乘风破浪而去,那少年还呆呆地望着滔滔江水,口中念念有词。差役好生奇怪,连忙凑拢去听。只听他言道:
见舅如见娘,相别在江阳。两人齐下泪,三行。
差役听了,很纳闷,为啥两人下泪只有三行?细想,才恍然大悟。原来船上的老汉,一目已盲,是个独眼龙。再思量,这诗同雨坛上那首诗一般,都是吊足诗,一定是个老手。心中不觉暗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立即把这青年捉到衙门去。
县官听说犯人解到,马上击鼓升堂审问。青年自称是未进学的书生,对写吊足诗直认不讳,毫无惧色。县官厉声言道:“乱写歪诗,亵渎神灵,讽嘲官府,该当何罪?”文案师爷连忙暗示县官。县官又装出一副怜才惜士的面孔,和颜对青年说:“姑念你年少无知,若果有才气,限你以本官为题,当堂吟诗一首,可从轻发落。”那青年立即应声吟道:“老爷坐大堂,衙役站两旁,为官清似水……”
县官听到这前三句,乐不可支,以为书生对他歌功颂德,连连点头:“好,好!快做,快做!”青年稍停一下,又说:“米汤。”
转口就把清官变成“昏官”。县官怒不可遏,立即呼喊衙役把青年拉下去,重责八十大板。但贪官的丑闻也因此传遍四方,上司查得真情,觉得有失官体,撤了他的官职。吊足诗的故事从此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