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03-17荆慧艳吉林省白山市外国语学校
荆慧艳(吉林省白山市外国语学校)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的缩影。每一个热点问题都是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模型。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时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用道德与法治的眼光分析、评价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时政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属性使得时政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块。教师一味地进行理论说教会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知识遥不可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层。若教师能结合时政材料教学,就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化成具体形象的案例,促使学生建构科学有效的认知。不仅如此,由于这些时政材料富有生活气息,带有时代特色,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习效果。此外,时事政治学习是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途径,在能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他们成为胸怀祖国、胸怀人民的一代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时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1.借助热点新闻导入新课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态度。若导入精彩纷呈,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提升教学效果;若导入平淡无奇,学生会感到索然寡味,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热点新闻往往能激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关心国内外大事,能够从热点新闻中提炼出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用于新课学习中,让学生在热点新闻的驱动下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时,教师结合热点新闻“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导入新课:一名女游客在明知违规的情况下,在猛兽区从副驾驶位置下车,结果导致悲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这一事件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从规则的角度评价这一事件,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有哪些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学生提到很多现象。例如,买票不排队,闯红灯,翻护栏,等等。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刺激下,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共生活需要我们遵守规则。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构建新知,让学生明白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相对于平铺直叙,这样的导入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对规则的关注,使学生依托热点新闻,获得对规则的直观理解,明确学习方向,建立对新知识的初步感知。
通过一些热点新闻导入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聚焦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的课程教学节奏,拉开新课学习的精彩帷幕。
2.利用热点话题引发探讨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如对初中生赶时髦的利与弊、网络带给初中生的利与弊等都会给出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积极探讨,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恰当运用网络进行交往的意识,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教师结合热点话题“要不要和网友见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有些学生已经有和网友见面的经历,因而在这一过程中觉得和陌生网友见面不算什么,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他们,而是引导他们探讨和陌生网友见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使学生理性思考这一问题。在热烈的探讨中让学生明白网上交友要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在网络中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学生通过探讨这些热点话题,激发表达欲,意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养成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依托生活辩论时事政治
社会是一个多元世界,同一件事也有多个角度。对时事政治而言,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材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自由的真谛有正确的认识,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利用“高铁‘霸座男’被列入铁路征信黑名单”这一时政材料导入新课,并据此设计了小小辩论赛,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大组。正方的观点是社会生活中有自由。反方的观点是社会生活中没有自由。两方成员结合时政材料,收集辩论素材,整理辩论思路,据理力争。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明白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话题进行时政教育,还可以利用辩论的方式探讨时政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