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经方出现“验方不验”现象的原因探究

2022-03-17刘源贞子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方验方中药

刘源贞子, 韩 立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8;2.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谈道:“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论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在疫情防控中,针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用药而言,中药验方“清肺解毒汤”等的好疗效得到了充分验证和广泛认可。如何能更好地传承中药验方,让中药验方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治病救人的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可传统中药的益处并能够普及验方用药,是当前中医药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

就中药验方的应用情况看,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药方剂,在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处方调整,追求有效的治疗用药效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经方和治疗某类疾病的验方。所谓验方,就是配伍得当,疗效明显,适用广泛的中药方剂。可是,针对流传长久、普遍认可的治疗常见病的验方,在当下却出现了“验方不验”的情况。经过调研观察和分析认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导人们行为活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应该是导致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表明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1]。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演变,成为导致“验方不验”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因此,本论从这个方面切入,同时结合人们所处的环境状况等,来分析导致“验方不验”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1 传统“验方不验”的原因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并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这次在新冠肺炎临床诊疗过程中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这充分肯定了经方在近现代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但经方的传承与运用,自古以来就备受争议,有传统保守的经方派,亦有在经方上加减配伍的改良派,无论是原封不动还是加减配伍,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治愈患者。古籍记载的经方里常有一句“服毕尽瘥”,但在实际临床上经方的运用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西医治疗逐渐普及以后,“验方不验”的质疑和争议从未间断[2]。对此,大多是从“病合而证不合”“法合而药不合”“药合而量不合”这3个方面去分析 “验方不验”的原因,侧重于对医生的诊断不明确、方药不对症、用药量不准的“医术不精”层面的考察。

2 近现代“验方不验”的主要原因

2.1 地域异动因素

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里有不少关于医学地理学的论述,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里指出“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其民凌居而多风,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指出“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这些就阐明了人们相应所处的地理环境本身有高低和方位的不同,其气候的寒热温凉也各有不同,人的生理和病例状况也随之各异,治疗就需要采取“因地异质,因地制宜”的方法。近现代社会交通便捷程度更加发达,晨起于北,夜归于南,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此情况对应,我们的身体也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最常见的病症就是“水土不服”。

然而,“水土不服”对身体自身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或者外来治疗干预得到恢复,譬如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在平原地区生活一段时间后会逐步适应。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人口流动日益频繁[3,4]。人口在原住地和迁入地之间流动,过程中人体自身的各项生理指标也随之变化,此时人体的自身调节不再是应激调节,而是适应性改变。比如,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群,很难再像以前一样回到高海拔地区继续生活,这种因为长期适应新的居住地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可以称之为“地域迁徙综合征”。因“地域迁徙综合征”所致的疾病,如若还采取传统验方进行诊治,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人们迁徙流动,产生的“同症同药、异地不愈”现象普遍存在。2021年的驻马店市驿城区朱古洞乡钱庄村,20~55岁壮劳力603人,其中近10年间经常远距离、多地点流动务工者超过400人,占比67%以上。该村有一人在高原地区感冒后引发肺炎,回到家乡予以治疗,出现常规用药失效的情况。最后,采用治疗肺结核的药物进行补强,才将肺炎治愈。这就是 “地域迁徙综合征”的明显表现。

《黄帝内经》之《素问·异法方宜论》“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我国地理构造导致东西南北中的水土气候海拔高度等差异巨大,在某一地域出生长大至二十岁左右,其“地理体质”已经固定,这个地域就是其健康保有的地理环境“金钉子”。当今,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人们从出生地异动到外地就学就业,就导致出现“第一次的环境异常”情况,如果在退休后再次异动到出生地或者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地域,又会出现“第二次的环境异常”情况。诸如农村远距离外出务工的人员,有的人一年之中,出现多达4次以上的远距离地域异动。这样的情况导致的“地域迁徙综合征”情况更加复杂,疗病过程中的“验方不验”现象也更加普遍。

2.2 环境变化因素

1990年美国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议案》将全球环境变化定义为:全球环境(包括地质、气候、海洋、水资源、自然灾害、大气化学、生态系统和土地生产力系统)中能改变地球承载能力的变化。广义的全球环境变化除包括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外,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水资源污染、生态恶化、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等)。

环境因素中引起或促进人体发生疾病的自然因素,根据其致病的情况,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直接引起人体疾病,主要有极端的地理环境因素、化学元素的地理分布异常、病原生物群落、心理精神因素等;间接因素是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起间接作用的地理环境因素,它们往往是疾病发生的前提条件或诱发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影响会大大超过其积极影响[5]。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 ℃,预计到21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未来20年,全球升温将达到或超过1.5 ℃,极端天气事件会更加频繁发生。如2019年高温天气和干旱造成了持续4个月的澳大利亚山火;2021年6月历史性高温席卷北美,加拿大西南部地区气温高达47.5 ℃,创下加拿大历史最高气温;2021年7月底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等。哈佛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麻省总医院的急诊内科医生Renee N Salas博士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不同于《伤寒论》成书的东汉年代,亦不同于《千金翼方》成书的盛唐年代,不同时期人体疾病的诱因各不相同,验方所处年代环境气候方面与当今存在巨大的差异,“时过境迁”就会导致 “验方不验”的状况出现。

2.3 替代诊疗的技术滥用和不科学用药因素

2000年,何权瀛教授在一篇文章最后写道“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现代医学所能达到的水平仍旧十分有限,与人民对于医学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有时甚至处于一种无奈的境地”[6]。虽然不可否认近百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表现为现代医学已经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发展、完善了与之相应的各种检查设备、技术方法和各种治疗手段,填补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史上的空白,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现代医学和技术仍然不能包治百病。

现代医疗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病人在医院里更多接受的是系统化的技术诊疗,在诊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所谓的单纯的“对症下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将抗生素的应用范围扩大,应用于针对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的治疗,但在治疗的同时,抗生素的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健康,如毒副作用、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耐药性等。对于肿瘤的放疗、化疗,尽管科学用药可以降低毒副作用的影响,但这样的用药造成人体生理机能降低,衍生其他疾痛。对某些疾病采取的治疗手段只达到“治标”的目的,对疾病的成因判断和“治本”的方法流于基本的经验之上,对个体的“差异性”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判断。用药也是以西药制剂为主,中药方剂的使用和效果被人为屏蔽。“验方不验”也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

现代化科学技术在药物种植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应用也极为广泛。譬如药材种植方面,广泛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甚至采用大棚模式,在缩短药材生长时间的同时,使得一些药材能够“反季节”供给和脱离原产地进行“异地栽培”。为了提高产量,广泛使用化肥、农药。这样的大规模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药材的数量规模,但是这样规模化生产出来的药材与道地药材的品质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药品生产加工的场所、炮制、制剂等标准,国家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使成品药物的质量具备一定的可控性,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药材本身的品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导致“验方不验”的情况出现。

2.4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健身活动不科学因素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特别提出了“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的18字方针[7]。为了响应号召,全国各地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设备相继完善,健身与体育锻炼的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是,在全民健身高潮形势下,群众不科学健身的行为也带来许多问题。《黄帝内经》里有“昼为阳,夜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的观点,以阳从阴,以阴顺阳,才是正确的养生保健方式,即大活动量应在白天,尤其午前,午后阴生,人应逐渐静定下来,至夜里十点之前入睡,才符合养生保健的作息规律。错误的健康理念危害人体健康,除了影响验方疗效之外,不科学或者没有科学指导的健身活动导致诸多新的“运动型疾病”出现。

现如今社会诸方面竞争压力大,工作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享受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从容优裕。一部分人因为过度追求工作效率,压缩休息时间,长时间不参与健身或体育锻炼活动,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生活以及相应增加的劳动负荷,不仅造成身体的健康生理指标低下,还带来了过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导致内分泌紊乱和精神疾病的出现。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体系不完善,对致病原因缺乏深入的探究,仅凭表征用药,效果不明显,这也是造成“验方不验”的原因之一。

《黄帝内经》之《素问·异法方宜论》“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现代生活状态之下的人们作息安排,较于前人而言,基本上是日夜颠倒的,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在长期的紊乱中亦随之弱化。受都市快节奏的影响,及崇尚夜生活的生活习惯影响之下,一部分人几乎常年处于作息紊乱的状态之中。这样阴阳颠倒、不辨晨昏、不在乎入睡时间的状态下,即使达到一天8 h的睡眠标准,也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中医先哲们将一天12时辰对应不同经络的运行情况,详细总结了人体“十二脏”的“经络当令”规律。现在人们的作息紊乱,不但造成身体各项生理指标异常,而且使流传至今的经方疗效更加不灵敏。

2.5 药剂量不当与保健品滥用因素

同症不同病或者同病不同人的用药是否合适、用药量的加减以及应该加入哪些必要的佐辅药等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大多数人生病后,自己买药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服药,除了说明书中明确的禁忌证外,很少有人按照说明书上要求的“遵照医嘱”进行合理用药,这样导致药不对症或者疗效不明显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导致的药价升高不利于售卖的问题,现在售卖的一些制剂成药的剂量减少。还有就是,对一些验方的使用,君臣佐使判别不明,用药分量几乎一致,没有进行辩证的“对症下药”,导致药剂分量不足,治病效果不明显。

长期以来,充斥市场的保健品,为了盈利,对产品的副作用含糊其辞,大肆夸大其疗效,造成保健品泛滥成灾。多种保健品以“药食同源”为依据,以某些药品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有奇效为噱头,大肆宣传,导致多种药物滥用。同时,打着保健名义,对微量元素及一些富营养成分的作用夸大其词,使人体过量摄入这些东西。这样的情况,对人的体质和内分泌势必造成严重干扰,甚至会引发新的病症。药物滥用以及过量摄入微量元素和富营养成分,也是造成“验方不验”的原因之一。

3 解决对策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挖掘当地中药验方加以推广。《意见》指出,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和优势,鼓励广泛使用中医药,深入挖掘和总结当地用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药验方,经过充分论证和安全评价后加以推广[8,9]。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1)推广普及科学生活和科学保健的知识。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对于“药食同源”观念的普遍认同,基于此点,应该针对人们正常的饮食和药物的摄入要求,进行科普活动,引导人们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科学地进行饮食调配和使用保健品,使得“药食同源”的药效正常发挥。对此进行科普并使之成为大众生活基本知识,这也是建设健康中国必须认真做好的事情。

(2)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为了中医学的传承和发扬,并发挥出其应有的诊疗效果,中西医都需要对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系统学习,掌握辨证施治的精髓。对于经方、验方进行用药实践和疗效分析以及差异化研究。在此之上,推动验方的创新发展,针对“地域迁徙综合征”情况,建议进行专项研究,尽力消除验方“效验”的地域差异化。

(3)推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体系的建设。多年来一直存在中医和西医的价值之争,偏颇地认为中医学落后于时代,几乎濒临被抛弃的地步。笔者认为,从弘扬传统优良医术服务中国人民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来说,中国的医生不论是从事中医还是西医的执业活动,都应该对中医医术进行系统掌握,使得中医、中药在日常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出其普遍价值和优势价值。反过来讲,中医也必须系统掌握现代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分了解西医的优势和长处,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因此,对于中国的医疗服务事业而言,推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这样做也是体现“医疗服务中国特色”的科学举措。

(4)鼓励地道药材的种植与供应。对传统中药方剂使用的药材,需要坚持“道地”原则,使得药效体现出“地道”的疗效。结合现代化生产手段,在保证中药材品质的前提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对保健品的开发推广,也必须建立用药取材“道地”的正确观念,回归于建设健康中国的正确方向上来,认真科学地推出“质优效好”的药品和保健品,抑制医疗保健的利益化趋势。

(5)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对验方进行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创新。在坚持辨证施治的基本理念之上,根据环境、社会活动、生活习惯的变化情况,医学院校、制药单位和临床医院的专业人员,都应该对传统药方的应用进行调整配伍以及药效的分析研究。对应气候变化、生活状态异化、老龄化带来的新疾病,需要对传统验方进行与时俱进地用药实践和创新。既尊重传统中医药的科学地位,又不能泥古不化,在认真地传承历代中医大家和中药先贤勇于实践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动中医学的新发展,研发出疗效显著的中药新方剂。强化“治未病”的意识,体现验方的“效验”特征,使其持续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付诸勇于探索和认真研究的行动,进而推进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目标实现。

4 使得验方持续“效验”的再思考

自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以来,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案探索,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重大课题,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其中采用的中药验方及其明显的疗效引起了广泛的重视。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更加肯定了中药验方的医疗价值。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在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笔者结合参与的科研课题,对验方不验的问题,在本论中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尤其是对近现代社会因素对验方疗效的影响,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为验方能够与时俱进、得以传承和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着重强调的是,作为中国的医生,无论中医西医,都应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理念,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使得中药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祛疾疗伤的瑰宝,能够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经方验方中药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柳河东三历死撰述验方
甘肃:三个“验方”筑健康屏障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杜鹃花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