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022-03-17朱月明
朱月明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朱月明
(云霄县实验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培养小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着力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挖崛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校和家庭教育;自主学习;学习习惯;思考和复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学生因此而积极向上,且在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提高方面将发挥双重功效。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从随堂观察记录看,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控力较弱、注意力易分散、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但更能够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高年级的小学生书写工整、维持课堂纪律较好,善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倾听、接受别人的意见提升自己的思考,但对于学困生,易整堂课都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面对可塑性强的小学生,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关键期,不断强化外部条件的干预,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
(一)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以致用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不同学校教育的分析,不难看出,城镇学校致力于素质教育,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发展”,从学生的点滴生活、学习习惯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式,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农村学校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理念有着重大的转变,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努力,如,有的老师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死气沉沉,重视应试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相违背。长此以往,学生会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这样的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利的。
(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像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遗憾的是,有些家庭教育方式的随意性,父母缺乏与子女沟通的技巧,或任意打骂,或娇生惯养,或放任不管,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
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需重点培养如下学习习惯:
(一)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曾有人开展对比实验,将知识水平近似的学生划分为2组,第一组同学一边听故事一边完成简单加法习题,第二组虽然也需完成如上两件事,但两件事分开完成。相同时间后,对习题成绩进行检查并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最终结果表明,第一组在复述、习题的正确率方面均明显低于第二组。由此可见,普通人往往无法同时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两件或以上的事情。专心致志具体涉及两大块:其一需确保主攻方向不分神;其二需全神贯注、避免开小差。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
(二)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的习惯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也利于人的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可提高人的创造、发明以及发现力。若在学习时能够认真思考,可在持续解答疑惑、激发灵感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并有所创造。
学习过程中的认真思考利于批判性地吸收书本知识,有效避免死读书、读死书,不仅可对书籍进行选择与鉴别,且可死书活读。在读书过程中,均需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思想观念、业务知识,肯定并借鉴正确的部分、否定并放弃错误的部分。明朝时期,一位大夫在将药方开给病人的同时关照说:“需要在煎药时加入一块锡。”而戴之礼大夫听后却对此大为困惑,前往询问,大夫说:“这是书中所言。”戴大夫依然存疑,通过对比诸多书籍后,发现锡本应为钖,锡属于重金属,钖则为糖,医学方面的重大错误随之得到纠正。由此可知,思考在辩证吸收他人思想方面极其重要。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夫之也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上述言论均凸出了认真思考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三)知难而进的学习习惯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相对众多,家长往往会事无巨细地为孩子考虑,当老师提出学生需查阅课外资料,或需完成相关调查作业时,即便学生的时间极其充足,但家长往往会包揽此项工作。最终导致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想方设法地绕过,而在学习方面遭遇难题时,他们更依赖父母与老师,而不愿主动钻研。由此,对比知难而进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均相对较差。长此以往,他们自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面对任何事情时,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学习自然也是如此,如难以理解的概念、难解的问题等。面对这些困难,需形成迎难而上的精神,唯有持续克服困难、拓展思维,才能在解决难题时形成更强的能力。
(四)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
目标的明确往往较简单,计划制定也较容易,但在确保学习计划的定量、定时完成方面,往往存在困难,即知易行难。
定时学习是学习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定时学习,其一,即每天需保证相应的学习时间;其二,即该完成学习任务时即需立刻完成。人脑如同机器一般,具备一定功率,无法在短时间内向其中输入海量的学习内容。所以,学习须细水长流,确保充足的学习时间。人只需要常年维持一日三餐,即便是粗茶淡饭,也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但若时饥时饱,即便品尝的是山珍海味,也无法拥有良好的体格。由此可见,知识需日积月累,才可形成聪明的头脑,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事倍功半。如“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等俗语均表明了上述道理。所以,定时学习是学习计划得以完成的基本前提。
定量学习是学习计划得以完成的保证。学习计划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道路,学习计划的定量完成,即于道路上持续前进,依托于计划的指导。若累积的知识已达到相应程度,目标随之达成。若欠缺量的积累,必然不存在质的飞跃。积累知识的总量需累加每时、每日的学习分量。
笔者结合日常学习生活来看,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制定计划,既未定时也并未定量,形式以及内容均相对被动,只能在老师的推动下开展行动。而在安排学习时间方面,也是先松后紧;在安排内容方面,多依赖于临时突击。一般是老师布置作业,即完成一下;反之,若并未有所要求,即不予理睬。复习、记忆等出现空档后,知识链条也随之断档,无法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如此掌握的知识,不仅数量不多,且质量较差,无法经得起严格考验。部分同学在并未记住、并未理解相应知识的前提下,即忙于完成课外习题,虽然勉强掌握了题目,但并未能够掌握规律与根本。所以,定量且定时地完成学习计划,是达成学习目标、掌握知识的必胜法宝。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辞海》中说:“习惯是由于不断地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它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自动化行为,可以使某种行为长期化、巩固化。当学生离开学校,或许会忘记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但习惯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凯恩斯说的“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习惯成就不同的人生。
当前小学生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觉性、长期性、方向性和主动性。结合相关资料来看,智力因素在学习好坏方面仅占20%,而80%的则关联于非智力因素。所以,学习方面养成良好习惯是极其良好的一类非智力因素,也是学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掌握各门功课的重要保证,只有从细节处抓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五、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但若想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无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老师及家长经过长期、反复地引导而成,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为此,建议家长和学校老师应多沟通,共同加强和督促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课前预习习惯
很多学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都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学习,而省略了自己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有效的预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动成为求知的主人。英语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先尝试着听下录音、看下视频,描述自己听到、看到的事物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能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罗列出本单元的新知识,同时也是对学过知识的检测和巩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善于思考的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的好坏、学生课堂的认真状态,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一堂课40分钟,除要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如果每节课老师还要花时间维持课堂纪律,那么老师的教学思路就会受到干扰,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
学生除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还要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尚处于发展状态,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现象,如,做小动作、发呆、和他人说话等。这时老师可眼神示意提醒学生回归课堂。有的学生虽表现得上课很认真,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如果班上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无精打采、课堂参与度不高,那么老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视频等活动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另外,面对老师的提问,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埋着头、没人举手发言的时候,说明学生遇到了“拦路虎”,这时老师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解决学生的困惑,以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要想学习好,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还须养成独立钻研、善于思考、不断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就学习过程而言,老师只是一盏灯,点亮学生的学习之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小学阶段就要着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勤做笔记、认真书写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对整节课重难点的把握,便于课后复习和巩固。如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可根据老师所讲的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勾画并批注。而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老师在平时授课的板书和作业批改中,应书写规范、整齐,切忌字迹潦草,要处处做好书写的榜样。还可以进行英语书写小比赛,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在作业展示栏中,从而提高学生认真书写的意识。
(四)及时复习、归纳总结的习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显现,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缓慢。通过复习,可以强化和巩固记忆痕迹、防止产生遗忘,及时查漏补缺,有效地产生更高的学习效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有利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挖掘出每个知识点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框架,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徐汉林在《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一书中告诉了人们培养好习惯的十大法则:“抓住关键期;有明确的目标;不断强化;给予理解与尊重;循序渐进;拥有宽容和耐心;寻找突破口;注重孩子的第一次;让孩子亲身体验;前后一致,没有例外。”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科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培养好习惯的十大法则,采取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使学生逐渐由“他律”发展为“自律”,渐渐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同伴之间的互相协助
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为交互,将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并掌握知识的能力,且可促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引导,使得学生有意识地掌握同伴的学习习惯,不仅可发现不良学习习惯,且利于提醒并督促不良习惯得到纠正。如当学生随心所欲、不认真地修改作业时,若同伴可互为纠正,其效果必然优于由老师直接指出。
综上所述,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而小学阶段是各种学习习惯的形成黄金期,老师应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1] 郑庆文,田澜.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5):4.
[2] 李晓丽.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 范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张永君.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
G622
A
1002-7661(2022)10-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