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让幼儿的发展看得见
——基于主动学习小组活动中的教师观察与指导
2022-03-17赵治郭伟
赵 治 郭 伟
基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小组活动是指由教师与10名左右幼儿形成游戏小组,教师围绕某个主题或关键经验提供足量的开放性材料,幼儿在活动中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决定怎么玩、和谁玩,教师不事先设计特定的活动组织流程,只做适宜的鹰架,支持幼儿在自身发展水平基础上构建新经验的一种学习活动。小组活动完整地呈现每个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与指导为幼儿建立有效支持和心灵链接。
一、基于主动学习小组活动中的教师观察原则
(一)观察要从外部的环境与材料入手
在小组活动中,环境和材料是支持幼儿小组活动的前提。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创设符合主题、富有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环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自主计划,激发幼儿主动操作、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外部环境与材料往往与活动主题、核心经验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小组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观察小组活动中的外部环境与材料,一方面可以了解组织活动的意图,进一步明确幼儿可能获得的关键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幼儿可能出现的行为,建立初步的游戏期待,为教师组织小组活动提供一定的认知和经验准备。
(二)观察要从幼儿的计划与选择开启
小组活动中的计划属于活动的开始,是确保幼儿主动思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洞察幼儿的语言、表情、行为,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从而追踪幼儿活动过程,给予适宜支持。还要观察幼儿选择什么材料、什么场地、什么伙伴等,只要观察就会发现计划与选择有着紧密的联系,常常相伴而生。在“小木桩的故事”活动中,优优做计划,要完成一个鸟窝,之后她选择了一个又长又粗的小木桩、两张牛皮纸、一袋白色的彩泥和一些彩色的扣子。由此可以观察到选择和计划之间已经形成了幼儿的逻辑思维链接。
(三)观察要在活动的交流与尝试中展开
在小组活动中幼儿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观察幼儿的交流互动中,要了解他们的奇思妙想、能否主动表达、能否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同时更要观察每一次活动中幼儿是如何尝试推进游戏或解决问题的。例如,在一次“扎染”的小组活动当中,妮妮先选择了一条白色的围巾,然后去表演区选择了一些橡皮筋放到地上,但是围巾太长而且她的手法并不熟练,没有扎成功。环顾了一周,发现俏俏已经用橡皮圈扎好了。于是妮妮走到俏俏这边,两个孩子进行了语言交流,决定一起扎围巾。接下来,妮妮站在旁边看俏俏扎围巾,不一会儿妮妮也学会了扎围巾的方法。小组活动中对幼儿发展的支持充满着整个活动的每个角落,幼儿的交流互动以及探索尝试,也反映出幼儿的发展状况,为教师的指导与有效介入提供依据。
(四)观察要在结束的回顾与分享中映射
回顾与分享是幼儿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语言、交流互动,进行整理、回忆、表达的过程。此时需要观察幼儿针对自己的作品和成果是如何进行详细分享的,发现幼儿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的发展,并与已有的观察及时链接,发挥观察的映射作用,即明确下一步支持幼儿的方向。如:在小组活动“小木桩变身记”中,彤彤介绍了自己今天的作品,教师观察到彤彤语言完整、逻辑清晰地讲述了相关的细节以及具体的做法,教师随后与彤彤进一步交流,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延伸了幼儿的活动。
二、基于主动学习小组活动中的教师观察要点
(一)追随幼儿行为
聚焦儿童经验,追随儿童学习方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时时刻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操作状态、幼儿的选择与发展、情绪体验……作为追随者,教师要将幼儿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尽收在眼、入在心,将幼儿现阶段的发展转化为有效的教育生长点,建立信任、支持的师幼关系。
(二)懂放手知进退
懂放手,知进退,发现儿童主动学习的力量。在小组活动中幼儿可能时而酣畅淋漓自由表现,时而遇到困惑愁眉不展。作为观察者的教师,静待花开,关注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运用的经验、使用的材料、遇到的困难,不随意介入幼儿游戏,在他们的身后,见证成长的力量。
(三)尊重个体差异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能看到幼儿真实的游戏水平,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表现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节奏和需要,不用统一标准要求幼儿。观察即发现,相信儿童、尊重儿童、支持儿童,小组活动更容易点燃儿童心中独一无二的火花。
(四)重视不同表征
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表征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直观展现。不同的表征代表的是不一样的幼儿世界,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表现,通过观察表征看到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从而发现幼儿的需要,形成指导策略,给予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
三、基于主动学习小组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一)主动参与幼儿的游戏
主动参与幼儿游戏是指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接近幼儿并加入到活动中,这种方法既不破坏活动本身的进程以及幼儿原有的构思,又能通过隐性的方式加以引导,使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并深入。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参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跟随幼儿的引领,让幼儿自主、自由地操作,不随意打断幼儿游戏活动。
(二)提供新建议、新方法、新材料
教师可以适时介入,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或是从多种角度给幼儿提出建议,使得幼儿在尝试后获得新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参与活动及认知能力的提升。虽然教师提供新建议、新方法、新材料,把握介入幼儿活动的正确时机及方式,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但仍需要注意时机,教师无需将自己的想法及建议强加给幼儿。
(三)运用启发式的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的启发式提问首先要有目标性和层次性,了解幼儿需要,进行有效提问,由浅入深激发思考;其次要结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提问,让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自由探索;最后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要做出积极的回应,从而帮助幼儿以新的热情重新投入游戏。总之,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促进幼儿进一步进行游戏和探索。
(四)尝试与幼儿进行对话,引发思考
针对需要帮助、需要走向更高水平游戏的幼儿,教师可以尝试与幼儿进行对话,引发幼儿思考。在此过程中,儿童会提出多种看法,并在倾听教师看法的同时做出回应,提出支持观点的理由,在一来一往的对话中,师幼、幼幼可以共同建构内在认知,巧妙捕捉活动的有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话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从描述幼儿的行为或作品来开启对话。
(五)细心观察,避免不必要的介入
教师关注并留意幼儿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干预形态,不随意加入幼儿活动,安静陪同幼儿,支持幼儿的创作活动。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尝试解读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判断,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技巧,使其活动得以延伸,以此避免由于成人的需要和看法而干涉幼儿活动的现象发生。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幼儿,一点一滴用心用眼用脑的观察和记录,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拥有的一种专业能力,只有走在不断观察、不断反思、不断记录的路上,才能真正看懂幼儿,读懂幼儿的内心,走进幼儿的世界。当然,小组活动观察和指导的方式方法远远不止这些,探索的路上教师还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