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区发展大班幼儿数学能力的策略
2022-03-17王凡冉彦玲
王凡 冉彦玲
数学区是根据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需要和现有水平,通过开展游戏、提供数学材料,从而促进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进行个别化、主动学习,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能力的区角。但是幼儿园数学区的活动开展却普遍存在着材料有效性不高,教师的观察、指导、评价有效性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幼儿在数学区活动中数学能力的发展。笔者所在幼儿园以问题为驱动,以课题研究为路径,开展了持续性教研实践。通过教学反思和改进,切实提升了数学区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在数学区活动中的专业教学能力,显著促进了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加强园本研训,丰富教师数学专业知识
教师的数学教学专业知识是教师有效开展数学区活动,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幼儿园通过“学—思—践—悟”的教研模式,强化教师数学教学园本培训,支持教师在阅读自学、园本培训、实践应用、交流分享中提高数学教学素养和技能。
二、组织专题教研,梳理大班幼儿数学能力目标
幼儿园组织专题教研,确立细化目标—分解目标—调整目标的三步走策略,研讨制定大班数学区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为大班数学区的材料投放和教师观察、指导与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细化目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参考相关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专业书籍,细化大班幼儿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目标;二是分解目标,对照大班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目标进行了达成路径的解析,对适合通过数学区达成的数学目标进行分解归纳;三是调整目标,依据《大班数学区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目标》,制定了《大班幼儿数学能力评价指标》,大班教师以评级指标中的6个维度、14项内容、25种典型表现为依据,通过日常观察、测验、检查、谈话等评价方式对大班幼儿数学能力进行发展性评估,并指导班级以评估结果为参照,灵活调整班级数学区学习与发展目标,以此作为班本化投放数学区材料的依据。
三、开展实践研究,提升大班数学区材料的有效性
皮亚杰建构理论指出: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适宜的操作材料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1.依托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目标,制定材料投放清单
幼儿园依照大班数学区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的6个维度、25种典型表现为基准,精确投放材料,梳理、制订了《大班数学区材料投放清单》。同时,根据大班数学课程开展的阶段性目标、班级幼儿数学发展水平,分级、有序地进行数学区材料的投放。
2.数学区材料投放遵循“五性”原则
以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目标为依据,结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投放相应的操作材料,并在观察、反思、调整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不断优化材料的投放,梳理出大班数学区材料投放的“五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大班数学区材料投放时应做到教师心中有目标,一是指学年年度材料投放有目标、有计划,要分批投放能够指向完整的大班数学区目标内容的材料,避免幼儿数学经验的缺失。二是指单一材料从设计到投放都能够体现其所指向的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目标。
在数学区材料投放中,首要秉持的原则就是目标性原则,要将大班数学区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作为材料投放的依据,用目标来指导、审视、评价大班数学区的材料投放。同时,聚焦每个数学区材料,要进行材料预设目标的分析,根据目标来思考材料的投放、材料玩法设计等,要体现材料的目标性原则。
(2)探索性原则
幼儿园数学活动强调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要以操作、探究为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支持幼儿在操作探究中获得数学经验,提高数学能力。因此,在数学区材料投放时,要兼顾材料的探索性原则。
(3)情境性原则
数学区材料应注意材料的情境性设计,让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建立链接,让幼儿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操作、探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并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
(4)丰富性原则
教师围绕一个学习与发展目标投放了某个游戏材料,并不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操作水平和发展需要。数学区材料投放要丰富多样,围绕同一目标可以投放不同的、多元的材料,满足不同知识背景、发展水平、操作能力的幼儿操作、发展需要。
(5)层次性原则
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优于平行材料投放,因为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更大,为了保护幼儿操作数学材料、进行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就要进行有层次性的设计,要设计投放符合更多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要做到材料投放的“三层次”——低、中、高,允许幼儿根据自己数学能力发展水平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按照不同的活动要求、不同的兴趣和对材料的不同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小步递进地达成目标。
材料案例:“好玩的百数表”
本材料指向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借助百数表初步感知100以内的数系统,初步理解数系统的排列规律。
“好玩的百数表”是教师依据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发展需要采购的一款材料。材料投放后,幼儿们兴奋了几天,有的幼儿拿着材料练习数数,从1数到100;有的孩子拿着数字小片进行排序摆放。但是,没过两周,这个材料投放到数学区便再也无人问津了。在教研中,教师们反馈信息,认为这个材料玩法单一,就是拿着数一数、摆一摆,幼儿不感兴趣,不喜欢玩。怎样让玩法单一的材料重新焕发生机,让材料适合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发展需求呢?教师借助教研进行了反复的研讨,最终决定通过对材料进行层次性改造来增强材料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玩法一:我会数。
大班幼儿的感数和计数能力发展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顺数、倒数、接数、按群计数等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升入小学后学习加法、减法、乘法都有重要意义,这些前期的经验和能力准备必不可少。
在玩法一中,教师通过投放“我会数”的任务卡,让幼儿借助“百数表”进行不同形式的计数游戏。例如,正着数(让幼儿发现数字依次大1的规律);竖着数(让幼儿发现数字依次大10的规律);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不同的计数游戏(按群计数,为幼儿升入小学后学习理解乘法提供经验基础)。
玩法二:我会猜数字。
在玩法一的基础上,幼儿会发现计数系统的排列规律,为了让他们巩固对计数规律的认识,将发现的经验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中,教师又将材料的玩法进行升级——“我会猜数字”。通过提供操作卡,让幼儿借助已知的数字来大胆推测相邻的数字分别是多少。
幼儿在观察、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将习得的数字排列规律进行迁移、运用、巩固,最终获得对数字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玩法三:数数大对战。
大班的幼儿能合作,喜欢竞争和挑战,在单人游戏的基础上,课题组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将单人游戏转化为小组游戏,通过提供一个道具“小按铃”,将游戏转化为两人游戏、小组游戏。
游戏内容自选,可以是数数字、猜数字等,游戏方式改为抢答,谁先数完、操作完就拍响按铃,然后小组进行验证,验证正确就可以得分,最后累积得分计算成绩,幼儿对这个升级改造后的“百数表”游戏充满兴趣,非常喜欢。
四、提高教师组织数学区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组织开展了“数学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专题系列教研活动,聚焦数学区组织的流程、观察与指导等瓶颈问题,通过教研培训,梳理、形成策略,提高教师组织数学区活动的能力。
1.梳理数学区活动组织流程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数学区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幼儿通过在数学区对材料进行操作,能否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并发展思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部分教师对如何开展数学区活动流程不清晰,导致幼儿进区后漫无目的的现象,幼儿园以园本研训为依托,重新梳理了园所数学区游戏的组织流程。从导入环节、计划环节、游戏环节、收纳材料环节、交流与评价环节、结束环节这六环节,为教师明确了组织数学区活动的基本步骤、内容、每个环节大概所需要的时间,为教师开展数学区活动明确框架指引。
在导入环节,可以以介绍新材料、老材料的新玩法,或者总结上次数学区游戏情况的方式来导入活动;在计划环节,引导幼儿做数学区游戏计划,准备玩哪个材料,计划完成哪些活动等,让幼儿在计划—实施—回顾的过程中增强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在游戏环节,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试错的空间,允许幼儿自主探究操作;在收纳材料环节,数学区操作材料较多,要做到定点、定位、定标整理收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交流与评价环节,教师应使用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支架幼儿的数学思维,也要注意引导幼儿使用数学语言来分享游戏体验;在结束环节,可以对当天的数学区游戏进行总结,或者对下次的数学区活动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等。
2.提升教师数学区观察能力
幼儿园通过共读《观察的魅力》一书,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观察意识;开展了“如何有效捕捉观察对象和内容”“如何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如何进行有效的记录”系列培训、教师沙龙、观察记录等观摩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观察、记录的能力。
3.提高数学区教师指导幼儿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游戏时的行为表现,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有效帮助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幼儿园梳理了数学区教师的指导策略,分为平行、交叉和垂直式介入指导,具体表现为直接介入、以游戏角色介入、语言提示等方式,引导教师结合数学区不同的活动情况,选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帮助教师明确指导方法。
4.提高数学区活动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
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课程观的转变,教师的评价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关注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数学区中的评价能够了解材料的适宜性、幼儿的参与度、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发展情况等,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数学区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发展幼儿数学学习的能力,课题组成员从梳理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指标、延长评价时间、营造评价环境等方面来改进数学区评价有效性不高的现状。
一是梳理了游戏法、影像再现法、作品交流法、采访法、问题发展法五种适宜在数学区开展的评价方法,为教师开展评价奠定了基础;二是研讨制订了《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发展评价指标》,对幼儿进行阶段性评价,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情况,为后续开展个别指导提供客观依据;三是优化数学区活动的组织实施,确保充足的评价时间;四是营造评价环境,将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呈现在环境中,如在《区域计划本》中增添了幼儿评价栏目,引导幼儿开展自我评价。
在持续的实践反思中,幼儿园梳理了数学区活动的目标、材料投放五原则以及数学区组织、观察、指导和评价的方法,教师在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