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2022-03-17唐晓俐
唐晓俐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压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且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过往,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作业负担较重,课后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性交往与事务参与能力的培养,制约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要求,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当前作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作业设计为抓手向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一、明确小学语文作业的定位
(一)作业设计目标与作业内容要相符
设计作业的基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保障作业设计目标与作业内容、教学内容相一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多样化、多元化的作业目标。
例如,布置探究类作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语文课后作业,以此促进学生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作业设计目标与教学目标要相符
作业设计目标应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要求相符,需要教师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明确并掌握好作业设计的方向,彰显作业巩固知识、扩展技能等功用,保障作业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与此同时,教师应兼顾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学科特点,在促进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高效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1]
二、丰富作业设计内容,构建目标的递进性
(一)设计基础性作业
在设计小学语文基础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设计导向性较强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切实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巩固和内化。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首先,从教材知识入手。设计基础性作业的前提就是基于教材内容,再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联系学生生活,凸显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情况。其次,从信息收集入手。基础性语文作业包括学生对收集到的内容和信息进行整理,教师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并完成相应的归纳、整理,以此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最后,从生活实际与教学扩展入手。为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应将作业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推动学生达成学以致用。[2]
(二)设计提升类作业
设计提升类作业主要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其进行知识基础的检测和提高,这部分作业是对教学工作的“升华”,要求学生在完善自身基础知识架构的同时,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这类作业时,要关注作业的应用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力求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三)设计探究类作业
探究性作业可以有效转变以往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增强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与动力,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设计这一类作业时,需要重视探究性作业的趣味性和自主性,保障学生能够实现多维层面的发展与提升。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从语文教材着手,让学生对文章的某一细节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文章;第二,从跨学科角度着手,跨学科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标准中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主动尝试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与丰富;第三,从联系生活、社会的角度着手,体现出作业设计指向的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从而追求多元教学绩效。
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一课教学为例,基础类作业可设计为让学生自主背诵《题西林壁》;提升类作业设计为: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诗中描绘的景象;探究类作业可设计为“你知道《题西林壁》说的是我国那个地方的景色吗?你知道现如今这里的景色是怎样的吗?同学们可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这一地区的古今对比图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创新作业设计类型,展现作业多样性
(一)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要求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语文作业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丰富作业设计的种类和形式。例如,完成对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画出印象最深的一处景色,并简单标注为何喜爱这处景色;或者完成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雪梅》一诗的课堂教学后,鼓励学生以“梅花”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以表达诗意,有的学生用传统水墨画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梅花形象,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用粘土做出一朵朵梅花。[3]
(二)文本再创型作业
文本再创型作业简单来说就是对文章内容的创意续写,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链接阅读的各种课外读物题材和内容,对文章进行再次创作。例如,完成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文讲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改编和扩充,如“牛郎常常将看见的、听见的告诉老牛”。针对这一情节,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牛郎会与老牛说什么呢?”“老牛会用什么样的表情或动作回应牛郎呢?”
四、完善作业评价机制,凸显作业反馈性
教师应采取高效的课后作业批改方式,注重反馈与辅导服务工作,提高作业指导的针对性。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第一,教师的作业批改要做到及时、认真地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借助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分析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依据作业的难度和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针对性批改。对于学生可以自行改正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一带而过,但面对班级学生普遍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错误或不足之处进行细致的讲解。教师指导学生改正错误时,要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使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语言、语气,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第三,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能简单地用判断对错的形式进行常规性的作业评价,而是要尝试制定出完善的作业奖励机制,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4]教师要提高作业的教学评价能力,注重学生作业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质量检测,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双减这一历史机遇,借助作业教学变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