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

2022-03-17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媒介交流素养

周 静

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加速态势,信息化深度影响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课程组织和设计方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高中课程“学习任务群”项目之一,而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跨媒介、媒介融合的信息搜集、加工、生成、使用、传播也日新月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媒介发展的脉搏,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连接,积极探索信息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理念与方式,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效率。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概念

媒介是什么?广义地说,所有承载信息的载体和工具都是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都属于媒介。[1]跨,既可以理解为跨越,也可以理解为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提炼不同媒介蕴含的语文要素,把握其语言特点,将不同的媒介形式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这样可以拓展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内涵,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学生学习语文将不再只是聚焦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延展生活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与实践紧密联系。阅读侧重于理解、整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总是接触不同的媒介,也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丰富的信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媒介特点、主题和任务,在繁杂的媒介信息中,能够引导学生辨识媒体立场,甄别信息真伪,判断信息优劣,形成独立、客观、理性的结论。交流侧重于表达、运用。新媒介的介入,使得交流不再限于面对面的时空与方式,学习共同体也不再只是一个个学习小组的成立。新媒介应用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的组成,能够改变学生学的方式,也给语文教师带来教学变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在教师营造的各种任务情境中,自主选择合适的媒介,运用自身的媒介素养,完成表达和输出。

简而言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开展群体化、动态化的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2]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面临的挑战

第一,教师意识观念转变和专业素养提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高中语文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语文学科素养。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其一是思想理念,其二是学科专业。从思想上来看,教师需要敞开怀抱,迎接新技术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借助新媒介、新技术主动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异质文化。从专业上来看,语文即语言、文字与文化,其传播与传承离不开一定的介质即媒介,而阅读与交流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因应跨媒介技术趋势构建阅读与交流有效策略,其前提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媒介专业素养。

第二,学生的媒介素养亟须提升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语文教学中的跨媒介阅读任务无法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绝大部分任务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其次,面对海量、杂芜的媒介信息,学生缺乏正确挑选、辨识、整合、输出的足够能力;再次,学生的自控力相对较弱,大量接触电脑、手机、互联网,容易上瘾而不能自拔,且易受不良信息侵害。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第三,课程资源需要丰富和更新

由于缺乏相配套的专门教材,所以教师在提供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支架时,必须严谨把关。媒介信息更新速度快、体量大,呈现碎片化的特点,教师在兼顾课程资源选择的基础性和平衡性的同时,还要将其与语文课程体系的整体开发相协调。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其一,在语言文字和其他媒介之间搭建桥梁

语文的表达形式是语言,而打通不同媒介的桥梁就是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定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情境任务时,不应喧宾夺主,将媒介作为学习的重点,应更多地思考媒介是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手段,一个工具和策略。无论任务群实践中会运用多少种媒介形式,语文教师必须把握一个根本原则,即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最根本、最重要的媒介是语言。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就必须以语文学习为主线,探究语言的规律、语言的特色、语言在不同的媒介中如何实现沟通功能、如何相互融通。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媒介信息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融合度,以跨媒介为桥梁,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其二,通过媒介获取信息、辨析媒介立场、作出客观评价

面对不同媒介信息有自己独立的基本判断,且具备理智的反应,这是一名当代高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媒介素养,因此,跨媒介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必修课。教师可以在课后设置专题模块或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学会辨析媒介立场,具有质疑和批判能力,作出反思或客观评价,让学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媒介世界,变得更加明智而理性。

其三,创建跨界学习共同体,创新合作学习模式

互联网和新媒介的出现让师生可以快捷地获取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互动交流,轻松便利地表达自我,跨越时空地交互、学习与合作。在这样的平台上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师生就能更好地获得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在自己创设的平台或公众平台上即时地表达看法,分享经验、经历。这样的跨界学习共同体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应对未来挑战。

例如,可以将当下热门的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平台——微信作为师生的学习媒介。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意识到要具备共同学习的精神,即倾听、对话、尊重,取长补短。其次,需要具备搭建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知识、新媒介素养,如创设微信群、开设博客、运行并管理微信朋友圈自媒体,会点赞、评论、转发。在不断的媒介交流中,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然会聚集在一起,学生也可以逐渐形成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一些媒介平台可以帮助学生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在交流共享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可能会存在某些局限性,但是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来构建学生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如家长、外聘教师、行业专家等。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与信息媒介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的表达、分享、交流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信息有更全面的认识,甚至可以从信息的“接受者”成为“生产者”,对语文阅读与交流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度影响

当下的社会是媒介支撑的信息天地,通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互动,帮助学生穿梭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理性面对繁杂的信息,对媒介、个体自我、社会产生清醒的认知,掌握真实世界的主动权,这是语文课程必须表现出的对现实社会与生活实践的关切,也是语文教学对塑造当代公民理应作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媒介交流素养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