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源”铸魂促生长
——浅谈重庆市江津区实验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
2022-03-17袁贞宏丁昭贵
袁贞宏 丁昭贵
一、“源”——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之魂
其一,核心理念的探索与形成。江津实验小学是一所新建校,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历史底蕴,也缺乏相应的文化传承要素。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是实验小学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实小管理团队集众人之智,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学校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着力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除去浮华,静心做学校该做的事情,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本源。其次,实小的文化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新开始、新起点、新起源。再次,学校地处长江之滨,有“倚水而建的地域特征”,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四,要研究和借鉴包括荀子、朱熹和薛瑄等古圣先贤、名家大儒的智慧,如特别要借鉴的是清代教育家张謇将教育事业看作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之理念,认为“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大学会其归”,即小学是源头,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1]通过这些思考,实小团队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源”,总结提炼出了以“源”为核心理念指导的校园文化主题——“一滴清源、一条江河”。
其二,理念引领,铸就“源文化”之魂。学校管理团队在探索和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后,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几十年后,实小的学子有些可能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更多的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实小希望他们在回忆、总结自己的成就或贡献时,都会记得实验小学的教育“成就”了自己,能在实小找到成就自己的“根”和“源”。
因此师生挖掘核心理念“源”的意蕴,结合学校的办学品格和鲜明的办学目标,提出了“源头活水,受益一生”的办学理念。从广义上来讲,“源头活水”指的是学生应具有健康的兴趣爱好、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顽强的意志、独特的个性等特质,旨在让实小的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幸福生活的“源头活水”,成为其受益一生的品行之源、智慧之源、健康之源、艺术之源、发展之源,成就未来的幸福人生。
围绕核心理念,实小还提出了本源教育的教育主张,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真,尊重学生的起点、基础,尊崇育人的本质、规律,将实小教育打造成既是一种本真教育,也是一种有责任、有温度的朴素教育,更是一种适合学生个性的美好教育。
二、“源”——学校文化建设的生长之根
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有了,如何让这一理念落地生根成为实小管理团队面临的现实课题,其中“本源课程”“本源课堂”的建设就是理念落地的“跑道和载体”。
首先是秉承课程育人的理念,彰显“源文化”之本。江津实验小学紧紧抓住国家课程的组织实施,从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细化、课程内容的统整,学习时空的拓展等多面入手,实施分层教学,强化项目引领,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同时学校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特色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统整,将其划分为人文、智慧、健康、艺术、社会实践五大类,设置了三十多门课程,形成了“本源课程”体系。其中,启源(入学)课程,源梦(毕业)课程,清源暮省、清源午练、清源晨诵,消防体验、节日课程、创客、编程、足球等多类课程组织和实施初见成效。
比如启源(入学)课程是指学年初,一年级新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红地毯,穿启源之门,行拜师礼,开启孩子们的小学时光……体现了学校启源教育的独特内涵。
实小的足球课程注重足球环境氛围营造,足球教材、足球课进课表、足球大课间、班级足球联赛,处处体现了足球运动的特点和内涵,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实小足球队获得1次市级比赛亚军,获得5次区级比赛冠军。
清源暮省课程,学校每天利用放学前的10分种,要求学生回顾、反思自己一天的学习和活动,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团体总结和交流。6年来,通过坚持这样的回顾和反思活动,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反省的习惯,这一习惯一定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其他诸如艺术嘉年华、体育嘉年华、生活嘉年华、阅读嘉年华、科技嘉年华等各类课程,同样也适时抓住了教育时机,为将学生培养为“现代中国小公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其次是打造好本源课堂,点滴浸润自由生长。为抓实国家基础课程,实小教师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本源课堂”的五步结构,即“情境引源——自主寻源——合作探源——展评释源——拓展开源”。从“引源、寻源、探源、释源到开源”紧紧围绕“源”字,打造顺乎自然、合乎规律、回归本源的生态课堂。这种课堂强调尊重、唤醒、激励学生生命,以“生本”为基础,夯实学生“生长”过程,构建充满“生机”的课堂。
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按照本源课堂的五步结构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效果显著。例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时,对应五步结构的课堂教学步骤是“情景引源,引入新课——自主寻源,初步感知——合作探源,体验转化——展评释源,分享成果——拓展开源,巩固提高”,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许多课例在参加江津区区级赛课中均获一等奖,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对实验小学进行教学视导时,随机入堂听课的“优课”率达到61.2%。
三、“源”—— 学校文化建设的腾飞之翼
学校还精心打造具有浓郁“源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力求让一物一景都体现“源头活水”的人文内涵,一石一水都富有“点滴清源”的育人灵性。从一条主轴、两个分带到思语源、心语源、行语源三个特色中庭,以及品源楼、慧源楼、思源楼、福源楼、艺源楼五栋大楼建筑格局;从教学楼一至四层分别按“雨露”“泾溪”“望江”“海梦”命名,到各文化连廊分别按“品行源”“智慧源”“书香源”“梦想源”布局;从康源运动场的足球雕塑,到快乐农场的劳动实践;从校门红色的“源”字巨石,到溯源大道、学习区富有“源头活水”意境的喷泉、假山、连廊、对联……无不寓意着一滴清源润物无声、一条江河奔腾入海的势不可挡的育人无痕和进取精神。环境建设孕育了学校的隐性课程,增添了“源文化”之魅力,为实小插上了腾飞之翼。
近年来,在学校文化的长期熏陶、 濡染、 浸润之下,实小先后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评为“重庆市美丽校园”“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卫生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小语创新基地”等;连年被评为江津区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获得“江津区一师一优课活动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多次;理财情景剧、微电影在全国性比赛中获特等奖,教师赛课或基本功大赛中多人次在重庆市和江津区获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市、区级奖励1300多人次,先后接待市内外同行来校参观学习6000多人次,并获得好评。学校文化深深影响着师生、家长,《语言文字报》《重庆日报》《今日教育》、重庆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先后以《寻梦清源逐瀚海》《注入源头活水,浸润莘莘学子》等为题报道了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