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互通 寻找“课感”的形成途径
——例谈《灰雀》《海底世界》磨课实践
2022-03-17董爱玲
董爱玲
李海林老师在《什么是“课感”》一文中,认为其是一种默会性的认知方式,并将其作为授课的最高境界,[1]这一概念为教师观课、研课提供了新的视角。彭敦运老师在《课感》一文中对课感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课感就是教师对课的感觉、感受乃至具有的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课感常常表现为对教学内容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课的角度去观察、筛选、判断和运用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借助师生互动,分析、整合、开发、使用产生于‘师’‘生’‘材’三者之间的信息,主动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心理表现。”[2]
课感是教师把握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教学经验化的附带产物,是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熟能生巧。教师往往缺少的不是经验,而是缺少从大量的经验中抽丝剥茧进行总结的途径,缺乏活化操控课堂并形成自己课感的实践。
一、教师通教材,清晰问题轻装上阵
李海林老师在《什么是“课感”》一文中指出听有课感的课让人如沐春风,这样的课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师生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似乎有一条线,将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沟通起来。笔者认为一节课一定是围绕相关问题才能将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置主问题,来寻找这样的主线,使课堂教学的脉络更清晰。在确定和贯彻主问题时,教师要全面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是综合考量,确定主问题。单元整体意识是笔者在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灰雀》备课过程中感受颇深的一点。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后第二道习题为:“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结合这两点就可以精准把握《灰雀》这一课的主线:默读对话内容,思考对话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内心想法。这样的主问题设置既把握了单元要素,又结合了本篇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和课后习题要求,使得教学目标非常清晰。
其次是紧扣主问题,不节外生枝。主问题一旦确定后,教学设计就要紧紧围绕解决主问题展开。然而在笔者试教的过程中,听课老师依然感觉课教得很碎,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节外生枝”,不由自主地问一些零碎的小问题。
例如,在琢磨“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话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列宁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笔者用多个零碎的问题代替了学生的读和说,如“列宁真的觉得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天气那么冷,小灰雀可能怎么样了?”这些问题貌似能引导学生感受列宁的内心想法,实则把文本进行了肢解,在主问题的基础上又生出了很多小问题,因此让课显得零碎、不清晰,听课教师听不出课感何在。
二、教师通学生,预探学生思维轨迹
教师课感的形成与课堂的预设是否有效大有关系。教师对预设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如何有效预探学生的思维轨迹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索。一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年级的学生处于转型期,认知上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想问题时还会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二是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和激励,因此教师在评价他们的时候还是要以表扬为主;三是要考虑学生的语文知识构建的实际水平,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预设学生的难点。
在执教《灰雀》一课时,笔者就将预设重点放在了学生身上,如针对问题:当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他心里在想什么?笔者预设了两种不同的回答,如果学生认为列宁是在对小男孩进行试探,笔者可以直接点明列宁语言中的机智;如果学生只回答出字面的可惜之意,笔者可以紧扣“自言自语”追问:“列宁真的是自己说给自己听吗?”再点明列宁语言中的机智。这样笔者的注意力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回答上,没有被教案束缚住,课堂给人舒服、自然的感觉,有助于课感的形成。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每种情况都预设到,如在正式教学《灰雀》一课时,还是有学生的回答出乎笔者的意料,但是教师对问题有了较为充分的预设后,心中多了份淡定和自信,更加有利于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生成与“问题”。
三、学生通教材,给足空间以评促教
一节有课感的课,一定是学生能真正获得生长的课,因此淡化控制欲是培养教师课感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给足学生空间,以评促教,让学生与教材充分沟通。
其一是提问,扩大空间。很多教师在课上会问很多零碎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假问题,要做到正确合理地提问,一方面教师要紧扣主问题,少问零碎的问题,关于此点上文已详细陈述;另一方面提问的时候要尽量给足学生思维空间,少一些限制。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五自然段时,一开始笔者提出的问题是: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了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后来笔者又换成了:作者是怎么把海底植物差异大这个意思表达清楚的?两种问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问法虽提示了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但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后一种问法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思考空间,实践证明这个小小的变动,使得问题的视域更大了,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重要的是课堂少了教师“控制”的痕迹,自然生成。
其二是信任,给予机会。教师对授课有较强控制欲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自己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对学生也没有信心。在磨课《海底世界》教学时,对于问题:作者是如何围绕第一句话把第四自然段的意思表达清楚的?笔者之前思考和设计的授课方式看似给学生自由,但是又让他们尽在笔者掌握中。
多次尝试效果不佳,之后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足学生读的空间和分享的空间,通过自由读、同桌合作读、默读等多样的方式,让学生与教材充分沟通;在教学中笔者也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结果笔者想教的内容学生都说出来了,这样教和学就非常顺畅了。淡化课堂控制欲是教师自我革命的试金石,这一策略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其三是语言,以评促教。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为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充分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感性的语言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课堂效率自然就能得到提高。
在《灰雀》磨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读出第一自然段中灰雀的“惹人喜爱”,笔者借助感性的评价语言,不断引导、激发学生踊跃尝试,阅读指导的效果非常好。如“他读得真好,还有其他同学敢挑战吗?”“从你的朗读中我们还没听出灰雀哪儿惹人喜爱,继续加油。”既有激励,也有改进阅读的方法指导。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是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有了和教材充分沟通的动机与时间,在课堂上才能真正获得生长。
形成一节有课感的课还有待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对经验进行反思总结,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课感。课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但好的课感并不是小部分人才拥有的天赋,是每一位教师通过不懈努力都可以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