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2022-03-17蒋志华
章 萍 蒋志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3)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是缓和我国社会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必然路径。在此背景下,梳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产业概念及分类综述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启蒙的辩证学》,随着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用以指代这一新的产业类别,并被广泛用于研究中。随后,各国从不同侧面给出了文化产业的定义。如美国将其定义为版权产业,着重于对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英国将其定义为创意产业,重视创意要素的作用。法国则强调其产业属性,认为文化产业是具有可大量复制性的产业。尽管各国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定义,但都是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进行的。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断演进、分类更加细化。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共包含9个大类、24个中类和99个小类。2012年,国家统计局将其进一步明晰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共包含10个大类、50个中类和120个小类。2018年,国家统计局保持原有的定义不变,但将以“互联网+”等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纳入其核算范围,共包含9个大类、43个中类和146个小类。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与具体分类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而变化的:2004年,为服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改革,国家首次明确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内涵等;2012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国家对其统计范围等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文化创意、软件设计服务等内容,同时减少了文教用品制造等内容;2018年,“互联网+”等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被及时纳入了统计范围。
2 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高附加值、高消费性等特性的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向好发展意义重大,相关研究成果斐然,梳理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化+”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如Santa-Cruz[1](2017)发现文旅融合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相关研究近年发展较快。如杨睿博(2020)指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条件;此外,对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如体育业、制造业等)的融合发展,也有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究。
2.2 文化产业集聚与时空特征
宏观研究方面,主要使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如郭新茹、陈天宇[2](2021)利用滞后项面板空间计量方法,发现不同文化产业类别的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不同的促进效果。赵星(2016)用数理模型论述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中微观研究方面,主要结合地理学方法,对相应地区的文化产业集聚态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如李留通(2021)利用城市道路网轴线模型,研究了西安市文化产业成长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
2.3 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该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成果较多。如AlexEdmans[3](2011)探究了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市场资源的调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雷宏振、李芸(2020)分析了文化产业效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综合以往研究发现,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产业融合不断拓宽,对“文化+”产业融合提出新挑战,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更需“量”和“质”的统一。
3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018年,习总书记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热点,对现有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梳理。
3.1 理论研究
(1)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学界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少,对其概念及内涵的界定也尚未统一。如李培峰[4](2020)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魏鹏举(2020)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特质、优质文化供给的升级、文化消费的持续繁荣以及文化贸易能力的增强。
(2)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代表性的研究提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条路径。一是建立良好的文化产业体系,如王林生(2019)论证了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二是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如王兴泉(2020)[5]认为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三是文化产业与新技术良好互动,如崔波[6](2021)指出数据要素可以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3)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界从多个角度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如融合创新、产业政策、资源禀赋、新技术发展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4)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综合评价方法很适合用于评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如李忠斌(2019)、喻蕾[7](2021)分别构建了针对特色村寨和中国总体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3.2 实证研究
由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较新,其实证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特定对象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与后续分析。如袁渊[8](2020)和丁仕潮(2020)分别使用熵权TOPSIS方法和熵权-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二是以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衡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利用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如贺达(2019)和江晓晗[9](2021)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分析。
综合以往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仍以理论探索为主,实证研究不多,且存在实证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
4 现有文献研究评述
梳理以往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梳理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研究内容上,学界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理论而轻实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应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后续应进行相应实证研究,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研究对象上,针对国家、区域总体以及北京、广州等单一对象的研究较多,但缺少对比研究,可进一步开展文化产业区域间协同发展研究。
研究方法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实证分析不够深入。相关实证分析多以综合评价为主,缺少后续的深入分析,可进一步使用空间计量、门槛分析等方法综合测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