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2022-03-17王巧玲

今天 2022年2期
关键词:国学中职院校

王巧玲

(正宁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 庆阳 745300)

引言

近年来,社会各界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职院校也应积极跟上时代形势,加强对学生的国学教育,借助国学经典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健全人格。但当前,受学生国学基础、学习态度,教师国学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院校对这一教学工作的落实还存在诸多亟待改善的问题,面对“国学热”,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文化传承责任,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科学组织国学教学活动,以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1.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国学渗透现状

1.1 学生国学基础普遍薄弱

中职生的国学基础普遍较为落后,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首先,文化素养不足,对国学缺乏了解: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扩招的推行,中职院校的生源越发复杂,学生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文化素养不高的学生并不罕见,多数学生都对国学缺乏了解,很多学生甚至不知孔子提出了什么思想,亦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对国学作品的阅读局限于课本,国学知识面狭窄,影响了院校对国学教育的顺利实施;其次,生活方式上盲目推崇异国文化,对国学缺乏兴趣:当前的中职生无不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出生长大,对新异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互联网的盛行及文化交流的发展,致使当代学生普遍很推崇异国文化,热衷于过各种西洋节日,却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对于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常持置之不理、弃之门外的态度,这更加体现了加强国学教育的紧迫性。

1.2 教材中涉及国学的内容较少

分析中职院校选用的语文教材可发现,教材中涉及国学的内容实际上并不很多,或渗透国学的质量不高,具体体现为“重语言文字,轻语感语境;重古典诗词,轻经籍篇章”。在大力推行国学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材本应承担起传承经典文化、推动中职生从思想道德教育与美育等视角学习国学并应用国学知识的重要责任。但当前多数语文教材对这一责任的承担都不甚到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1]。

1.3 语文课渗透国学较少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同时蕴含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经典教育、生命教育等多种不同的教育功能,具有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涵养道德品性、培养综合素质的作用。但目前院校中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以及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上文所述的语文教育的功能并未得到良好体现。具体而言,很多学生谈及国学教育,会片面地认为国学知识晦涩难懂,缺乏应用性,学习价值不高,教师在教学语文教材选中的国学经典篇章时,也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翻译篇章内容上,盲目为学生“灌输”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忽视对国学篇章育人作用的发挥,及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会影响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4 语文教师国学素养较落后

国学教育在上个世纪中存在断层,因此当前,中职院校中大部分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未经受过系统性的国学教育,存在“先天不足”问题;而目前院校也未结合国学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国学教育培训课程,导致教师的国学素养难以得到提升,不仅国学底蕴积淀不深,还缺乏对弘扬国学的正确的思想觉悟,难以胜任国学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当前职业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除上文提到的几点问题以外,不少职业院校甚至还存在缺乏国学教育校本教材的问题,不重视对国学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与深层次开发,导致当前国学教育的实施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2]。为真正体现国学教育的价值,院校亟需加强教育建设,同时语文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将国学渗透至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的优化发展。

2.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的意义

准确把握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前提。具体而言,中职学校属于职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办学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技术能力,能够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1]。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非传授语文知识。”现阶段,中职院校亟须结合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求,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革新,面向广大学生,加大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力度,实现“应用化”教育。

2.1 国学教育可塑造中职生的健全人格

当前,有很多不良思潮在中职院校中盛行,如“读书无用论”,甚至还有学生在校园网、学生群等平台中,堂而皇之地说出诸如“普通文化课必逃,专业实训课选逃”的语句,这显然令人痛心。可见院校亟待从深化国学教育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体而言,国学经典中不乏与“修身养性”有关的内容,例如《弟子规》中就记载了很多朗朗上口的修身语句,如“事虽小,勿擅为”、“凡出言,信为先”、“奸污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等,语文教师应依托课堂教学、早读指导等渠道,引导学生持续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先哲思想的熏陶,懂得如何修身、如何养性,如何与周遭的一切和谐共处,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2.2 国学教育可培育中职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皆具有良好的美育功能。如国学中包含的许多古典诗词,蕴藏着无穷的境界美、意象美、节奏美,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亦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超凡脱俗...中职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亟待健全的关键时期,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一传递给学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清新优美的意境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成长,是每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共同探讨的问题,而进行国学教育,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2.3 国学教育可发展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许多文化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这一句,其中,“反”字是通假字,实际上是“返”的意思,“面”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面”。将这些文言文知识一一传授给学生,必然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此外,国学经典中,许多篇目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诵读这些篇目,可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如《论语》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语句,学生读完这一句,也就必然能知道“文质彬彬”这个词语的由来及意义了[3]。

2.4 国学教育可培养中职生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社会各界大力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职业教育界亦不例外。当前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普遍不强,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文化传承责任,借助国学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全面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其文化自信,涵养其文化品格。如王应麟编撰的《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短短数百字,将中国古代史鲜明地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学生在读这段话时,首先会感受到中华文明史的源远流长,其次会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最后会感受到传统文化蕴藏的无穷魅力,进而更愿意学习国学、了解、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至世界各地。

2.5 国学教育可涵养中职生的学习态度

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不佳,对其进行国学教育,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其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督促其不断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如《弟子规》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皆信要...”举例了一套科学的读书方法;《三字经》、《孔子》等著作中,包含了很多与读书相关的励志故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依托这类国学经籍片段,培养学生认真好学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自觉远离崇尚好逸恶劳、享乐为先的不良思潮,为学生终身的成长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结束语

目前,职业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很多中职院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是阻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成长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中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院校在办学教学上,普遍更重视对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导致语文这一类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在院校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长远开展;此种情况下,值得扼腕的是,很多语文教师也受到了这种教育氛围的影响,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教学存在懈怠心理,习惯应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传授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寥寥无几,语文课程“应用性”特色得不到体现,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自然长期得不到成长。为提升国学教育实施水准,院校应加大对语文课堂这一国学教育主渠道的把握,着力提升语文教师的国学修养,督促其不断汲取先进的国学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将高质量的国学内容带入语文课堂,潜移默化涵养学生的身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国学中职院校
“垂”改成“掉”,好不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