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探究
2022-03-17李文静
李文静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0 引言
在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经济、智慧教育建设迈入新阶段的背景下,2019年3月,教育部吴岩司长提出了“新文科”“大外语”,指出新形势新挑战迫切需要提高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能力[1]。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的外延和范围大大扩展,从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两个主要途径,推进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近专业的集群融合,把独立的学科导向转化为以需求输出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引领新文科的发展[2]。大外语的建设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外语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会外语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大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国际化人才[3]。“新文科”“大外语”建设要着力突出中国特色,提升中国学术影响力。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呈现交叉与融合的态势,逐渐打破传统外语学科的固定分类,增设交叉专业,开展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测评反馈等环节与新技术,新理念的深度融合。
1 外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技术等大量新兴技术融入到高校教学建设中,大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等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评价测试分析,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外语教学当中,突显了外语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与技术融合的诸多积极探索。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汇集跨领域、跨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协同创新合作,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教与学的变革,构建本土特色的英语教育信息化理论框架体系,提升学术影响力。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们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学习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日常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将网络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数字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做到因材施教,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切实提升信息化外语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要注重培训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形成系列化培训机制。根据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建立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档案,动态追踪教学成效[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专业、跨院校和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举办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会议,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研修模式,建立互促互学的良性环境;组建学术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带动广大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利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辐射效应,帮扶青年教师在学术层面作出富有成果的研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个人学习与能力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建设
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文化多样性、经济全球化、社会全息化,中外交流频繁紧密,传统外语课程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存在课程设置相似相仿、缺乏多元化、课程体系单一固定、弱化学科特色等问题。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更多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当今外语教学面临的课题。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间孤立发展的模式逐渐被打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亟须跨学科交叉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国家倡导建设一批以交叉学科为主要标志的新兴学科:一是文科学科内部的交叉,比如,语言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等文科交叉产生政治语言学、语言哲学、经济语言学等;二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农、工等学科的交叉,比如工程语言学、生态语言、神经语言学等。三是多学科的互相渗透、协同攻关[5]。在课程设置模式方面,以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6],进行学科交叉、跨类培养,如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间的交叉,人文学科与理工科的交叉;构建项目化课程与实践环节,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联合育人机制;进行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构建涵盖语言、文化、社会、宗教、民族等综合学科在内的大外语学科;改进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竞争与合作精神。
3 外语教育的思政建设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反对“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长久以来,外语教育多以“实用性”和“工具性”为导向,人文性的价值被忽视,在新文科背景下,重新审视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大纲的课程目标、语料选择、活动设计、效果评估等环节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实践中,大学外语教学主要通过课文选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素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内容建设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7]。高校外语教学覆盖了高校的各个专业,外语的课程思政更适合采取隐形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结合我国的道德标准、育人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挖掘语篇中的中国传统优秀品质。在学术英语课程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在论文写作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语言表述要讲求客观、准确,保证样本收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尊重科研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在翻译课程授课过程中,忠实于原作者,注意文化差异,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在做汉译英时,要传播好中国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多语种、多文化资源的理性、思辨的学习态度,培养科研素质,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利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智慧,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外语人才。
4 外语教育的师资培养
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积极把握机遇,突出教学的核心地位,教育管理者及外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更新教育理念,倡导教师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同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用中国思想、中国话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运用跨文化交际技能传播中国文化,把外语学习和育人成才有机融合。
在高校积极开展建设一流外语学科,弘扬立德树人的理念下,教师队伍的素质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建立“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团队建设”的在职培训体系,优化其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共建共享优质教学科研资源,鼓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大数据动态评估学生学习数据,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第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的交流合作,搭建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引导青年教师在大文科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外语+”模式,深入交叉性学科研究。第三,优化教师评估体系,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估和过程管理,提高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提升外语教师的文化自信,提升教师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5 结语
新文科建设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是一项长远而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力,在教育信息化的助力下,把课程的人文建设和思政建设融入外语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外语教育在国家提出建设大文科、大外语的指导下,汇聚教师们的智慧,把外语这门课程作为学生们既收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