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培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理探析
2022-03-17韩锦华
韩锦华
(陕西开放大学 陕西·西安 710119)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目的。当前大学生以2000年以后出生居多,他们的思想行为等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如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伴随着知识经济迅猛地变化与发展,网络文化的普及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培养提出挑战,培养体系的建立正确与否事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成败,而培养体系及方式建立是学生发展的依据原理非常重要,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培养方式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大学生的培养
哲学的研究的出发点要从现实客观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在现有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宗旨是人类解放的问题,研究人类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变更脉络,“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发展”[1]“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建立全面发展的自由三个阶段中。即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为基本生存如食物而需要相互依赖猎取食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物物交换比较盛行,基于物物交换的依赖生存关系迅速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人的发展注重自由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也是将来共产主义的典型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自由发展中,其发展形态包括:集体主体形态,个体主体形态以及类主体形态。“全面”即从广度和量的角度说明,“自由”则从深度和质的角度;即:人的生活、社会关系、个性、兴趣、爱好等、人的能力或才能等方面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坚持问题为导向,研究人的问题贯穿于研究教育的问题中;作为人类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等均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早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对学校学生教育进行剖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教育,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作为当今学校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前进脚步,做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培养体系的建立到具体课程的设置,均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制定。
在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一定的科学观,认识观,方法观的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学生在校的发展培养需各方面共同力量通力合作,不仅仅是课堂,宿舍也同样重要,通过日常的公寓检查,评比竞赛等,对宿舍环境整理较好的给予奖励,反之给予一定惩罚,依次督促学生加强自身行为规范养成;很多高校在后勤等方面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作为后勤管理,是比较专业的,但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是欠缺的,需要合理地将后勤的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管理层级的最小单位,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保证,是完成教育工作的基本单元,要使学生能够在班集体中成长,良好的班级凝聚力更为重要。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4],现代网络环境对人尤其是对正在成长受教育的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其逐渐普及的前提下,各类信息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青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思想,各类社会潮流广泛地愈演愈烈。学生的拜金思想以及享乐思想等愈演愈烈,加之世界外部势力不断渗透国内,危害国家安全;花花绿绿的世界非常容易引起学生错误思想势头,大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无产阶级道德情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线教育学生,使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认识世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观,懂得社会给予他们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需要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此外,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已随着社会发展无法与时代同步,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将美育教育融入到课程当中,如开展贫困学生征文活动,参观革命圣地,进行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宗德尚艺”的个人人文素养,以此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问题。网络思政教育依然是很重要的主流意识形态灌输领地,作为教育者,需要时刻重视思想政治引导的方向作用,我们需要发挥网络的另一阵地作用,加强顶层的有效设计,切实建设好网络文化精品作品,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课上传授与课下传播的有效衔接,使思政教育在全方位下进行。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大学生的培养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建立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在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时,对于受教育者即学生,实践可以使学生自我反思,感悟马克思主义精髓所在,在实践当中,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信仰与行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学校更好地育人,在实践中可以自我反思,以此对教育反思的实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系列关乎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根本的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思维,在培养青年学生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反复思考“什么是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系列问题。
对于受教育群体的大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无论学生在校学习或者走出校门的就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尤为重要,但现实中教育工作者常常忽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培养,形成只具有专业能力的单一各领域专门人才,缺少必要的人文观,如职业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人的道德充分发展,这是对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之和,人的基本道德的把握。作为受教育主体,学生首先是社会自然人,各方面物质需要及精神需要均同等重要,人的社会属性包括精神生活,这主要是知识的积累,享受精神食粮。
因而,加强学生在校的职业道德规范非常必要,但常常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等培养,虽开设道德课程,但力度还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差很大,仅局限于考试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内容的考察,很难融入实践中,因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学生一年级入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与《公共英语》以及《公共体育》等同等重要的课程,以此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强调其重要性,为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秩序打下基础。此外,思政课程不仅仅是为学生考试取得学分而开设,还要在日常的学生行为规范如《学生手册》中需要得以体现;以及在之后的开设专业课程中进行融会贯通式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即“课程思政”;但在现有课程设置条件下,只有少部分法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大多数专业学生更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合力进行下,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逐渐形成,这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发展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理论,也可以使他们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反思自我,创造与发展理论。
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等基本思政课程,可以推动思政课程实践改革,实现主渠道意识形态灌输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需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对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里需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观的教育与引导,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大学生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为学生发展培养规划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意义在于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紧密地依靠学生及相信学生,维护学生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全面把握学生各方面所需,以制定相应的课程,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性别,专业,家庭教育等因素致使在很多领域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个人学习持续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年龄阶段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举办道德讲堂,结合专业建设,进行模拟职业规划大赛。对于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会有不同的困惑,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如开展第二课堂,拓展素养,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志愿工作,环保宣传等社会不同角色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自身社会性发展有促进作用,在这一系列的形式中,不同类型学生的主人翁参与感和获得成就感得到一定的提升。
学生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物质规划整体布局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教育工作者营造全局发展的氛围,即兼顾了个体在活动中的发展,同时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即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创造新思想的地方,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历史底蕴和发展方向,需要与办学整体规划联系起来。
4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思想对于引领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德才兼备”“情知交融”“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天人合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6]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实现“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综合素养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科技创新素质(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身心素质(信仰),其培育过程是构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具体措施,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素质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教育链,评价体系的确定建设是一个方向标,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挥棒,我们需要在学校教育环节中对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进行有效建设:即需要对目标、方法、标准、反馈等各环节进行反复论证,基于“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为基本框架下进行评价的次数、测量、结果等程序。在制定相关课程时,我们需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进行相对应的实际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的实践改革;对于人的发展培养体系,通常使用较多的是PDCA循环理论,此理论对学生的发展体制定的把握非常重要,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四个阶段,在这其中,需要大力提高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占比,引进企业人员进行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操作能力课程,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完成任务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评估监督,通过不定期的抽查,以此促进教学相长,在每一个阶段中,又嵌套一个小循环,即循环套循环,最终教学效果在螺旋上升中达到提升。
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育培养环节,除传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可以测试学生的专业课水平以外,平时的综合测评是全面对学生进行考评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均需要参照其进行评选,但这其中需要侧重过程的考查与引导,因为学生的成长教育中最基本的是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需要分文别类地测评,如设置学业奖学金等,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等考评是使用模糊评价的方式,如表彰称号等方式。我们教育者需要按照长远发展规划进行教育观念、质量观念以及人才观念的转变。
5 结语
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学校培养建立提供系统性指导性纲要,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学生培养实际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观的哲学思辨中能够善于从中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其能够指导教育工作者实践:从全面发展论,群众论,实践论,再到和谐社会教育思想,从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成长特点为着力点,将其与学校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系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有理想,担当、作为、品质”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