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与路径探索
2022-03-17吴清锋郑宇辉郑镇锋
吴清锋,郑宇辉,郑镇锋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括,有着明确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规划,课程内容涵括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等,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字面意义出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仅在词义顺序上有所调换;从价值内涵出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上有不同侧重。课程思政是指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思想,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全员参与下,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高校全部课程建设,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建设的综合教育理念。二者在教育任务、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的标准上有着互通性与一致性,其根本任务都是加强新时代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旨在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为积极向上、不人云亦云、不为不良思想浪潮所侵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然而,二者在课程内容、课程性质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国家开设的具体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政治思想的系统培养,并拥有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性功能。[1]课程思政则指将思政教育理念贯彻在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范围更加宽泛,教学内容更为抽象,侧重于教育理念的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性功能。
2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为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旨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优化供给侧的产业结构、改变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综合质量的方式,从整体上推动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源自供求关系,供与求之间联系紧密、互为制约,可以通过改变一侧的结构带动另一侧的发展。同理,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类比至教育行业中,教师的教学输出是供给侧,学生的知识输入是需求侧,通过改变供给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同样可以影响需求侧知识吸收的量与质。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获得方式包括两种,一是人才培养,二是人才引进。人才引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因此,人才培养才是保证人才资源供应的根本办法。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实操技能,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建设,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这也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根本目的。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输送阵地,应当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擢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牢牢把握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用于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价值体现
3.1 促进教学平衡,发挥隐性功能
在传统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只倚重于思想政治课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在专业性课程中的隐性功能,局限了思政教育的传播形式。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思政教育传播的主要来源,对于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具有正向显性功能,但其他专业课程中思想渗透教育的缺失造成了思政教育的整体失衡,仅靠思想政治课程无法填补思政教育的漏洞,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势在必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行有助于高校提升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注重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在教授专业性学科知识的同时,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与实践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2 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人才资源的供给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课程思政理念下,要求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在关注本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能够在教育教学中穿插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并且能把握二者之间的比例,不忽视专业知识的主体地位,不着重刻画德育,将价值观意蕴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要求教师对专业课知识研究透彻,能够把握课堂内容,做到“授业、解惑”,还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借助广博的学识,通过扩充资料、讲述名人趣事等方式,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做到“传道”。因此,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擢升自身能力。
3.3 增进部门协调,发挥协同作用
相较于思政课程的单方面作用,课程思政更侧重于思想教育理念的整体传播,号召高校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跳脱思想政治课程的框架,将思政教育渗透至教学全链条。基于此,高校应建立起集统筹、教学、监督、评价、保障为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上至行政管理部门,下至后勤保障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范畴,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发挥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除了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丰富课程内容外,还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挥行政部门的引领作用、教研部门的主体作用以及后勤部门的保障作用,形成科学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4.1 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育理念
要想促进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应当从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理念入手,明确高校阶段的育人目标是在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下,培养专业性与思想性兼备,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号召高校教师在保障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理智客观地看待事物,不受消极情绪支配,避免对学生产生错误引导。例如,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晦涩难懂。在进行“IT项目管理”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知名企业家的案例,帮助学生梳理工程管理的十大知识领域,正确理解利益相关者、可交付成果、工程生命周期等专业术语,通过引入任正非的个人案例,讲述任正非的创业历史,将中国企业家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热爱祖国、秉节持重、不骄不躁的企业家精神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2 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育内容
专业性课程教材内容在设计与编撰时,不仅考虑了专业知识的编写,还会涉及相关的人文知识,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从教学设计入手,将教材内容研究透彻,结合课程背景与课程性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挖其中的思想道德价值,运用案例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施的辅助,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具体形象化,给予学生直观性感受,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领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例如,在进行软件工程的项目开发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入计算机反病毒专家王江民同志的个人案例,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影音的播放,吸引学生的聆听兴趣,向学生讲述王江民同志克服腿部残疾、努力磨炼意志,三十八岁开始学习计算机,仅靠两年就成为反病毒专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王江民同志自立自强、意志坚定、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思政教育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4.3 加强体制建设,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配合各部门的力量,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每一门课程,实现全员、全方位的育人。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组织结构的主体部门,主要负责对各专业的教育教学大纲进行统筹规划,并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确保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探究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思政教育思想在全校范围内的宣传[2]。还应当建立公平公正的监督机制,做好监管工作,对校园内的不当言论进行有效遏制,对宣传消极思想的教师进行指正。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育施行的主要阵地,不仅要关注教学方式的改变,还应改进现有的单一评价机制,从形成性评价过渡至发展性评价,评价重心由成绩排比转变为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评价。由于学生价值观习得的内在性与抽象性,思政教育的教学评价通过书面测评无法获得准确反馈,因此,需要在书面测评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测试、实践表现、问卷调查、主题论述等多元测评因素,同时将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任课教师拓宽至小组同学、辅导员,在测评报告中加入意见板块,整合多方因素对学生的价值观及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4.4 借助载体平台,传播思想教育
课程思政是全方位的思想巧妙渗透,高校的关注重点不应只集中于课堂教学,还应将更多精力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潜在教育内容,借助外界载体,将德育融合在课外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传递范围愈加广泛,在提高便利性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信平台。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推广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实时性与交互性,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经营好博客、公众号、网站等主流媒体,开设思想教育专项板块,定期推送“大国工匠精神”“科研精神”“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弘扬正能量精神,宣传榜样人物事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领悟思政教育的内涵,将网络平台打造成线上思想教育传播的主要媒介。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注重校园团体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组织各院系学生,不定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
5 结语
传统教育观下,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传播,忽视学生在其专业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思政教育,致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力号召,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加强教育供给侧改革结构入手,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传递给任课教师,将思政教育的范围从思政课程拓宽至全部学科和各个环节,召开教学研讨会,加强专业课、通识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与教学评价机制,把握课堂之外的潜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平台,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