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端时有稼轩风
——刘扬忠诗词谫论

2022-03-17郑虹霓

关键词:稼轩刘先生辛弃疾

郑虹霓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当代词学家刘扬忠先生学术成果丰硕,有着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他的诗词创作亦自成一家,与其词学研究相得益彰。刘扬忠的诗词理论已有学者进行研究,以王兆鹏、崔海正等撰写的文章为代表,对其重构唐宋词流派理论体系、开创“诗—心范式”等新方法的词学成就予以肯定(1)。而刘扬忠的诗词创作尚未见专文论述,只在其弟子张若兰、王维家等的访谈和纪念文章中有所涉及(2)。刘扬忠的诗词创作直抒胸臆、用典自然,是当代学人诗词的代表,刘先生的创作印证了他的诗词理论,有助于读者了解其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也为如何继承古典文学遗产提供了范例。

刘扬忠(1946—2015),生于贵州大方,幼承家学,酷嗜诗词,曾就读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后遭近十年之困厄,但于古典文学仍情有独钟。1978年,刘先生负笈京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师事学术大家吴世昌先生,毕业后到文学所古代室工作。《辛弃疾词心探微》是刘先生学术研究的成名作,词学界因此承认了他的“自是一家”见解,此后他致力诗词研究近40年。刘先生诗词结集出版的目前只有《四万斋诗词存稿》一书,收录诗词352首,其中诗119首,词233首,词之数量远超诗的数量。从自序可知,是集只收录了他1978年以后的作品,反映了他读研以来近40年的生命历程,书名源于其“四万斋主”的自号。刘先生诗词题材丰富,以抒怀、记游、怀古、酬赠等成就最高,风格刚柔并济,转益多师,尤其体现出对辛弃疾的追摹。

一、从研究到创作上的学习

刘扬忠不仅熟读宋词,还曾为包括辛弃疾在内多位词家的别集作注,对宋词流派更是率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但他更偏爱辛弃疾,撰写了《辛弃疾词心探微》《辛弃疾的文学主张和审美理想》等专著和论文探究辛弃疾的心路历程、文学主张及词学功绩。刘扬忠一直强调理论与创作并行,认为研究者学填词,是一项极为必要的专业训练。它至少有两重意义: 一是工具意义,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看,词这种文体自有一套特殊的规则与要求,而单凭阅读难以真正掌握此中关捩,所以最好有填词实践来获得具体印象;二是认识意义,通过躬行其事,真切品尝创作甘苦,才能更深切地体察除时代背景与情感内容之外尤为“难点”的艺术性方面的奥妙[1]126-132。在赏析词作以及由个案分析到论述更高层次的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不至于说外行话。刘先生这样主张也亲自实践,在其创作中经常以辛弃疾自勉,如2004年写的《水龙吟·甲申春月出席福建武夷山辛稼轩学术研讨会,携酒赴江西铅山酹稼轩墓,坟头即兴而作》一词云:“廿年书卷相亲,填词多带稼轩风。”[2]164

即使因病住院,刘扬忠先生也不忘吟咏,并用稼轩为自己鼓劲。2012年冬日刘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家人急送医院抢救治疗。手术后医生令戒酒,恰词学同道王兆鹏教授短信问候,刘先生便以诗代笺,写了一首七绝来回复,步的是夏承焘先生论稼轩绝句的韵。此后,学术界的友人或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与先生唱和,留下一组唱和诗,可证当代词学界之风雅。

先看一下夏承焘先生论辛稼轩绝句:“青兕词坛一老兵,偶能侧媚亦移情。好风只在朱阑角,自有千门万户声。”[3]34这首七绝对辛弃疾词风作了言简意赅的评论,大意是:辛弃疾是英雄词人,但他的作品并不都是豪放的,其妩媚婉约风格的作品也很有感染力。正因为夏先生这首诗是论辛词的,所以刘先生步韵之作不需要再提辛稼轩而隐含稼轩的影子。刘先生的诗写道:“我本词坛一老兵,卅年凭酒畅豪情。于今恭领岐黄令,暂歇歌喉待放声。”[2]87开篇就以稼轩自比。学界应和的作品也多以稼轩来称刘先生,“强将帐前无弱兵,稼轩一脉远传情”[2]91(尚永亮)、“阔步词坛领万兵,雄豪遥接稼轩情”[2]92(朱惠国)、“苏辛本色长相许,诗酒风流着远声”[2]93(刘尊明)都明确指出了刘先生对稼轩词的学习。又有借典故曲折达意的,如“词老胸襟百万兵,雄深雅健尚真情”[2]88(张海鸥),“卅载词坛秋点兵,雄深雅健稼轩情”[2]88赵维江)。“雄深雅健”最初出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是韩愈赞柳文似司马迁,而稼轩又在《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中用之,张海鸥、赵维江两位教授进一步借用来称颂辛词专家刘扬忠也很恰切。再看刘扬忠同门师兄陶文鹏先生的和作:

弃疾旌旗拥万兵,知音唱和动真情。

新春更饮瓢泉水,笔挟龙吟虎啸声。[2]94

首句化用辛词《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易“夫”为“兵”以合步韵要求。第三句拈来辛弃疾隐居之地“瓢泉”,用对饮瓢泉之典故,颇有以辛弃疾与客对饮来模拟师兄弟唱酬之意。末句的“龙吟虎啸”是比喻诗词声律豪放峭拔,也与稼轩有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稼轩《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4]3911。借此,陶文鹏表达了对刘扬忠诗作的称赞,兼慰问病情,期望师弟早日康复,新春如辛弃疾般“龙吟虎啸”,佳作纷呈。

二、学习稼轩的表现

刘扬忠作品中写明为纪念辛弃疾而作或追和辛词的共有14首。其中追和辛词的有6首,即《水龙吟·为上饶辛弃疾研讨会诗词吟诵会作,步稼轩<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韵》二首和《水调歌头·雨后游沙湖,步稼轩<鸥盟>词韵》《西江月·福州西湖有怀辛稼轩,即用稼轩<三山作>原韵》《菩萨蛮·登赣州郁孤台,用辛稼轩<书江西造口壁>韵》《汉宫春·壬辰孟夏,予应邀绍兴文理学院讲学……步稼轩韵以奉和》。另外8首则是因参加辛弃疾研讨会以及相关祭拜活动而作。刘扬忠毕生服膺稼轩,又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等职,在主持相关学术会议时,数次偕同行赴铅山拜墓。除了这14首之外,刘先生诗词中追摹稼轩的作品还有不少,在题材选择、写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所借鉴,具体可从下面几点言之:

(一)偏爱怀古题材

《四万斋诗词存稿》中的怀古诗词共66首,占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其中怀古词53首,超过集中词作总数的五分之一。刘先生这类词的怀古对象,首先是历史人物,包括他最爱的辛弃疾,然后是陈子昂、李白、苏轼、李清照、戴复古等唐宋文人,再就是文化古迹,如《水龙吟·参观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鹧鸪天·江陵古郢都遗址》《汉宫春·茂陵怀古》等。

试读其《念奴娇·清东陵怀古》:

龙游凤翥,望千山飞动,秋光如泼。神道蜿蜒如绶带,金殿星罗扇列。马上兴邦,关中定鼎,当日称雄烈。强魂何在?西风一阵呜咽。

堪叹长寿高皇,专权女主,陵寝成空穴。阳界聚珍阴界享,大盗一来烟灭。富贵浮云,王朝走马,掌故供谈屑。车尘起处、笑歌游客相接[2]141。

此词作于1998年,清东陵是满清最大的皇家陵墓群。开篇用“龙游凤翥”形容陵寝周围山岭连绵纵横,以“望”字领起,勾勒远景:群山飞舞,秋阳下的东陵更显肃穆;神道如带,金殿层层展开,似星阵、如扇列。由此追思清朝发迹的历史,“雄烈”“强魂”俱往矣,只留下西风“呜咽”。何以至此呢?下片以“堪叹”起,实现无缝对接。“长寿高皇”指高宗弘历(乾隆),“专权女主”即慈禧太后,“陵寝成空穴”是指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墓之事,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富贵浮云,王朝走马”之叹。这首词中先描绘清东陵建筑之雄伟、豪奢,继而追怀清王朝兴起之威风,最后借陵寝被盗与眼前游客笑谈之景,感叹富贵如浮云,世事无常。

(二)个性化的山水诗词

《四万斋诗词存稿》中记游写景的山水诗词占半数,诗44首,词115首。先生自序中对其“四万斋主”名号作出解释说:“所谓四万,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饮万斤酒,吟万首诗也。”[2]1“行万里路”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追求,但用在此也并非泛泛而谈。先生贵州人士,家乡山川秀美,文革中辗转漂泊,此后求学与学术交流活动也使他得以领略海内外风光。刘先生游览一地必以诗词记之,这些山水诗词颇具个性,不少作品都让人想到稼轩词。

辛弃疾的山水词体现了英雄气概,常化静态的山为飞动奔走之物象,如“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5]14(《满江红· 题冷泉亭》);“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5]29(《菩萨蛮》)。刘扬忠的山水诗词选择的景物也多具有雄伟之美,如“松舞龙蛇云气外,峰排岛屿浪涛间”[2]58(《登天柱山遇大雾怅而有作》);“雷吼玉龙天半落,珠玑万斛溅深潭”[2]53(《雁荡山大龙湫》);“烈焰腾空横百里,流金砾石飞禽避”[2]132(《渔家傲·火焰山》);“山似千夫排战队”[2]141(《渔家傲·登蓟县黄崖关长城》)。

再看《江城子·游黄果树瀑布》:

碧山影里巨龙飞,沐朝晖,喷珠玑。满地霞光,潭上舞虹霓。携手恍如天外客,攀藤葛,上云梯。

水帘悠洞路冥迷,雾霏霏,雨凄凄。百转千回,爽气浃肤肌。回首桃源无觅处,山鸟语,送人归。[2]125

这首词作于1994年,作者挥彩笔对家乡著名景点黄果树瀑布尽情描摹,表达赞美与热爱。开篇“碧山影里巨龙飞”,将飞泻的瀑布比喻成青山间飞出的巨龙,笔力雄健。以“珠玑”比喻瀑布溅出的水花,以“霞光”“虹霓”状水流折射的五彩光影,置身其中可不就是如同仙人一般!过片“路冥迷”“雾霏霏,雨凄凄”描摹在这水汽氤氲中的感觉,令人想起《阿房宫赋》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风雨凄凄”。于小令中用赋法,再用“百转千回”来概括游览瀑布遭遇的雨雾阴晴,及其给人带来的忽喜忽惊之体验,真非亲历此境者不能道也。难怪张亚新评刘扬忠诗词云:“笔墨遒劲,气势健旺,境界阔大,颇具力度和穿透力。”[6]B07

(三)灵活运用典故

辛弃疾“以文为词”,善于化用前人典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用典“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4]3950说明其用典之多;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称之为“别开天地 ,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4]2408。言其用典出处之广。刘扬忠博闻强识,诗词也善于用典。如 “莫吹羌笛抒哀怨,今见春风度玉关”[2]216(《鹧鸪天·凭吊玉门关旧址》),“身化青冥里,浑不似人间”[2]156(《水调歌头·辛巳中秋节,余在黄州出席东坡文化研讨会》)。集中用典的则如《沁园春·五十述怀》:

半百光阴,嗟尔如飞,揽镜思量。对肤弛鬓秃、皱生前额,齿牢舌健、血热中肠。颠踬穷愁,不效郊岛,差近苏辛豪与狂。天涯客,信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书城自可徜徉,伴黄卷青灯偏兴长。喜不曾戚戚,筚门圭窦;不曾汲汲,金马黄堂。世事从教,翻云覆雨,漫理丹铅乐未央。休评说,甚昨非今是,且醉霞觞。[2]133

此词用典密集,若一一列出未免琐碎,兹举其大要言之。如“嗟尔如飞”感叹时光飞逝,出自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7]221,“信此心安处,即是吾乡”出自苏轼《定风波》。“不曾戚戚”“不曾汲汲”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8]502,表明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甚昨非今是”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8]460,本意是知道昔日入迷途,而今醒悟;但刘扬忠加“甚”字做了翻案文章,意思是说自己不拘泥于往昔的对错,“且醉霞觞”一醉方休,畅达、豪迈。这首词灵活运用诗词文章中的语典,加以自己的创造,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四)诗酒相得的志趣

据刘扬忠先生统计,稼轩词今存共629首,其中与饮酒有关的竟有347首,占总数的57.5%[9]106。刘先生出生于酒乡贵州,也像稼轩一样爱喝酒,在《四万斋诗词存稿》自序中说:“此集页页散发酒香矣。”[2]1他还专门写了一首《金缕曲》作为自著《诗与酒》的序言:

仪狄传佳味,几千年、神州多士,竞相沉醉。嵇阮刘伶夸任达,陶令酣歌栗里。算更有、八仙崛起。李杜苏辛皆狂客,向尊前、诗句如潮水。好饮者,有深意。

人间忧患无穷已。漫开怀、鲸吞虹吸,浇些块垒。喜怒悲欢壶中涌,侠胆还添豪气。最可叹、玉山倾圮。灾不断,但微醺、不溺方为美。重商兑,浊醪理。[2]122

这首词作于1993年。上片由传说中我国最早的酿酒人仪狄开始追溯,先总述神州士人“竞相沉醉”,再分别举竹林七贤、八仙、李杜苏辛为例,说这些狂客皆“好饮”,所以写诗词文章“有深意”。词下片言酒的作用,可以解忧、“浇些块垒”,可以“添豪气”,但“剧饮伤身”,还需要理性控制。古之士人饮酒长歌,写出传世文章,快意潇洒、慷慨多气,浪漫才情似乎皆在一杯酒中,令人向往。刘先生同样有好酒量,有旺盛的创作力,常借酒助吟兴,故其诗词也满载“酒香”,豪雄中浪漫充盈,浪漫中酒香四溢。这种风格,或天然具之,或从辛弃疾处学来。

三、学习辛词又有所超越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学从来都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同时,作为词学家,刘先生熟悉宋词的各种体式,对宋词流派更是作了开拓性的归纳与分析,在写作中他遵循的是大诗人杜甫的观点“转益多师是汝师”。因此,刘先生的诗词创作在学习稼轩词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概言之,有这样几点:

(一)失意将军与盛世文士

辛弃疾的词沿着苏轼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不再像唐五代和北宋初词那样为歌女之词,而是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也就是刘扬忠先生所说的有主体意识,关注社会人生、反映个人理想与追求。学习辛弃疾的刘扬忠,自然也是如此,但二人也有差异。辛弃疾本抗金英雄,即使赋闲乡野仍随时准备重新跃马疆场,走上抗金第一线,因此其词中充满报国豪情,多功业未建的感慨与遗憾,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5]204《摸鱼儿》:“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5]55而刘扬忠抒发情志时多昂扬乐观之气,如“新春至,新图展,气如虹”[2]142(《六州歌头·兔年春节抒怀》);“大地喜重光。次第明珠返,庆典辉煌”[2]150(《望海潮·澳门书感》)。尤其1980年五四青年节填的《六州歌头》,洋溢着青春气息:

东风拂煦,花柳竞芬芳。晴光漾,人心畅,喜洋洋,出书房。结伴名山访,郊原旷,春苗壮,翻碧浪,佳气爽,令人狂。笑指前方,山势如屏障,寺庙辉煌。捷足登岭上,健步履羊肠。骨硬身强,胜儿郎。

对金鱼港,松林莽,残佛像,旧祠堂。千秋往,兴亡账,漫思量,渺隋唐。胜地增遐想,时留影,倚回廊。筵席上,情豪放,浊醪香。不用伤今怀古,胸中有,一段春藏。引歌喉同唱,余兴正悠扬,缓下平冈。[2]106

这首词在《四万斋诗词存稿》中是写作时间较早的一篇,当时的刘扬忠正在读研。197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组织了一场400多人的考试,刘扬忠凭借实力成为通过考试的十余幸运儿之一。经历了艰苦岁月之后有机会深造,对他来说不啻是重生,在课余与同学一起京城访古更是如鱼得水般畅快。他有意选择了三字句居多的词调《六州歌头》、铿锵有力的韵部,声情和谐、音节高亢、大声镗鞳地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如果说辛词多抒发失意英雄的不平之气,那么刘扬忠的词则由衷表达了对新时代的歌颂。在山水诗词中,刘扬忠表达的既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有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如“醉看群峰争献舞,茫茫宇宙杯中注”[2]114(《蝶恋花·一九八四年深秋登泰山,夜宿玉皇顶之天街,月下饮酒,微醺而赋》),“遥望齐州九点,下瞰黄河一线,自信在天曹”[2]168(《水调歌头·登华山》)有吞吐宇宙之胸襟,让人想起汉赋、唐诗,想起汉唐盛世。辛词和刘词的这种差异,当与各自所处的时代相关:辛弃疾身处风雨飘摇、家国破碎的南宋,而刘扬忠《四万斋诗词存稿》是从改革开放元年开始,似乎正是寓意词人的新生,见证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二)转益多师,博而能一

文学史上的大作家、大诗人往往在形成一种主体风格的同时又兼擅众长,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时会有意识仿拟前人的某体某格,辛弃疾也是如此,他的集子中标明仿前辈或同代词人的词有:《唐河传·效花间体》《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念奴娇·赋雨岩效朱希真体》等。刘扬忠先生熟悉宋代诸名家词作,在写作时也会因物赋形,学习不同词家的风格。

如作于1995年的《八声甘州》:

任绵绵春雨锁江天,雅兴泛轻舟。望群峰闪烁,烟鬟雾鬓,无限娇羞。最爱朦胧佳景,百里画中游。小楫清音远,爽气悠悠。

忽尔风吹云破,喜红轮半露,雨脚全收。渐千山空翠,倒影满江流。映榕阴、小楼朱户,羡神仙、得占此清幽。长吟啸,举三花酒,豁我双眸。[2]130

此词写的是雨中游桂林阳朔。上阕写隔着雨幕所见的群峰,“烟鬟雾鬓”“无限娇羞”,雄浑的山峰化身“羞答答”的姑娘。“泛轻舟”于“朦胧佳景”就像是在“画中游”,这幅画应该是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不需设色,朦朦胧胧。过片自然,以“忽而”巧妙转换了场景,水墨山水变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一般的设色山水画。此中人物如何?“长吟啸”分明苏子从容,“豁我双眸”又有柳七柔肠。饱读诗书的刘扬忠驱驰唐宋名家于毫端,语言雅致、刚柔并济,写出了雨中阳朔秀美的山水,词作也形成了自家面目。

再如1980年所作《风流子》:

天际月昏黄。离情悄,酒力助疎狂。叹象管蛮笺,难排春恨;荡魂游魄,怎守殊乡。从别后,葬身书海里,生气半消亡。万里关山、久违芳信,尺方蜗屋、困杀刘郎。

追思团圆日,逢良夜,窗下共理丝簧。曼舞轻歌,欢情最是难忘。问甚时再得,并肩携手,月前花下,同度韶光。深恐重逢,双鬓都已成霜。[2]104

这是一首写给妻子的词,表达了相思之苦和缠绵情思。上片侧重写自己,写当下的天各一方;下片忆旧,侧重写妻子的才艺,先生的夫人郑丹老师是著名舞蹈家。结句说恐重逢之日两人皆“霜鬓”,让人不由地想到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和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极写度日如年的缠绵相思。

这首词应是受到清真词的影响,试看周邦彦的《风流子》: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觞。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10]109

对比可见,刘先生在构思和选韵上都学习了周邦彦,都是从双方写来,借悬想对方的活动写相思。但刘先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深曲,而是带有豪放豁达的风格,如上片的对偶句“万里关山,久违芳信;尺方蜗屋,困杀刘郎”,数量值“万里”与“尺方”对仗,对比鲜明,同时上下句又构成了因果关系,因为好久没收到来信所以对蜗居之所产生了埋怨,说这样下去就要被“困杀”了!带点夸张,又带点幽默,让人莞尔。

(三)绘景如画,直抒胸臆

虽然刘扬忠也有学习辛弃疾大量用典的作品,但总体来看刘扬忠写作因时而变,除了怀古诗词外,更喜欢直抒胸臆,用赋笔写景,语言鲜活,风格自然。

如《鹧鸪天》:

旖旎秋光独赏时,香山如画复如诗。黄栌树上红云灿,青嶂屏间锦绣垂。

林下路,岭头枝,频添恨缕与愁丝。撷回片叶和词寄,无限离情君定知。[2]104

此词作于1979年,当是在读研时抽暇登香山赏红叶,睹景思人,作此词寄给远在贵州的妻子郑丹表达相思之情。乍看起来,全词都是用赋笔描绘香山秋景,细品才发现有暗处的用典:“撷回片叶和词寄”当与唐代“红叶题诗”有关,但即使读者不知道这个典故也未必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再如《渔家傲·黄昏登厦门鼓浪屿日光岩》:

榕树千章争耸翠,幽幽石径花如缀。悦耳钢琴声渐起。斜日丽,明霞映得丹崖媚。 闲倚操台聊小憩,郑王故垒巍然峙。海浪挟风奔眼底。烟水里,联翩万舸来天际。[2]136

善于提炼动词来刻画景物,上阕的“争”“缀”写出榕树争高,花点缀小径,生机勃勃;下阕“峙”“挟”“奔”动静对比,故垒巍然见证历史沧桑;风卷海浪荡胸生起豪情。

四、词风成因探析

结合刘扬忠先生的词学研究来看,我们发现他在既学习辛弃疾,又多方承继前贤的创作实践与他的词学研究是相通的。因为,刘先生对稼轩词的认识本来就突破了传统,认识到稼轩词是刚柔并济的。

明人张綖首倡豪放派、婉约派之二分法,此后,论者也多认为辛弃疾词风为“豪放派”,如王士祯云“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4]685,王国维称“稼轩之词豪”[4]4250。吴世昌先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两分法(3),受其影响,刘扬忠撰写了《唐宋词流派史》一书,建构词学流派新体系。他从时代精神和群体审美选择的角度考察诗词流派发展衍化之规律,变作家个体研究为群体研究,对群体互动及各流派互相影响、渗透及竞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此外,刘先生对辛词的研究和学习还受到了夏承焘先生的启发。据刘扬忠先生回忆,他虽然在读研究生之前就喜欢辛弃疾及其词,但真正产生浓厚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到北京读研究生,受了夏承焘先生和邓广铭先生的启发和影响之后”[11]38。夏先生毕生钻研词学,对稼轩词有深刻的认识,他曾以稼轩《摸鱼儿》一词为例,强调辛词虽被目为“豪放派”,但“《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我们读这首《摸鱼儿》时,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最后,我们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12]107这些看法对刘先生启发性很大,后来他进一步总结说,辛弃疾创立了两种词风“刚柔交融”和“摧刚为柔”,而且这两种词风绝不属于传统的“豪放”“婉约”的任一种[13]14。夏承焘先生学问与创作并重,作词以稼轩为宗,继承和高扬雄姿英发的“稼轩风”。刘扬忠曾撰文称夏先生为学习辛词“创作大军当之无愧的领头人”,并表示“渺予小子,亦当跟进”[11]71。刘先生词学研究上沿着夏老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行,在创作上同样是继承中有创新,词作在主体沉雄豪迈的风格统领下又不乏细腻柔媚,可谓得辛弃疾“刚柔并济”之真传。

总之,刘扬忠先生的创作实践有力推动了他对古典诗词和其他传统文学作品的理论阐释,而他对辛弃疾词的追和之作以及追怀辛弃疾的词,也是用词的形式进行文学批评,继承了论词词的传统。作为当代学人诗词的代表,刘扬忠先生的词对我们深入探究创作与研究的关系,探析当代学人的心路历程都有启发意义。对于这个话题,值得探寻的还很多,这里只是做个初步的尝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同道更多的关注。

注释:

(1)王兆鹏《“诗一史范式”向“诗一心范式”的转换——从<辛弃疾词心探微>看古典文学研究的新变》载《漳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38—45页。崔海正《论词学家刘扬忠》载《济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213页。此外,还有陈庆元《评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骆玉明《读<中国文学史学史>》(《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胡晓明《诗如盘,酒如丸——刘扬忠<诗与酒>书后》(《东岳论丛》1994年第5期)等书评也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刘扬忠的学术成就。

(2)参见张若兰《刘扬忠先生词学访谈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50—56页)和王维家《平生心迹寄词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3日第8版)。

(3)吴世昌《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说出了反对分宋词为“豪放”“婉约”两派的十条原因。第四条认为“机械的分配,堵塞了自由研究之路”。

猜你喜欢

稼轩刘先生辛弃疾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旧事
投 宿
明志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剑歌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