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隔代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3-17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实验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实验幼儿园 陆 燕
当前社会,家庭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隔代教育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目前社会对隔代教育的存在褒贬不一,我们要客观对待、扬长避短,才能让家里的老年“宝”带好小宝宝。
隔代教育面临的困惑
大多数隔代家长年龄为50~60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空余时间,能理解社会对年轻父母的压力。这些隔代家长愿意承担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在大量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隔代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监管看护不力。老人年纪较大,而学龄前儿童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调皮好动,仗着老人对他们的疼爱反而对老人不尊重、不听话,经常哭闹发脾气,二者间存在代沟,无法有效沟通。如:老人说方言比较多,而对于普通话成长下的孩子来说会听不懂,导致隔代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会力不从心。
其二,教育内容陈旧。有新闻报道说跟着老人长大和跟着父母长大的孩子有明显差别,常态表现是老人更注重孩子“吃饱穿暖就好”,而对于其他方面并不重视。
其三,教育方式不当。老人与孩子沟通较少,经常过度包办;在教育时,老人经常把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对比;对待一些不良习惯,如孩子痴迷于玩电子游戏,老人常常会手足无措。
其四,教育理念落后。老人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机会和渠道比较少,无法科学了解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往往不能耐心倾听幼儿,做不到“教导有方”。如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时,老人不知如何平衡两个孩子的感情,如何呵护孩子好奇心和创新精神等。
其五,教育观念冲突。父母与老人的教育观念不同,往往父母教育孩子时,老人会进行干扰。如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老人会心疼、不舍,所以偏袒、包庇孩子;或反其道行之,认为一定要“棍棒教育”,不打不成器。
家园共育,扬长避短,探寻隔代教育优化之路
一、细化隔代家庭教育,让老师做个“有心人”
1.走近幼儿,个案记录与分析
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我们要理解孩子。幼儿个案是指教师持续记录孩子一段时间内的表现情况并对其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案例一:中班幼儿个案记录
今天早上是由爸爸送小宇上学,小宇在幼儿园门口反应激烈,不肯进园,爸爸只能又带他回去了;接着爷爷送,小宇不仅不进园,还用嘴巴咬住爷爷的衣服,爷爷也无功而返;第三次由奶奶送,小宇一直哭,奶奶告诉老师小宇回家后她打了小宇。在老师的劝慰下,小宇终于能坐在班级椅子上了,但奶奶不放心,一定要见小宇不哭再走。结果,小宇又拉着奶奶不肯放手,非要跟奶奶回家。最后在几位老师的劝阻下,小宇还是留了下来,但反应非常激烈,又踢又打、不停地哭。在老师耐心安抚下,小宇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过了一会,小宇能够和其他幼儿正常交往、游戏。
案例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小宇大哭、咬人的方式,显然是对长辈不够尊重的。教师在与小宇家人多次沟通后,了解到小宇在寒假期间总是不着边际地玩——看电视、玩手机,其他什么事都不做。小宇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对小宇的一些坏习惯没有及时纠正,而爷爷奶奶非常宠溺孩子,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小宇发脾气、大哭,就会想办法满足。来幼儿园就意味着小宇要自己做事情,所以小宇非常抵制入园。
调整措施:教师和小宇的爸爸妈妈沟通,反映小宇在幼儿园里的情况以及一些坏习惯,并共同商量对策,要求小宇爸爸妈妈在家时能够监督小宇;和小宇的爷爷奶奶沟通,告诉他们宠溺孩子的坏处,传授他们正确处理的方法;和小宇沟通,对他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2.走进家庭,开展家访活动
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一次针对隔代教育的家访活动,了解孩子的家庭结构、家教情况、在家的表现等,以此来更好地指导隔代教育。
案例二:大班幼儿家访记录
家访对象:鸿鸿
日期:5月3日
地点:家中
形式:谈话
访问目的:鸿鸿在幼儿园不敢说话,甚至在想要小便时都不说话,而是以哭示意。很多时候老师问来问去,他就是不说话,或者哭得更厉害。每次他去小便,要是看到厕所里有小朋友就不小便了。而鸿鸿上完厕所回来后也不愿意直接参与活动,总是以哭的方法引起老师的关注。所以教师需要了解鸿鸿在家里的状况,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在幼儿园里不爱说话,不喜欢与别人相处和交流。
访问结果:
鸿鸿有个哥哥在上小学,父母平时工作非常忙,没什么时间与其交流。所以鸿鸿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顾的。而奶奶比较宠他,到大班时鞋子、裤子还是奶奶给帮忙穿的,自己几乎不动手。奶奶表示鸿鸿在家里能说会道,还喜欢指挥别人,但发现有陌生人就基本上不说话了。老师反馈鸿鸿在学校和小朋友也有一些交流,但只限于玩的时候,其他时候基本不说话。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鸿鸿小朋友的表现和奶奶包办代替有直接的关系,导致孩子形成了缺乏主动性、胆子较小的特点。
3.案例分析,提升与隔代家长的有效联系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的实效。为了提高家园共育质量,我们收集了一系列关于隔代教育案例,并开展了分析研讨活动。
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任务,让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有了主要方向,随后通过案例分析、漫谈、分享等方式,将典型案例与理论要点融合使得教师对如何有效的与隔代家长沟通、构建和谐家园关系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三心”,我园教师提升与隔代家长的有效联系:
一是时常沟通,保持“耐心”。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态度柔和、面带微笑、语速放慢,可以反复多讲几遍;要注意家长是否听懂,避免沟通不畅带来误解。
二是平时相处,持有“同理心”。教师要理解隔代家长的辛苦付出,互相理解,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
三是日常生活,多一些关心。教师要主动联系隔代家长,关心孩子在家的近况表现,询问隔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难,关注他们的所需。
4.开展隔代家长亲子活动
隔代家长承担了接送孩子、照顾幼儿生活起居、教育等多项任务。他们和老师的接触、沟通、交流最多,成了幼儿家庭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因此,我们组织了爷爷奶奶进校园系列活动、隔代家长亲子专题活动、重阳节主题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比赛活动等。以这些活动为桥梁,更好地提高隔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5.优化隔代教育经验分享与传播
教师要主动学习优秀的隔代教育方法,并成为传播优秀隔代教育经验和方法的有心人,让隔代家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孩子们得到更有效、科学的家庭教育。为此幼儿园开展了“优秀隔代教育经验分享与传播”活动,一种方式是直接传播,即邀请隔代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座谈会,由隔代家长们面对面分享优秀教育经验;另一种方式是间接传播,即由老师通过网络平台、纸质宣传、家长会、直接交谈等途径传播优秀隔代教育经验,供隔代家长学习。
二、开办隔代家长课堂,更新教育理念
开办隔代家长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隔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参与教育,真正实现家园共育。通过培训,隔代家长可以听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当今学龄前儿童隔代教育现状,明晰隔代教育的利弊。
隔代家长培训的“专属课堂”从不同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幼儿养育、行为习惯培养、品质发展、多子女教育、肥胖矫正、传染病预防等,有效解决了“隔代教育”中的一些困惑,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和赞赏。
三、隔代家长进校园,深入教育前沿
我们让隔代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开展隔代家长进校园活动。
1.园所环境
我们邀请爷爷奶奶参与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如在农家小院的创设中,爷爷奶奶手把手教孩子们搭建稻草房、种植蔬菜园等,让孩子们对爷爷奶奶产生了崇敬之情。
2.传统技艺
老人们大多会一些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扎染、泥塑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核心内容。
3.节日美食
我们在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节日氛围,体验民俗民风。例如:我们在元宵节开展了搓汤圆、做元宵活动,清明节开展做青团子活动。在活动中,爷爷奶奶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孩子们在老人吴侬软语和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4.民间游戏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我园孩子大多来自于农村,所以民间游戏受到孩子们的热爱。我们让孩子们在滚铁环、抽陀螺、翻花绳、跳绳等民间游戏中与老人共同体验民间游戏带来的快乐。
四、隔代教育专题活动“感恩重阳”
重阳节是一个敬老爱老的日子,为了加强幼儿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学会感恩,我们每年都会开展重阳节专题活动。
案例三:亲情家书,感恩重阳
活动前,各班纷纷做好了准备工作。幼儿园里,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制作了一个个造型各异的信封;在家里,爸爸妈妈引导孩子以图文形式书写了爷爷奶奶平时对自己关爱、细心照顾的小事件等。活动当天,孩子们把亲情家书传递到爷爷奶奶手中时,一个个温暖的拥抱、一张张感动的笑脸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人和孩子在分享亲情家书时,皆热泪盈眶,满满的都是感动。有一位爷爷在反馈表上写到:这是活生生的现场版“弟子规”。
广大隔代家长有承担教育孙辈的白首之心。幼儿园老师是个有心人,集思广益,积极开展优化隔代教育活动。老师和隔代家长要多沟通、多鼓励,相信在老师、老人以及年轻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隔代教育也能为学前教育贡献出一份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