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以纺织化学方向的《整理技术》课程为例
2022-03-17吉婉丽钟少锋张奇鹏刘晓云
吉婉丽,钟少锋,张奇鹏,刘晓云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1 研究背景
在产业技术不断省级的新时代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易得育人为目标的培养体系成为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主流趋势。在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将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课程中[1]。2017 年教育部启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工科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在价值引领方面的重要性[2-3]。
2 思政必要性
2.1 高职学生特点
纺织化学类学生是纺织印染企业非常稀缺的人才,就业形势非常好,然而有部分学生在高中读书时就对各种化学产生恐惧,如甲醛的“有毒”、印染废水的“污染”、“枯燥”化学分子式和结构等印象一直持续到被录取,导致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厌学、厌专业。在近几年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重利性的影响,有的对专业艰苦性认识不足,有的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适应不了,出现了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实习)不超过半年,出现大比例的跳槽、转行、离职等现象,由此给校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被动,家长增加苦恼。
2.2 思政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的思政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过于传统,学生的兴趣较低,抵触情绪较大。同时高职,采取2+1 或2.5+0.5 的学制为3 年,校内学习为2 年或2.5 年和校外实习时间为1 或0.5 年。因此仅仅依靠基础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时间短,效果差,很难达到长期育人的目的。另一方,虽然各个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但是由于所受专业不同、认知差异等,高校的思想政育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一致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教师,对教师育人效果不够重视。思政育人效果工作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造成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难以重视;其次,在这种导向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下,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动力。教师忙于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不忘初心”“教书育人”;另外,专业课教师的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难以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资源有效衔接,或出现表达不准确,课程思政“词不达意”,从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3 纺织化学方向的课程思政育人改革模式——以“整理技术”为例
《整理技术》是纺织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通过各种化学助剂赋予纺织品特殊性能和提高纺织品附加值为主要目的,如机硅可以提高织物柔软度和疏水性能,季铵盐可以作为抗菌、PVA、淀粉可以作为硬挺剂等等。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纺织品整理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概念。熟悉棉织物、羊毛、丝绸、涤纶等各种纤维整理的基本原理、主要的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参数设定和效果的检测、评价方法,为将来的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现代化纺织染整工业对新工科技能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育人资源丰富,引入思政元较多。但是近年来有一些消费者投诉服装性能的问题屡屡发生,主要是因为禁用染料和助剂的使用,或是超量使用重金属问题,造成人们对国产的纺织行业甚至产品的信心不足。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是由于人们对助剂的了解不足,或商家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学生中树立纺织行业是国家基础行业,我们的纺织业并不是“毒、差、落后”的夕阳行业。对于高职学生,原有的课程设计以知识点讲解,关联相应的验证性实验。在知识点讲解时,学生兴趣度低;而实践主要以验证性试验,学生缺乏的辩证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还得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观、价值观和职业素养[4-5]。基于以往学生的思政课程效果较差,并且学生对专业认可度较低的问题,通过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就成为目前学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引导的主要渠道。
我们基于前期的研究,思政元素的设计我们遵循双向同行原则,“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渗入。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设计,打破以往的单方的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能够发挥“双向”育人路径的互补、对比、协同等的优势。
3.1 思政对象
3.1.1 师生同行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指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的身心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更会影响到国家的兴衰,所以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要做好学生表率作用。例如企业导师授课过程中,将教师将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与班级学生一起上课,一起按照企业导师要求完成实验和相应的作业要求。如甲醛含量的测定,教师严格按照导师要求,实验前准备工作,带好防护工具,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试验结束后药品的处理等这一系列的操作和行为符合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能有效的为学生做好表率。师生同行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3.2 思政方式
3.2.1 理论和实践同行
理论教学中以行业典型事件作为切入点,通过案例教学和分析讨论,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工作中爱岗敬业,提升个人品格和行为。在实践环节,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环境和工作要求,聘请企业师傅授课,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点,而且提前使学生适应以后企业环境和工作要求。更重要是,企业导师将企业的爱岗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团队合等思政元素于无形中融入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3.2.2 线上和线下同行
以课堂为主的线下教学,面对面教学模式,直接情感的输入这样可以及时地、有效地了解学生状况。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仅仅通过几次案例或几分钟的讨论很难取得行之有效的思政育人目的。在自媒体时代,线下教学手段的开发,微信、微博、钉钉直播等媒介广泛使用,突破了课堂教学局限,开启了师生交流的新方式。通过线上的任务布置,如资料查阅和视频观看,能够随时随地有效是实现“思政元素输入”。将讲抗皱整理时,让学生课后了解“三鹿”奶案件中,为什么三聚氰胺被添加入奶粉中。通过对案例的了解和教师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化学助剂的使用者,要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3 思政元素
3.3.1 历史与科技元素同行
通过导入历史故事与输出现代技术的角度,将历史传承与时代要求结合,使思政元素既源于历史又贴近实际,学生既能感曾经辉煌又能与时俱进激发科技强国信念。作为高职专业的工科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故事接触较少,我们将优秀的历史故事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故事讲解不仅提升学生兴趣,能够与无形中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信念和民族自豪感”。例如,丝织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中国对外的影响,且极大的扩大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兴盛则开创了丝绸服饰的新时代,贴近生活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但仅仅靠讲解历史故事还是不够,还需要讲现代科技,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瑰宝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发扬精神。
3.3.2 “接地气”与“高大上”同行
纺织印染专业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这样贴近生活的案例[6]较多,容易引入“接地气”的思政元素。如买回来的棉织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通过知识点讲解,知道缩水是因为前期预处理工艺设计不当,导致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如何设计和控制好每道工艺是专业人员应具有的基本职责,种做好自己分内事情,是每一个专业人员该有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种接地气的“思政元素”是容易被学生接受。单纯的、较多的“接地气”元素不具有持久性,且会降低学生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认为所学专业属于低端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因此,适当的、适时的引入一些“高尚上”的思政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荷叶的表面的液滴的滚动,启发了超疏水材料的制备。通过“含氟”化合物处理织物实现的防水防油性能;“硅烷”处理织物不仅超疏水,还可作为油水分离材料。卫生整理讲解中,甲壳质是甲壳类壳和外骨骼中常见的物质,对各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被用于医用纺织品。通过这些前沿知识的介绍,不仅开拓学生视野,而且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提高专业认同感。
表1 思政课程考核评价表
3.4 思政评价
3.4.1 平时表现和终结表现同行
思政的一个难点在于无法量化体现,也很难负分进行考核。将学生的平时的态度如作业态度,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等这心平时的表面,体现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的思政元素列入考核分值,这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素养。同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设计思政元素的考核,如选择环保助剂,以人为本的工艺设计,实验安全的操作等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绿色设计,安全操作意识。
4 结束语
本文从新工科建设和思政育人的培养为出发点,提出了“双向”同行的思政元素融入途径,同时我们注意“思政”元素育人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原则。“思政”育人的最终目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通过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验证思政育人的效果,进一步调查反馈及时调整“思政”元素和思政途径,以期形成适应新时期的纺织专业“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