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2022-03-17乔熠

西部皮革 2022年5期
关键词:丝绸技艺艺术设计

乔熠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延续血脉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丝绸文化指明了方向。

1 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化已逐渐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多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秉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传承即是激活其生命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丝绸文化发展至今,应适应新时代的诉求,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与时俱进的当代价值。

教育传承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机构,应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使命,为其提供平台和支撑。丝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智慧,在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将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通过教学传承弘扬丝绸文化,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引导设计专业学生从传统造物智慧中汲取设计创新的养分。在推进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2 丝绸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2.1 基于理论教学实现传承弘扬

高校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与思想引领的作用,基于高校理论教学的丝绸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进一步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加科学地传承丝绸文化。教学内容涵盖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即丝绸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丝绸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1.1 立足本土

纵向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中国本土的丝绸文化。教师以时间为主线,以设计领域为主要视角,集体讲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丝绸文化,为学生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搭建好基础的知识框架,并提供进一步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结合教学重点设置更为具体的专题,如“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唐代织锦中的团窠与团花”“明清丝绸设计的吉祥寓意”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整合汇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以“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专题为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三个方向进行自主探究,以造型设计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形态流变,以工艺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刺绣针法,以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文化内涵。由现象到本质,深度探究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的技艺特征和设计思想,并形成图文并茂的PPT 进行汇报。通过“集体讲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不再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

2.1.2 拓展视野

横向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中外丝绸文化的交流。在传统讲授模式的基础上,择优引入相关网络资源辅助教学,采用“线上视频学习+线下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如央视出品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以现代方式解读传统文化,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节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选了两件丝绸文物,其一为绢衣彩绘木俑,其二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北京服装学院楚艳老师团队带来了绢衣彩绘木俑的真人版服饰艺术再现,透过服装色彩讲述草木染技艺,解析了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并流行于大唐的红花染料(图1)。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老师团队带来了根据老官山汉墓模型复原的织机,现场演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织造技术,解析了传统织机的“编程”思想及其对现代计算机的启示(图2)。线上视频学习在课前进行,设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学科前沿的探索视角,二是对关键信息建立较为直观的视觉印象。线下课堂讨论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学生围绕视频学习的收获与思考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深度学习,再经过教师归纳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呈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层层推进,为更加全面、深入地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做一些基础工作。

2.2 依托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发展

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以探索丝绸文化在当代设计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实践探寻古今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激活丝绸文化的生命力,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以期实现丝绸文化、艺术设计和现代语境的有机结合。

2.2.1 文化元素的提炼转化

教学模块1 以文化属性为切入点,基于丝绸文化基因的传承,提炼具有设计价值的文化元素,进而借助现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形式进行转化运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引导式教学。

路径1 是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通过对丝绸历史文化进行图像化呈现,以达到更加直观的展现与传承效果。首先确定图像化呈现的内容,如丝绸起源的传说、丝绸之路的故事、诗歌中的丝绸意象等;再根据内容拟定风格形式,如细腻具象的白描、恣意洒脱的写意、风格化的艺术表现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需要注意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以及与载体形式相契合。以博物馆宣传册设计为例,在四川早期丝绸文化主题板块中,用图像表达“蚕以蜀为盛”较为直观易懂,更有利于发挥公众教育功能。甄选最能反映该时期丝织业状况的场景进行图像化呈现,如采摘桑叶、纺线织造、浣洗晾晒等。绘画风格可以参考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该文物出土于四川,纹饰设计简练朴拙且意趣盎然,其中的采桑场景更可以作为直接借鉴。除主体部分外,可适当穿插形似丝绸飘动的带状纹饰作为视觉引导。通过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丝绸文化的传承推广,实现了地域文化元素的转化运用,同时也符合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属性。

路径2 依托于载体形式转化,通过对丝绸中的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创新性表达,实现跨材质的碰撞与融合。立足现代设计语境,让传统文化底蕴焕发出与时代相呼应的魅力。以书籍装帧设计为例,丝绸封面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形式,而现代书籍大多采用纸类材质,将传统设计的精髓转化为现代设计的资源并创新运用是探索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对象的主要定位是历史、文化、艺术类书籍,设计风格应与书籍内容相契合,以兼具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为佳,表达方式可归纳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视觉效应,通过多维度的设计创新实现。如汉代云气纹的气韵延续与色调调整,唐代团窠纹的元素置换与图式衍生,宋代八答晕的骨架变化与设色创新,等等。“隐性”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触觉感受,主要依托特种印刷工艺实现。例如凹凸压印工艺,可呈现出多层次的浮雕效果,适宜刻画较为立体的设计;又如UV 印刷工艺,可呈现出类似覆膜质感的纹饰,适宜表现较为平面的设计。通过跨材质的设计转化,延续了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底蕴,同时实现了丝绸文化的创新传承。

2.2.2 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教学模块2 以工艺技术为切入点,以延续丝绸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同时与当今时尚文化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在实践中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之道。

第一阶段,提炼丝绸传统技艺的精髓,挖掘创造性转化的新契机。高校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为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邀请丝绸传统技艺传承人进校园入课堂,传授技艺、传承匠心。设计专业学生与技艺传承人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研讨创造性转化的方向和路径,共同提炼出适用于现代设计语境的核心技艺。以此拉近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传承弘扬“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并促使丝绸传统技艺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载体,推动文化创新的源泉。

第二阶段,赋予丝绸技艺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复兴丝绸技艺作为设计资源的价值。本阶段重在探索丝绸技艺从“传统文化”到“设计资源”的转化,力求实现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并行推进。首先以丝绸技艺为设计源泉汲取转化创新的养分,再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甄选适用的设计元素,最终创新运用于艺术设计以实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文化的融合共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探寻丝绸技艺、艺术设计、时尚文化的结合之道。如:染缬技艺在家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织造技艺在箱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刺绣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画缋技艺在装饰品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等等。延续了丝绸技艺的核心价值,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提升了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

第三阶段,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为丝绸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丝绸技艺在设计领域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又如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趋势下,积极推进丝绸技艺与环保材料的融合创新;等等。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也实现了丝绸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3 结语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将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基于理论教学实现传承弘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一步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依托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发展,把丝绸文化转化为设计资源,实现丝绸文化、艺术设计和现代语境的有机结合。以文化传承推动设计创新,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丝绸技艺艺术设计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遥望“丝绸路”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丝绸情调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