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中的文人精神浅析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2022-03-17杨帅琦王金叶
杨帅琦 王金叶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桂林 541006)
从时代变迁之视镜洞观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精神”的莫过于明清江南园林。寄畅园作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个案,始终受锡山秦氏家族传承之影响,彰显了不同时期的文人精神和家族风貌。其文源体现隐逸风情和诗画情意;文脉贯穿于寄畅园初建、转折、改建和兴盛各时期,从最初的山林原野到臻入佳境;文体集中体现在山水、植物和建筑方面,园林山水具有环山而园、山水相依的特点;园林植物具有错落搭配、时序有节等特点;园林建筑以“凤谷行窝”为特色,集诗书文化于一体。探析寄畅园文人精神不仅可观察江南“山水园林”之实,亦可知文学望族孝友传承之礼,以及江南文人乐知天命、隐遁自然之风骨。
山水园林;景面文心;文人精神;锡山秦氏;寄畅园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观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属江南园林。寄畅园作为保存至今的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是典型的文人造园、家族造园的研究个案。寄畅园现位于江苏无锡西郊锡惠风景区内,西侧惠山相倚,东南锡山相靠,整座园林占地1 hm2左右[1]。其始于秦金建造的“凤谷行窝”,经历了始—转—改—兴—变—盛—传—衰—新生共9个阶段,园史与家史相融合[2]。寄畅园从相地选址、山水格局、余韵借景等方面体现了景面文心的特质[3],对其他园林建设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清漪园是对寄畅园的写仿[4],豫园的掇山技法与寄畅园有相同之处等[5]。除此,寄畅园还具有写实性的山水景观图像特征[6-7],在景观空间结构呈现出向心性、欲扬先抑等特征[8]。
寄畅园自建造以来,承于秦氏家族,浸染了文人墨客之感,家族兴衰之情,是典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对今天的园林建设仍然具有较大影响。研究其文人精神及传承的家风,对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知网输入主题为“寄畅园”or题名为“寄畅园”对总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主题或题名含有“寄畅园”的论文202篇;最早文献出现在1981年(1篇),2010年和2018年论文数量出现两个小高峰。选择题目中含有“寄畅园”的68篇论文进行分析,显示以往专家学者对寄畅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演变、造园手法、园林写仿对比等几个方面[9-11]。文章基于寄畅园传承史,从寄畅园建设与文人精神融合的角度出发,探寻在园林建设传承中体现的时代特点、文人情结和家风精神,以期溯源造园者的自然心境,分析以秦氏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的文人园特性,为推动园林遗产保护以及风景园林历史理论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 文源——江南文蕴塑其元
中国自古在园林领域便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说法。《江南园林志》记载:“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12]江南地域文化经历了转型、定型、辉煌和近代演化几个阶段(表1),时代背景影响下在园林营建领域着重体现为隐逸风情和诗情画意[13-14]。
1.1 隐逸风情
中国江南园林发展受统治者的政策影响较大。“胡惟庸案”事变之后,朱元璋颁布法令限制民间造园,严重限制园林的发展。“仁宣之治”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活跃于政治领域,此时君臣矛盾突显,官场腐朽,多数有识之士难以实现自身的抱负理想,秦金便因此隐遁山林建造“凤谷行窝”作安身立命之所。从地域经济发展来看,明中期以后朝廷实施休养生息政策,江南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稳定,江南一带文人开始追求更高的审美情趣,特别是隐逸风气广为流传,园林作为重要的雅集场所得到创新性发展。具体来看,这一阶段江南私家园林可细分为士人园林——追求浪漫主义思想,市民园林——注重享乐、生活化,商贾园林——竞奢攀比[15]。时境下多有江南名园出世,园林创作“争奇斗艳”,如留园、拙政园、个园等,寄畅园便为其中名胜。其选址锡惠两山之间山林地,占尽先天优势,自然情趣更浓,整体保持疏朗雅致的特点;山水骨架构建借得锡惠两山景,天下第二泉,总体表现为山林野趣,在历任园主传承下始终保持文人园林天然疏朗的特性。
1.2 诗画情意
早在魏晋时期,山水诗画就与园林交汇发展,诞生出山水文化;隋唐阶段,诗人画家就有参与到园林创作追求意境美感;直至盛唐,园林中出现真正自然美,过渡为写意山水园;宋代写意山水成为主流画派,多有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园林意境表现为简远疏朗;明清阶段的江南造园传承于唐宋文人园林,此时园主人多为文人士人,喜好诗文创作,宴饮会友,对于园林的审美有着更高要求,一山一石皆有独特韵味,追寻一种直指本心的天然境界。寄畅园的建造便受到无锡山水画派影响,建构理念上追求“天人合一”“清远恬淡”,园景展现尽显自然山林之趣,在有限的空间流露出古朴天然意境。在构建手法上,运用对仗、藏漏、疏密等手段,寄畅园内锦汇漪南北陈设,西侧假山古木与惠山余脉相接,东侧建筑与东侧建筑群相连接,展示出对仗手法;园内漏窗、长廊、门洞框剪景致,作“尺幅窗、无心画”。在物质领域,园林建筑疏密有致,位置恰当,通过在凌虚阁、知鱼槛等不同景点俯仰远近观赏,有着“三远”感受,其次园内建筑小巧玲珑,色彩素净淡雅,其间常有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更显江南灵秀;园内以池水为中心划分东西两向,隔池观山借得惠山余脉,使园内假山与园外真山一气呵成,纵向观赏景观层次更为丰富,宛若徐徐展开的画卷。郭熙《山水画论》述:“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16]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共同成为当时文人的写意方式,寄畅园便作为立体的诗画,文人情结内化于园。
2 文脉——秦风精神蕴其神
姜宸英在《惠山秦园记中》道:“天地之大……至于官室之丽、亭台之胜,直以为寓目而已,视其转易、成毁、兴废之不常,特瞬息间耳,而传之一姓、以至数百年之久,此自古未有也。”[17]寄畅园发展终承秦氏之手,一个重要原因便为无锡秦氏家风的传承,家族众人恪守“诗礼孝友”的祖训。辗转百年,寄畅园历经磨难与岁月洗礼,文化积淀寓于其内,在当今园林领域仍熠熠生辉。研究主要把握寄畅园初建、转折、改建和兴盛几个时期(表2),同时绘制园主人宗族关系图(图1),以便于厘清秦氏家族脉络[18]。
表2 寄畅园发展历程表Tab. 2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ichang Garden
图1 寄畅园园主宗族关系图Fig. 1 The clan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the owner of Jichang Garden
2.1 初建——山林原野
缘起,锡山秦氏一脉始祖为秦惟桢,锡山秦氏在秦惟桢三子后真正世代传承。秦惟桢性喜松梅竹,由此将三子分为松隐、梅隐、竹隐三脉传承,秦金出自梅隐一脉。秦金号凤山,谥端敏,为寄畅园第一任园主,后世称秦金乃“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无锡县志》记载:“寄畅园在惠山寺左,初本僧居,曰南隐,曰沤寓。正德中,秦端敏公金并其地以为园,名凤谷行窝。”(图2)为何建造此园,一与秦金晚年仕途失意有关,一与其家族文化氛围有关。早在秦金建造凤谷行窝之前,其叔祖修敬公秦旭便在惠山东第一峰建碧山吟社,以供文人雅士吟咏休憩,此外还与文人乡绅组建“碧山十老”,效仿“香山九老”。[19]“十人之外,不参以俗客,虽盛暑祁寒,必各以其服至,不亵不散,一会一诗必命题、必起稿,若为课然。”[20]十老相继过世后碧山吟社逐渐破败,秦金耳濡目染之下心生痛惜之感,效仿其叔祖在凤谷行窝举办诗社,于是乎此地多文人雅集,更显临泉之志,这便为家族传承的印证。
图2 凤谷行窝Fig. 2 Fenggu Xingwo
行窝初成时人工建筑较少,据史记载此时明确景点只有一鉴亭、鳌架亭,园林景致取法自然,与山水诗画创作理念不谋而合。此时的园林特征整体表现为原野山林气息、返璞归真之意,为后世改建奠定了全园古朴自然的基调。《无锡文库:慧山记》《筑凤谷行窝成》《无锡县志》等记载胜景——惠山九龙(图3):峰高鸟渡,径僻少人,曲涧幽石,长松碧萝,数以百计,起伏不一,至第九峰环如龙尾,名山投老,筑有行窝,以势筑之,初园苍凉廓落,不以一亭一榭为奇[21-22]。
图3 九龙山图[17]Fig. 3 The map of Jiulong Mountain[17]
2.2 转折——初具规模
秦金过世之后,园林经秦梁之手转予秦瀚,秦瀚逝世后园林归其子琴梁,自此园林归为竹隐一脉。至于为何将园林转予秦瀚,最重要的便是秦瀚重组碧山吟社之举。秦瀚敬慕先祖秦旭所为,与时人十八位将吟社赎回重建,后吸引无锡往来文人乡绅,可谓承先人之业,秦瀚完成此举便于秦汴交好,这亦是文礼的传承。
嘉靖三十九年,秦瀚效仿白居易履道坊宅院改建凤谷行窝,称“凤谷山庄”,此次改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叠山。传统手法的叠山置石常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的境界,强调以神观园,而凤谷山庄则以白居易《累土山》中“堆土渐高山意出”的做法为主,注重假山的“真山性”,山间植有花木,山顶座有小亭,可观可游可攀,强调以身观园。(2)凿池。履道坊“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凤谷山庄“水竹傍岩阿”;履道坊宅院以水为中心,周边“灵鹤怪石,紫菱白莲”,凤谷山庄亦是水为中心,周边“红尽愁莲老,闲舞鹤栖林”。(3)增加园林建筑。除了厅堂阁室之外,新增花菜、池鱼、溪涧、桥船等园林景观,特别是园林的生产功能,在广池上篇多次提及,以彰显园主自食其力的心态。秦瀚诗曰:“山庄又为凿池过,欲看游鱼濛碧波。我亦纵鱗巧浩渺,悠然物我两无何。”[17]无论山石建筑,或是平远意境,寄畅园虽效仿履道坊宅院,却又在园中增添新的元素,使之达到新高度。这是寄畅园首次大规模改建,亦是向文人精神的致敬。观之园林景致,山之高耸屹立,存于小院之中,园内叠石凿泉,翠植阴天蔽日,蔬菜花卉遍植,厅堂楼阁多样,乘船放眼园亭,攀山放眼全园,整座园林呈现一种清幽自然的生气。正如广池上篇所言,身在园中,优哉游哉,不知老于其间,秦瀚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情趣。秦瀚之后园林归其子秦梁所有,该阶段的园林景观整体保持秦瀚时期的清远风貌,并在此基础之上局部点景,少施人工,保持自然深远意境。
2.3 改建——格局初成
秦燿乃秦梁之侄,继秦金之后秦氏家族又一权臣,派系失利后回乡“治园惠山麓”,初成时园内构列二十景,秦燿作《寄畅园二十咏》,总名之曰“寄畅”,王穉登、屠隆作园记。园林建成后,秋时秦燿与秦焜、施策游园,秦焜诗“楼台胜地连花色,竹树晴天助鸟声。涧水闲飞寒掛石,峰巧奇踞秀当楹”,施策诗“入径萧萧万竹丛,回廊宛转逼禅宫。岩间翠霭当楼合,池上清流隔涧通。桂发天香侵席畔,花明秋色满庭中。玄栖处处供幽赏,暝入烟萝兴未穷。”[17]通过诗中描述可知,寄畅园建成后多设有亭台楼阁,并增添珍奇树石,往来赋诗对饮,忘乎其间,但园林景致仍以自然古朴为主,花木取胜。万历二十九年,秦燿与邹迪光、屠隆等人在园内举办“昙花集”,园林也逐步扩大至五十之数,宋懋晋逐景赋彩作《寄畅园五十景图》(图4)。
图4 寄畅园五十景图(部分)[17]Fig. 4 Part of the 50 sceneries of Jichang Garden[17]
经历魏晋唐宋发展之后,明清时期正值文人园林的巅峰之境,诗情画意内化为园林特征之一,在此影响下,中国园林的命名出现了园景名文学化及泛用典故的特征。“寄畅”一名便取自“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也正如苏轼所言“寄蜉蝣于天地”,人生如寄,寄畅一词真实反映出秦燿知天命、逍遥身的心境,折射出江南文人隐逸自然的心态。明代的园景名命名可划分为两类,其一以“地”命名,其二以“意”命名,寄畅园景名便是其二。依据王穉登《寄畅园记》描述,引经据典者共11处,分别为清响扉取法孟浩然、知鱼槛取法庄子、郁盘廊取法王维、卧云堂取法谢安、箕踞室取法王维、含贞斋取法陶弘景、鹤巢亭取法王维、栖玄堂取法扬雄、悬淙亭取法沈约、曲涧取法王羲之、桃花洞取法陶渊明[23]。此阶段为寄畅园第二次重要改建,奠定了寄畅园的基本格局,使得园林达到“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从秦燿时期寄畅园复原示意图可观(图5)。
图5 寄畅园复原示意图[8]Fig. 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storation of Jichang Garden[8]
2.4 兴盛——臻入佳境
秦燿卒后寄畅园“析而为四”,后其曾孙秦德藻成园主将园林整合并一。在此阶段秦德藻、秦松岭父子寻得张涟及张鉽改建寄畅园,此为寄畅园第三次重要改建,为寄畅园成为天下名园奠定基础。康熙七年初,寄畅园改筑完成,园内多有文集赋诗活动,其中秦松岭、严绳孙等人结社效仿“碧山十老”,世称“云门十子”。张鉽师承张南垣,而张南垣则是中国一代造园大师,开创了一个时代,张氏之山“另有学问”“治园林有巧思”[24]。张涟、张鉽叔侄主要改筑区域可划分为山池区和谷涧区,即园内中西部假山池泉,另张鉽作“八音涧”。山池区域为全园的主景区,园中大小建筑20余座,张鉽将池中及池西与假山相接的一侧建筑去除部分,保留厅堂楼阁亭廊以满足游园所需;另一方面依据张氏之山“土石相间”做法“作假成真”,以园内假山一隅相连惠山余脉。谷涧区域原有“曲涧”“飞泉”(图6),张鉽将二泉之流曲注层分改头换面,呈“三叠泉”,声若风雨,坐卧移日,忽忽在万山之中[23]。整体上此次改建注重园林的真山水游观体验,如若画中之游。后来康熙、乾隆多次游园寄畅(图7),兴致所至之处自题匾联,使得寄畅园声名大噪。乾隆帝更是在北京仿建谐趣园,后经园主不断修缮完善园景,该阶段成为寄畅园造园艺术的鼎盛时期。
图6 曲涧、飞泉[17]Fig. 6 Crooked creek, the spring water gushing from the spring on the cliff[17]
图7 《清高宗南巡名胜图·秦园图》[25]Fig. 7 Qianlong emperor's Southern Tour Landscape Map·Qin Garden Map[25]
3 文体——园法园物自在身
斯园之兴盛与秦氏相终始,数百年来,秦氏子孙繁昌,贤才辈出,赫然为梁溪巨族,寄畅园多次改筑修缮传承至今,自在理中。造园之始,意在笔先,其次通过园林命名阐明心境,孟兆祯将其概括为:明旨、问名、立意[26]。在园中具体呈现为匾额、楹联、园诗、园记、园画等,其中匾额楹联最为关键。其次,寄畅园构建离不开山石、水体、植物、建筑4个层面,以实现园景清幽质朴、恬淡归真的境界,结合王穉登《寄畅园记》对其造园技法及园林要素进行分析。
3.1 园林山水
寄畅园得知天者什七,成之人者什三。园林山水,不可有无。其一为水,环惠山而园者,若棋布然,莫不以泉胜,秦公之园,得泉多而取泉又工,故其胜遂出诸园上[17]。二泉之水从空酝酿,不知所自出,吾引而归之,为嶂障之,框掩之,使之可停、可走、可续、可断、可巨、可细,而惟吾之所用[27]。水景布置因地制宜,作飞涧、瀑布、沧浪、池水等自然拟态,真实再现自然山水。八音涧叠石技巧别有心思,穿行其中如幽深古道,其内宽窄聚放,斗折蛇行,其外周植古樟荫天,可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可谓是江南文人园林中溪涧的精品之作。园内锦汇漪南北陈设,作全园中心,西侧假山古树延于惠山余脉,尽显山林野趣,东侧建筑如知鱼槛(图8)、涵碧亭等与远处建筑群相连,尽显城市气息,由此也可观山水诗画对仗之法。其二为山,此处山既可指锡惠两山,也指园内假山置石。谢赫六法中其五为“经营位置”,这是绘画中构图的重要环节[28]。而寄畅园选址山林地,天然更胜一筹,此外园内借得二山浩渺之景,龙光塔影,实乃大观。园内的山更多表现为“张氏之山”,追求画意中的简明、天然之法,追求现实中的土石相间之势,引入游观之境,从“景”到“境”,视觉与游观相结合,共同构筑画意山水[29]。
图8 知鱼槛古今对比Fig. 8 The comparis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of Zhiyu Kan
3.2 园林植物
园中第三胜为植物。整座园林最为盛景之处便为森沉古木,盘虬卧龙般,以活化园林空间。康熙与寄畅园樟树有着不解之缘,多次游园询问百年樟树安然否,查慎行诗曰:“合抱凌云势不孤,名材得并豫章无,平安上报天颜喜,此树江南只一株。”此外,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园记中可见修竹、桃花、烟柳、风松、翠松、香桂,宛转繁花径,参差嘉树林,园内更是设梅花坞、芙蓉堤、蔷薇幕等直接以植物命名的景点。寄畅园的植物配置还遵循古代风水之式,例如,锦汇漪东部假山遍植梅花,七星桥头种植鸡爪槭,印证古言“东植花树,西植红叶”;在植物意象方面,秉礼堂内种植有女贞、山茶、慈孝竹等,祠堂还种植有桂花,后部配置梅花等,以契合“秉礼”之意与女眷之所;最后植物的时空变化体现出“阴阳相济”的古典哲学思想,木本草本、乔木灌木、常绿落叶结合,春玉兰夏芭蕉秋桂花冬梅花,营建出一种自然之意。
3.3 园林建筑
步移,入园可观“凤谷行窝”。牌匾两侧柱联互对,“杂树重荫,云淡风清。风泽清爽,气爽节和。”其外还有康熙帝题写的“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图9),此语出自于唐太宗“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喻指园主人自身高洁傲岸,如松晴朗,似水明洁,总体点明寄畅园景致之绮丽。从凤谷行窝穿过“碍月”后就来到秉礼堂,“碍月”为西门,此处可眺望九龙山,因峰高阻碍月色命名,东门为“侵云”。秉礼堂取关公“秉礼”之意,堂内两侧有柱联“景月中天凤凰自舞,瑞芝五色寿星在弧”(图10),景月即月影,月影中天,广寒宫隐约凤凰起舞,此乃祥瑞之兆,瑞芝即呈现祥瑞之象的兰花。五色即青、赤、白、黑、黄,寓意万方来朝。寿星在弧,弧为星名,九星成弓,且九为数之极,为帝王所有。从秉礼堂的小院穿行过后便是含贞斋,目视之处有两柱联,一为“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一为“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苔华媚若钿。”(图11)可通俗解释为池塘映树影,碧水似绢缎,岩石长青苔,华媚如头饰。此外含贞斋取自“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展现园主的高风亮节。“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此乃秦燿为二十咏中卧云堂题诗,感慨世事无常,突显隐逸之情。卧云堂牌匾大有来历,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任题写,作为接待皇帝之所,曹雪芹祖父还作诗“合抱枫香老桂枝,卧云堂上旧题诗。兹身久分无丘壑,可慕秦家濯足池。”此外联想到大观园与寄畅园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不觉让人认为大观园的原型便是寄畅园。其他园建如邻梵阁等皆有种种园主意识及文化蕴意,在此不多阐述。
图9 山色溪光、松风水月Fig. 9 The plaque of Shanse Xiguang and Songfeng Shuiyue
图10 秉礼堂Fig. 10 The Bingli Hall
图11 含贞斋Fig. 11 The Hanzhen House
4 小结
寄畅园作为传承数百年之名园,是典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寄畅园建造始于明嘉靖初年(约1527年),后经历代逐步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特点。建造承于秦氏家族,受当时社会环境和文人思想影响,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质。特别是受当时因政局腐朽文人志士遁隐山林思想,以及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人追寻更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影响,隐逸风情和诗画情意浓郁。寄畅园自秦金建造凤谷行窝起,历经初建、转折、改建、兴盛4个阶段,始终彰显文人精神及家族风貌。秦金最初建园效仿叔祖碧山吟社之举,彰显文人之心、家族之礼,抒发官场失意之感,彰显归隐之情;秦瀚建园效仿“白园”,追求悠闲自得情趣,彰显文人风骨;秦燿改建五十景,景名泛用典故,更园名为“寄畅”,彰显追忆历史、隐遁自然之情;秦德藻和秦松岭建园注重山水格局和开园社交,不仅将山石“作假成真”,而且广泛邀请达官贵人和文人名流入园交流,彰显江南园林文化。寄畅园建造选址山林,借景锡惠两山,注重山水、植物搭配和传统建筑艺术应用。山水体现环山而园、山水相依的特点,植物体现错落搭配、时序有节等特点,建筑以“凤谷行窝”为特色,集诗书文化于一体。寄畅园历经多年整体上仍保持清幽自然的意境,所体现的文人精神和秦氏家风反映了江南园林发展的特点,对现代园林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