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粮食安全新诠释及对策分析
2022-03-17陆津连吴宝姝宋振江周波
陆津连,吴宝姝,宋振江,周波*
(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3.江西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国家安全的有力支撑。江西省在2020年疫情、洪灾双重压力下粮食仍丰收,达到连续八年总产量在430亿斤以上的目标,从未间断向国家输送商品粮,是我国南方主要的商品粮产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石油农业”虽然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但却牺牲了发展的质量[1]。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加,人民对粮食安全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吃得饱”也要“吃的营养”“吃的健康”,对高附加值粮食的需求在未来会进一步的扩张[2]。此外,以往粮食的增产是以大规模农业面源污染为代价[1],对生态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退化,包括土壤板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枯竭等等,这对粮食的可持续供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当前的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不仅要强调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有保障,还要强调生态、安全、可持续。
1 江西省粮食安全现状
1.1 数量安全
江西省粮食总产量稳步上升,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高。省内所有地区可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四大产粮区为纯调出区,每年外调粮食500多亿千克。农机的普及大力推动了粮食的生产,截至2019年,江西省的农机总动力达到了2471万千瓦,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了35%以上。由表1可见,江西省粮食单产在十年间增加了515.4千克/公顷,粮食总产量增加了202.75万吨,增幅达到了10.37%。自2013年以来,江西粮食总产就持续保持在2100万吨以上,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历史高位。随着总产量的提升,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77.31千克,粮食的数量安全完全可以得到保障。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近年来,江西省致力于耕地质量的提升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无法摆脱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洪涝灾害、高温、冰雹等自然气候灾害频发,威胁到了粮食的稳定,此外,病虫害对粮食生产也造成严重了危害[3]。江西省在抵御这些灾害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表1 2010-2019年江西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量
1.2 质量安全
粮食的质量安全分为食品质量和营养安全两个方面[4]。在食品质量方面,江西省建立了严格的监管体系,确保粮食储备质量,确保不合格粮食不流入口粮市场;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江西省2019年完成127家监管机构、26家检测机构、24个执法机构的省市县三级账号开通,同时,为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成对接,制定了《江西省级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工作实施方案》。
在营养安全方面,江西省大力推进优质稻米的生产,包括有机大米、富硒大米以及特色品牌的建设。一是在2007年,江西省粮油集团就建立了5.3万公顷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以及按欧盟标准建设133.3公顷的有机稻基地,开发有机大米生产。截至2019年,全省优质稻订单面积已达到80万公顷;“籼改粳”进入了高产优质新发展阶段,其中,一季粳稻亩产1022.2千克,刷新历史最高记录。二是江西省正在大力推动了富硒食品的发展。宜春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了富硒农产品383个,宜春大米、丰城富硒大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是在品牌建设方面,江西省还开展了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鄱阳湖大米、宜春大米、万年贡米、永修香米、井冈大米、麻姑大米和奉新大米以及凌代表、吉内得进行重点扶持,其中前7个为公用品牌,凌代表、吉内得为绿色特色品牌。
但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户依赖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粮食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1]。江西省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从1993年到2015年化肥施用量从103.2万吨增加到143.58万吨,农药也从3.96万吨增加到9.39万吨。自2016年起,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了连续四年负增长,但绝大部分农户在施肥施药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经验或参照别人的经验进行,以保障粮食产量为核心,缺乏环保意识[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存在一定潜在的健康风险,如化肥大规模的施用会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增加,通过水循环进入人体形成亚硝酸盐,在人体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存在患癌风险。
1.3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源于环境安全。Pirages et al.(2005)回顾了环境安全的发展,发现人们对资源稀缺的关注上升到了更广泛的生态系统[6]。此后,学者们往往将生态安全定义为以下四个具体层面:第一层为自然界各层级,如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结构功能的安全;第二层为生态系统自身的完整稳定;第三层为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的支撑;最后一层则是涉及生态安全避免引发社会混乱和国家动荡的内容[7]。
针对这四层涵义和江西省粮食安全现状,我们将生态安全聚焦到两个方面:一是因粮食生产而产生的生态系统出现各种退化的问题,包括土壤板结、重金属超标、水体的富营养化等,为此江西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畜禽清洁生产工作的通知》《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等政策和规划。截至2019年,江西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未实现完全的清洁生产与生态友好;二是支撑社会发展和联系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粮食生产中的不合理行为将导致病虫害的增多、微生物的减少以及通过食物导致中毒事件等等。据统计,江西省在2000年至2018年为保障粮食安全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量高达30.57亿元。因此为了保障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需要加强对生态安全的关注与研究。
2 政策建议
2.1 重视耕地质量保护,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
粮食的数量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也是最核心的安全。一是要严守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耕地整治,维持高产出区,改造中低产区,提升耕地质量以及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利灌溉设施投入,增强耕地抗旱能力,保障粮食在自然灾害下稳定出产;三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耕地有序流转,加快农机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四是推行耕地的轮作制度,实现种养结合,提升耕地的自然肥力,保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2.2 促进多元发展,积极探索木本粮油
在自然灾害、资源以及当前的科技水平的约束下,粮食在维持高基数情况下很难进一步增产。木本粮油(如木薯)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此外,木本粮油还具有产量高、不占耕地、抗灾力强、管理简便等优势特征,有利于山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合理发展木本粮油,不仅可以拓宽食物来源,满足人民健康的更高需求,还可以提高山区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2.3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展国际农业交流
江西省是一个水稻生产大省,简单依靠稻米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营养健康需要,但并不是每种食物都要均衡发展,而是有保有放,守住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一是深化国际贸易合作,合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补充省内粮食缺口;二是加强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鼓励省内企业、职业农民“走出去”,吸引国际人才、技术、资本“走进来”。
2.4 推动绿色生产,实现循环农业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质是发展的生态化。一是要树立生态发展观,改变“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发展经济为基础,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效利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起农业废弃物处理处理体系,做好农药废弃物处理、农作物秸秆处理、农膜回收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完善惠农政策的顶层设计,将农户的生态耕种激励融入到惠农政策目标之中。
二是打造绿色品牌,实现产业融合。江西省虽拥有一定数量的农产品绿色品牌,但与农业强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应大力推动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以“绿色+”为发展理念,集中人才、技术、资金培育一批有特色的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江西应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建立起产地初加工和精加工,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链接在一起,实现粮食生产的系统化、特色化,此外还需注重农旅的融合,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等资源,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是挖掘有益微量元素,促进高质农业发展。针对消费者在未来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需求,江西省应该充分发挥“绿色生态+天然富硒”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大米,实现粮食的高质发展: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富硒资源,做好普查和规划,打造重点区域,提供人才保障,加大对富硒技术的资金支持,加快制定富硒大米的生产标准;还要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将富硒大米的规模做大引强,与知名科技型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培育生态富硒有机大米品牌,增强江西富硒大米的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