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前沿
2022-03-17
帝人公司推出轻质、低成本3K规格碳纤维机织物
近日,帝人有限公司宣布推出采用其专有丝束展开技术开发的轻质、坚固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碳纤维机织物。这种新型机织织物由3K规格碳纤维长丝纱线制成,适用于需要低重量和设计灵活性的材料或产品,例如汽车内饰材料、体育用品等。
帝人公司利用其内部的丝束展开技术,成功地将3K规格碳纤维编织成的碳纤维织物从0.2mm的模压厚度(做成CFRP时成型厚度)减薄至约0.15mm,与1K碳纤维机织物模压成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时的厚度相同。根据帝人公司内部研究,由于减少了织物交叉纱线的平坦起伏,使用帝人公司新织物制成的CFRP具有出色的光滑度,与使用1K规格碳纤维机织物制成的CFRP相比其强度更稳定。同时,帝人公司特殊的丝束展开技术的高效率使织物成本低于传统1K规格碳纤维机织物的成本。
此外,尽管使用了3K规格纱线(200g/m2),帝人公司仍然将重量降低了35%,与使用1K规格纱线(125g/m2)制成的织物重量相似。未来,帝人公司将向工业和体育产品制造商销售其新面料。联合帝人产品组合中的其他展丝碳纤维机织物,该公司预计在2030财年实现20亿日元的销售额。
(摘编自赛奥碳纤维技术)
冬季保温新科技:热适应性材料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拉夫劳伦(Ralph Lauren)一直是美国奥委会的官方合作服装品牌。2022北京冬奥会上,拉夫劳伦在美国队的开幕式服装中搭载了尖端的智能保温(Intelligent Insulation)科技,即通过在不使用外部供电的情况下扩展并形成一层绝缘层来适应较冷的温度,单件服装可以跨越三个季节,从室内环境无缝过渡到室外环境。
该项智能保温科技主要是使用了热适应性材料。早在2017年,Otherlab科研团队就展示了一款可随温度变化而自动伸缩的控温材料。他们认为:“这种能根据温度改变隔热性的衣物,能够在一个更大的温度变化范围内让人们保持舒适感。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这种衣服,那么就能够减少办公楼、学校或工厂供热需求,并且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通过提供2℃的温控范围,室内能耗和室外排放都能够减少2%。”
基于此,Otherlab团队又研发了一款称之为“热适应材料”的织物。这种材料从扁平到膨胀可能只要1min左右,下1min又能马上变回去,这种变化速度对个人穿着控温来说已经足够。在收缩至最扁平的状态下,这种材料的穿着感相当于一件厚T恤;而膨胀到最松软的状态时,就相当于一件超厚户外外衣——其隔热能力可以增加到最薄时的3倍,以适应15℃的温差变化。
这种材料节能特质最好的体现就是,其完全靠温度驱动,自动改变厚度,无需电源、接线和控制单元,仅仅是普通合成纤维的集合体,但每根合成纤维都有不同的热膨胀特性。研究人员将两种不同的热反应材料编织起来,利用了他们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扩展能力。研究人员表示:“当温度变化时,这两种材料的长度变化将会不同,当其中一种纤维伸展速度快于另一种纤维时,在整体纺织结构中会产生一个弯曲空间,使其变成一个能够容纳空气的有开口的波浪形织物材料,从而得到厚度变化。”
(摘编自澎湃新闻、NTMT纺织新材料)
智能气凝胶纤维可实现热防护与火灾预警同步双功能
近日,武汉纺织大学王金凤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兼具灵敏火灾预警与自供电能力的超轻可穿戴消防服用火灾预警电子纺织品,该研究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机理,结合气凝胶纤维的轻质、可编织性及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温度响应电阻变化特征,成功制备出一种超灵敏温度响应与自供电能力的电子织物,为消防服装提供实时的火灾温度监测及智能定位功能。
该研究利用湿法纺丝、溶胶-凝胶转变、喷涂、编织等一系列技术制备超轻质火灾预警气凝胶纤维及电子织物。该纤维包含海藻酸钙、Fe3O4纳米粒子和银纳米线,实现了超灵敏消防服的温度监测和能量收集。将该电子织物与消防服用面料结合,当消防服表面遭受350℃以上高温火焰时可实现及时预警,也可用作消防服的能量收集器,为消防员提供自供电定位及个人营救功能。
基于纳米Fe3O4响应电阻变化特性和银纳米线高导电特性,气凝胶电子织物可实现灵敏、可重复火灾预警功能。当遭受火焰灼烧时,该电子织物2~3s即可触发火灾预警系统。当电子织物第二次暴露于火焰时,受热的电子织物依然能够在2~3s触发预警系统,具有可重复的温度监测能力。基于开发的火灾预警系统,当电子织物集成到消防服装中,在接触火焰后2s触发报警机制并向消防员传递报警信号,达到热防护与预警同步双功能。
(摘编自高分子科技)
自供电螺旋纤维应变传感器在呼吸健康领域颇具潜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董凯副研究员等人开发了一种自供电螺旋纤维应变传感器(HFSS),可以响应小于1%的微小拉伸应变。研究人员选择商用镀银尼龙纤维作为电极,将聚四氟乙烯纤维(PTFE)和尼龙纤维作为摩擦电材料。他们通过包覆核壳纤维法将PTFE缠绕的镀银尼龙纤维(PTFE/Ag编织纤维)和尼龙缠绕的镀银尼龙纤维(尼龙/Ag编织纤维)交替缠绕在可拉伸的基材纤维上。PTFE纤维或尼龙纤维用作外壳纤维,镀银纤维用作芯纤维。壳纤维缠绕在芯纤维周围,并在收紧套筒中相互交织,最后通过多轴纤维缠绕机制造芯壳纤维。两个摩擦电层(PTFE和尼龙)的接触分离可以通过传感器的拉伸释放运动来实现。在拉伸过程中,螺旋结构沿纵向伸长,相邻的尼龙和PTFE发生分离,直至达到最大拉伸应变。
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两种摩擦电材料(PTFE和尼龙)的耦合接触带电和静电感应。由于PTFE和尼龙的相反摩擦电极性,其表面上将感应出等效的正负摩擦电荷。一旦传感器被外力拉伸,接触面开始分离,将在两个表面上建立电势差,从而驱动自由电子。
基于该传感器的灵敏响应,研究人员将自供电应变传感器集成到胸带中,并将其固定在胸腔下方以监测人体呼吸。随着胸腔的扩张或收缩,传感器可以随之有规律地伸展和收缩。通过对这些电信号的计算和处理,可以得到人体呼吸频率、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流量(PEF)等指标。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智能穿戴式实时呼吸监测系统,可初步诊断呼吸系统疾病,并根据人体呼吸行为的变化自动呼叫预设的手机求助,在个人呼吸健康监测和智能可穿戴医疗电子设备方面显示出应用潜力。
(摘编自高分子科学前沿)
可识别方向的透明传感器有望提高运动员表现
近日,天津工业大学杨光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静电纺氧化锡锑纳米纤维(ATO)的高灵敏度、方向识别、透明柔性应变传感器。该应变传感器不仅展示出了高透明度(透光率约80%)和出色的传感性能(包括高灵敏度、高线性度、低滞后、良好的重复性和耐用性),更重要的是传感器显示出显著的各向异性传感性能,实现了其不受干扰的单向传感能力,即仅响应沿纳米纤维方向的应变,为开发方向识别透明柔性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介绍,基于ATO纳米纤维制备各向异性单层应变传感器的过程涉及通过溶胶-凝胶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前驱体、煅烧处理制备导电ATO纳米纤维膜以及后续PDMS柔性基体对纳米纤维的封装。他们首先制备了SnCl4·5H2O/SbCl3/PVP混合溶液,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获得了定向ATO纳米纤维前驱体。随后,在空气环境下对前驱体膜进行煅烧处理(以1℃min的速率加热至700 ℃),在此煅烧过程中PVP载体完全分解,形成厚度约10 μm的柔性导电ATO纳米纤维膜。最后,ATO薄膜连接铝箔电极并用柔性PDMS封装,即可制备出各向异性柔性应变传感器。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超高灵敏度和方向识别功能,研究人员将柔性传感器贴敷于手面,以期实现运动姿势监测,提高运动员表现。当武术运动员的手型在掌、爪、拳之间变化时,柔性双轴传感器展示出不同的电子信号,综合两个电信号的强度变化,很容易判断手部动作是否达到标准。同时,他们也展示了柔性传感器在智能显示织物上的应用,柔性传感器不但能够识别多方向应变,而且其透明性对织物可视化信号传递无任何影响。当方向识别传感器应用于人机交互领域时,双轴传感器也可以作为控制装置,通过电子信号的输入,引导目标物体在平面中自由运动。
(摘编自高分子科学前沿)
意大利公司推出由旧轮胎回收原料制成的纱线
继Q-Nova再生尼龙、生物基Evo尼龙和可生物降解的Amni Soul Eco尼龙纤维取得成功后,意大利Fulgar公司正通过推出Q-Cycle纱线,扩大其可持续发展产品组合。
这种突破性新纱线的开发工艺被称作ChemCycling,源于Fulgar公司与巴斯夫公司的合作项目。该工艺是将消费后的塑料垃圾转化为热解油,作为二级原料,在化工生产过程的开始阶段取代相同数量的化石原料(生产过程符合欧盟标准ISO 14040和ISO 14044)。通过使用第三方审计的质量平衡方法,将化学回收材料的份额分配到最终产品中。该技术可应用于因技术、经济或生态原因而无法进行机械回收的塑料垃圾、报废轮胎等。
“我们希望在纺织品供应链日益循环的经济方面发挥先锋作用。”Fulgar公司营销主管Daniela Antunes说,“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可衡量的环境贡献。当然这也包括减少化石原料的使用量,以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水的消耗。”
Q-Cycle聚酰胺轻巧、强度高、耐受性好,同时更具有可持续性,可以用来生产高质量的织物,并像普通聚酰胺一样轻松地进行加工。巴斯夫负责欧洲聚酰胺业务的副总裁Dominik Winter表示:“与Fulgar公司合作是构建可持续循环经济模式的理想方式,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塑料废弃物,可有效解决塑料废弃物被回收利用的情况。这种协同作用的结果是,聚酰胺可用于制造高质量的织物,减少化石原料的使用,为下游品牌提供减少碳足迹的产品。”
(摘编自NTMT纺织新材料)
水果提取物有助于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
据报道,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方法,可以提高碳纤维制造过程中部分工序的能效。“通过将在某些水果中发现的两种生物衍生化学物质(葡糖二酸和粘酸的糖酸)添加到碳纤维的前驱体材料中,可以潜在地减少完成碳纤维制造过程的一个阶段所需的能量,并有助于降低一些成本。”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纺织工程、化学和科学助理教授Ericka Ford说道。
在实验阶段,研究人员首先要制造前驱体材料——聚丙烯腈 (PAN),即他们要生产出一种具有与蜂蜜相似稠度的凝胶状材料,然后通过一根细针将化学物质推入非常细的细丝中。接下来,将PAN单丝加热到非常高的温度,最终转化为构成碳纤维基础的结构。研究人员表示,添加化学添加剂可以将PAN制造碳结构的化学过程所需的能量降低五倍,且还可以通过加快反应速度来降低制造过程中该步骤的总体成本。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建模来观察将这两种化合物添加到前驱体材料中时会产生的结果。通过使用计算机模型和模拟,研究人员可以在开始实验室工作之前查看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并能够放慢速度以查看原子级细节。未来,研究人员计划研究其他添加剂,并使用计算机模型来预测哪些添加剂可能会获得最大的收益,用于研究可以添加到PAN纤维中并影响其转化为碳纤维的其他天然产品。
(摘编自Composites World)
ACATEL推出可生物降解的可追溯碳积极纤维
2月4日,位于葡萄牙的先进垂直精整工厂ACATEL与FibreTrace®、Good Earth Cotton®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采用生物基精整工艺制成的可追溯碳积极(Carbon Active)针织面料。
ACATEL为全球时装业提供可持续、低影响的织物染整解决方案,应用于服装染色、印花和针织等织物的整理工序。作为供应链中气候积极变化的积极推动者,ACATEL通过将完全可追溯碳积极纤维与其可持续整理方法相结合,从而帮助客户提高产品附加值。
此次共推出了两种可生物降解的染整产品:
ECO-PRINT是首个具有铂金级可降解颜料的印刷系统,由水性印花浆和可降解染料制成。ACATEL将与ECOLIFE YARNS®(Belda Llorens)、IMPETUS®Group、Good Earth Cotton®和FibreTrace®合作,将ECO-PRINT添加到其E*Retrace系列中。
Good Earth Cotton®针织采用生物基整理工艺,由85%的植物成分制成,其中92%可生物降解,并具有全面的FibreTrace®可追溯性。 ACATEL首席执行官Susana Serrano表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促进人类、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需品。
通过利用FibreTrace®技术的力量,ACATEL可以分享其棉织品从种子到织物的所有碳积极故事,从而向终端消费者传播其独特的可生物降解特性。
(摘译自FibreTrace®/杜宇君)
凯尔海姆再获年度纤维素纤维创新奖
2月4日,德国特种粘胶纤维制造商凯尔海姆纤维公司再获年度纤维素纤维创新奖,这已是凯尔海姆连续两年荣获该奖项,其功能化特种纤维制成的可持续经期内衣概念获得了第三名。
Natalie Wunder在国际纤维素纤维会议上介绍了这一充满前景的概念,他表示:“作为卫生棉条行业历史悠久的供应商,我们提出了可重复使用的经期内衣的概念,为女性卫生领域提供进一步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作为创新先驱,我们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为每一位女性消费者提供有针对性的环保产品,同时这些产品也具备高价值与高性能。
下一步,凯尔海姆纤维公司将对经期内衣进行商业市场化,公司新业务发展总监Marina Crnoja-Cosic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引入联合专业技术,整合价值链的合作伙伴,从而加快从创意到最终市场成品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将不断沟通,确保从纤维到加工再到最终产品的无缝衔接。
(摘译自凯尔海姆纤维公司/杜宇君)
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1月28日,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推动计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明确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三是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学科和文化建设、协调联动、狠抓工作落实等五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其中,纺织行业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研究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重点开展高性能纤维材料等基础材料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性能评价;加强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等关键工艺过程计量控制,开展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围绕可穿戴设备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研制碳基先进材料等材料特性标准物质;在警用装备领域,重点研制警用标识、被装纺织品材料特性量值、复杂环境下警用装备功能材料等标准物质;面向可穿戴设备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中直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指出,促进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这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实施方案》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完善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重要支撑。要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社会共治、激励约束并举等工作原则。明确到2025年和2030年促进绿色消费的主要目标。
《实施方案》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促进绿色消费各方面和全过程,各地区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各有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要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先试、走在前列,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要强化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消费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加大绿色消费公益宣传;要注重经验推广,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促进绿色消费的好经验好做法,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组织举办以绿色消费为主题的论坛、展览等活动。
《实施方案》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要求,对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一是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二是强化绿色消费科技和服务支撑。三是建立健全绿色消费制度保障体系。四是完善绿色消费激励约束政策。
在具体实施细节中,《实施方案》鼓励推行绿色衣着消费:推广应用绿色纤维制备、高效节能印染、废旧纤维循环利用等装备和技术,提高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使用比例,提供更多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服装;推动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多采购具有绿色低碳相关认证标识的制服、校服;支持开展废旧纺织品服装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委发文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商务部等国家七个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于完善我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明确了三方面重点任务和2025年主要目标,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散乱污”状况明显改观,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是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交易规模明显提升。
《指导意见》还提出鼓励纺织等生产企业发展回收、加工、利用一体化模式。在丰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方面,《指导意见》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集中规范的车辆、家电、手机、家具、服装等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和交易专区。
对于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纺织品、废旧手机、废旧动力电池等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行业规范管理。
《指导意见》还就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政策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部署,并明确分工负责部门。
据了解,推进社会责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纺织“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明确推动再生循环发展。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纤维再利用企业集聚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开展废旧纺织品服装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突破再生涤纶、废旧纺织品服装再生利用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打通瓶片直纺再生涤纶长丝工艺路线,加强定向回收、梯级利用和规范化处理。加快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融合发展,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
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实施RCEP的指导意见》
近日,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地方和企业抓住RCEP发展机遇,实现更好发展提供指导。《指导意见》的目标是全面落实协定规定的市场开放承诺和规则,引导地方、产业和企业适应区域市场更加开放的环境、更加充分的竞争,更好把握RCEP带来的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旨在通过高质量实施RCEP,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深层次改革,将把握RCEP发展机遇与各地方发展战略紧密对接,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引导鼓励企业以RCEP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扩大国际合作,提升质量标准,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
《指导意见》涵盖利用好协定开放承诺和规则、促进制造业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标准合作与转化、完善金融支持和配套体系、地方因地制宜用好规则、持续做好配套服务等六个方面内容。
202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超3100亿美元
根据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数据,在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双节促销的拉动下,2021年12月纺织服装出口继续增长,实现圆满收官。2021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超31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1年在疫情反复加剧、供应约束、海运费大涨、人民币升值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出口由需求旺盛、价格上涨、订单回流推动,实现“超预期”增长,充分显示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和外贸出口企业的强大韧性和灵活性。
2021年1-12月,纺织服装累计出口3154.66亿美元,同比增长8.38%,比2019年增长16.17%,其中纺织品出口1452.03亿美元,同比下降5.6%,比2019年增长20.80%,服装出口1702.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0%,比2019年增长12.48%。
2021年12月,纺织服装出口302.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30%,环比增长5.42%,比2019年同期增长21.07%,其中纺织品出口142.84亿美元,同比增长16.21%,环比增长7.84%,比2019年同期增长29.78%,服装出口159.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50%,环比增长3.33%,比2019年同期增长14.19%。
“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情况汇报会在京召开
1月13日,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年度进展情况汇报会在京召开。中纺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马咏梅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明东、首席专家曹豫新、苏州世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长森,以及项目牵头参与单位相关领导、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采用现场 +视频形式召开,会议由中纺院创新中心主任徐纪刚主持。
“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技术应用”项目于2020年11月正式立项,经过1年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针对产业化应用对色浆长周期储存稳定的要求,项目组开发出了高储存稳定乙二醇基超细炭黑色浆及其原位聚合应用技术,建成了乙二醇基超细颜料色浆全自动连续化制备示范线。设计了高颜料浓度聚酯预聚体制备专用具有强化分散、低返混特点的分步精确控制反应釜,开发出了10万吨/年高品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法连续聚合生产线工艺包,启动了通用设备采购和专有设备的委托加工制造,为2022年10万吨/年产业化示范线的改造建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上,项目负责人邱志成从项目实施进展、任务目标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汇报。财务专家张然通报了2021年度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内容。项目各参与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所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执行情况,并针对项目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步实施建议。
马咏梅对项目推进的成效予以肯定,同时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中纺院要切实承担项目牵头单位责任,强化与参与单位的沟通协作,严格项目过程管理,压紧压实责任链条,细化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如期高质高效完成;二是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在短纤应用和无纺产品开发的技术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研制开发新产品,切实推动项目成果转化落地;三是要以更高起点谋划项目产品市场化推广,充分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和产品宣传工作,努力抢占市场新机遇,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年产5000吨级高强、高韧芳纶纤维及下游产品制备技术”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近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江苏省扬州市组织召开了由中化高性能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和东华大学共同承担的“年产5000吨级高强、高韧芳纶纤维及下游产品制备技术”项目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PPTA),俗称对位芳纶,是全球范围内产销量最大、用途最广的特种纤维,集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于一身,是最具性价比的高性能纤维材料。对位芳纶全球市场需求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然而国外企业施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品低端且稳定性差,难以实现高端化应用领域需求,整体竞争力不足,因此突破高强/高模PPTA纤维规模化稳定生产技术“瓶颈”迫在眉睫。
项目开发间歇式反应器温度-剪切力梯度调控策略,精准控制局部反应,稳定制备结构均一、较高分子量的PPTA聚合体。开发了高粘度PPTA高效溶解、快速脱泡以及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纺丝新工艺,高强产品断裂强度≥23cN/dtex,断裂伸长率≥3.6%,线密度偏差≤4.0%;高模产品断裂强度≥19cN/dtex,断裂伸长率≥1.5%,模量≥115Gpa。开发芳纶浆粕高效混合磨浆装置及技术,实现比表面积(9~13g/m2)及纤维长度(0.95~1.35mm)的可控调节;开发单向无纬布纤维排布、热压工艺,含胶量、面密度精准可控,V50≥640m/s,面密度≤5.7kg/m2。
目前,项目分别建成了5000吨/年高强/高模PPTA纤维、2500吨/年PPTA浆粕及短纤维和1000吨/年轻质单向无纬复合材料生产线,并进入产业化运营阶段。聚合、纺丝一键联动,计量误差控制在3%以内,达产达效,产品质量及稳定性稳步提升,合格率≥90%,优等品率≥80%,性能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目前已向市场供应多种规格高强、高模型纤维产品。
“极性/非极性二元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取得突破
1月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广东省佛山市组织召开了由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承担的“极性/非极性二元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技术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极性/非极性二元非水介质染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纺织品染色过程中水资源消耗和污水排放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以棉纺织品活性染料染色为例,染料都需要在水浴中完成对纤维的上染和固着,需要消耗大量的盐来促染,而且染料上染率/固着率不高,染色后需要大量水洗去浮色,因此污水处理难度较大。
目前非水介质染色研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主要用于分散染料染化纤,对于活性染料染纯棉等纤维素类纤维,还没有成熟的非水介质染色方案。
项目采用极性-非极性组合溶剂替代水作为染色介质,构建了极性/非极性二元介质染色体系;探究了该体系中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和染色机制;筛选了非水介质中专用活性染料和助剂,开发了染色工艺;研制了染色设备和溶剂回收成套设备;利用二元溶剂的特性解决了活性染料水解、无盐促染和匀染等问题,染料固色率可达到97%以上,溶剂回收率达到99%以上。
项目建立了年产3000吨棉纱极性/非极性二元非水介质染色生产示范线1条。经第三方机构检测,与水介质染色相比,极性/非极性二元非水介质染中深色可节约盐100%、水95.8%和降低能耗39.3%,染色产品各项色牢度和安全性符合GB/T 18885-2020《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项目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建立企业标准3项。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英威达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1月18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英威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在上海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协同发展新机遇。
签约仪式现场,英威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英威达中间体亚太区副总裁李凯、英威达中间体亚洲区总监窦芳芳、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经理杜波、副总经理王良等共同出席。英威达尼龙业务总裁Bill Greenfield等业务部门领导以线上形式参与此次活动。双方对此次合作表达了热切的期望。
据了解,此次合作协议涉及尼龙66原材料供应与技术工艺引进等,包括:为期5年的己二腈和己二酸的购销;英威达纺织品(英国)有限责任公司将授权平煤神马两条全新生产线的尼龙66聚合技术;英威达还将授权己二酸生产中一氧化二氮(N2O)的消除技术,共同推动尼龙66价值链向高端、环保方面升级。
据英威达尼龙业务总裁Bill Greenfield介绍,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己二腈生产基地即将于今年年中竣工,英威达即将迎来全新的里程碑时刻。英威达公司通过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的战略合作,推动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支持中国尼龙66产业的快速发展。
华歌尔捐赠20余万元御寒衣物
近日,“纺织之光·爱益行”温暖河南、山西系列行动在持续进行中。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的号召下,华歌尔(中国)时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歌尔”)向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家居服、保暖内衣、保暖裤725件,这批御寒衣物已发往山西省大同市、吕梁市石楼县地区。
此次携手“纺织之光·爱益行”温暖行动捐赠御寒衣物是华歌尔又一次对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拓展。这批衣物已发往山西省大同市、吕梁市石楼县地区并陆续开始发放,华歌尔表示,希望这次参与“纺织之光·爱益行”温暖河南、山西系列行动,能够帮助到更多受疫情和灾情影响地区的人们,为这场战“疫”输出自己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