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熟大豆新品种佳豆44的选育
2022-03-17赵星棋王志新李灿东赵海红徐杰飞郭美玲
赵星棋 郭 泰 王志新 郑 伟 李灿东 赵海红 徐杰飞 郭美玲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佳木斯 154007;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86)
黑龙江省年均大豆产量能够占到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 成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产区。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有明显的北移趋势,虽然扩增了省内大豆种植面积,提升了产量水平,但单产水平提升较为缓慢[1]。黑龙江省北部区横跨四、五、六积温带,且具有耕地集中连片、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区位优势[2],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积温低、无霜期短,导致地区作物存在产量和品质性状不突出的不利局面。鉴于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形势以及当前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政策背景,亟需培育单产水平更高的北部区大豆品种[3],同时也要兼顾营养成分、抗病、抗逆性的提升[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增产、抗病、优质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了适于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种植的超早熟大豆新品种佳豆44。
1 亲本来源及品种选育
1.1 母本合丰37 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于1987年由美国直接引入材料,1988-1990年间采用集团选择法培育至稳定状态,1996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cm 左右,秆强,有分枝,叶椭圆形,紫花,棕色茸毛,荚弯镰形,荚熟褐色,籽粒扁圆形,种皮暗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g 左右。蛋白质含量40.89%,脂肪含量21.08%,生育日数91d 左右,中抗灰斑病[5]。
1.2 父本垦丰16 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选育而成,2006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分枝少,尖叶,白花,灰色茸毛,荚弯镰形,荚熟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8g 左右。蛋白质含量39.57%,脂肪含量20.50%。生育日数120d左右,抗灰斑病[6]。
1.3 品种选育佳豆44 是采用杂交育种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2009年以合丰37 为母本、垦丰16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编号2 009219;2010年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种植F1;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种植F2,同年冬季在海南育种基地加代种植F3;2012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种植F4;2013年在广民种业基地种植F5,并于F5决选品系,编号为合交N13-333,品种试验代号为佳豆44。2014-2017年在广民种业基地进行品种鉴定试验,2018-2019年参加北方春大豆超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北方春大豆超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并完成全部试验程序。202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豆20210033,定名佳豆44。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4cm 左右,无分枝;白花,圆叶,棕色茸毛;单株结荚密,三粒荚多,顶荚丰富,荚成熟时弯镰形,呈黄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百粒重18~20g;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95d 左右,需≥10℃活动积温1800℃左右,在北方春大豆产区属超早熟品种。
2.2 品质分析2018-2020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3年品质分析,平均蛋白质含量41.23%,脂肪含量21.03%,蛋脂总和62.26%。
2.3 抗病接种鉴定2018-202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委员会指定灰斑病鉴定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进行3年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抗灰斑病。
3 产量表现
3.1 品种鉴定试验2014-2017年在广民种业育种基地进行品种鉴定试验,每hm2平均产量2137.6kg,较对照品种黑河49 增产12.7%。
3.2 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北方春大豆超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黑龙江省内6 点次汇总,每hm2平均产量1710.7kg,较对照黑河49 增产9.3%;2019年续试,平均产量1930.9kg,较对照黑河49 增产9.2%(表1);2年平均产量1820.8kg,较对照黑河49 增产9.2%。
3.3 生产试验2020年参加北方春大豆超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黑龙江省内6 点次汇总,每hm2平均产量1958.0kg,较对照黑河49 增产10.8%(表1)。
表1 佳豆44 参加北方春大豆超早熟组品种区域与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4 栽培技术
4.1 适区种植佳豆44 适宜种植区域为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下限≥10℃活动积温1850℃的地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在95d 左右。
4.2 轮作与耕整地合理轮作,避免重茬种植,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7],前茬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非豆科作物为佳,构建合理的轮作体系。一般秋季收获后进行深翻和深松起垄,耕翻深度在18~22cm 之间,深松应在25cm 以上。
4.3 合理施用化肥一般栽培条件下,每hm2施磷酸二铵150kg、尿素50kg、钾肥50kg。施肥量要根据实际地力情况而定,若地块肥水充足应减少化肥施用量,反之地块贫瘠应增量施肥。
4.4 栽培模式与密度采用“垄三”栽培模式[8],常规垄作下垄宽保持在65~70cm 之间,垄高18cm 左右。大垄栽培条件下,垄宽110cm 左右,垄高18cm左右,保苗35 万~40 万株/hm2,水分充足和肥力高的地块宜稀,旱地和肥力低的地块宜密。
4.5 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需经过机械粒选,剔除不完整、有虫害等影响发芽的种子,种子净度应≥98%、发芽率应≥85%、含水量应≤13.5%。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以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害虫及根部病害。
4.6 播种与收获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下限地区在5 月中旬播种,采用垄上机械精密播种,标准垄垄上播种双行,行间距 10~12cm。大垄垄上播种 3 行,行间距 20~22cm。待植株叶片、叶柄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采用机械联合收割。机械收获时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收获后秸秆进行粉碎还田处理。
4.7 化学药剂除草播种后在出苗前3~5d 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每hm2施用20%氯嘧磺隆 60~75g或96%异丙甲草胺 1500~1900mL,加75%噻吩磺隆30~50g,兑水250~300kg 采用机械喷雾方式喷施。在大豆生长至1.5~2.0 片复叶、杂草 2~4 片叶时,每hm2施用12.5%烯禾啶 1250~1500mL 或12%烯草酮450~600mL 或5%精喹禾灵 750~900mL,加48%灭草松1500mL,兑水300~350kg 喷雾除草。
4.8 田间管理生育期进行2~3 次机械中耕,分别于大豆苗拱土初期、分枝期之前和封垄前进行。此外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根据土壤墒情和大豆生长实际情况适时补充水分,适宜大豆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指标为土壤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5%~75%,当低于 65%时,田间大豆植株叶片萎蔫,下部叶片发黄,此时应及时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