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电影的破圈密码
——影片《爱情神话》专家研讨会综述

2022-03-17孙陈诚王天翼

电影新作 2022年1期
关键词:海派神话爱情

孙陈诚 王天翼

2022年1月7日,影片《爱情神话》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影集团、麦特影业、北京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捕影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上影厂创作中心、《电影新作》编辑部承办,上影互娱、上影盈展协办。上影集团、麦特影业、北京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捕影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爱情神话》,由邵艺辉编剧、导演,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周野芒等领衔主演,已于2021年12月24日在中国上映。

图1.电影《爱情神话》专家研讨会现场照

《爱情神话》专家研讨会由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主持。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麦特文化娱乐传媒公司总裁岳洋,北京真乐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刘瑞芳作为出品方代表出席会议。与会的专家包括复旦大学副教授、社会文化人类学专家沈奕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主持人秦畅,作家张明扬,作家马尚龙,原东方卫视总策划郑健,作家蔡骏,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导演吴天戈,心理学医师吴迪,编剧、词作家甘世佳等。同时,电影《爱情神话》监制、主演徐峥,编剧、导演邵艺辉,主演马伊琍、周野芒、张芝华,制片人叶婷,摄影指导谢征宇,执行制片人吴婷婷等作为主创代表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以“新时代电影的破圈密码”为主题,就电影《爱情神话》的创作与文化表达等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海派文化的挖掘、上海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2.电影《爱情神话》专家研讨会现场照

一、海派“小精品”:新时代电影的书写方式

沪语爱情喜剧《爱情神话》成功演绎了一出“魔都”市井群像,并掀起有关海派文化的热潮,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高口碑海派精品之作,也为新时代电影与文化创作的结合给予一定启示。

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王健儿董事长以会议召开地永福路52号为例,表示上海电影文化氛围的恢复离不开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地标,而对文化地标的探讨要以物理层面为基础深入到精神层面。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离不开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时代价值的赋予,人文建设、城市精神品格塑造离不开能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大众化作品,而《爱情神话》通过大众化传播,对厚植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格大有裨益。电影在凸显海派文化市井表达的同时也彰显了文化格调,传递了海派文化中个性、独立、多元、包容等精神品格。

岳洋总裁作为出品人之一也表示,保持初心、让中国电影回到出发地是麦特影业的夙愿,也是《爱情神话》坚持用沪语完成的原因之一。他强调麦特影业将持续关注并支持城市文化相关的电影,助力中国电影的发展。

监制、主演徐峥首先从项目完成上对《爱情神话》表示了肯定。谈及影片的文化表达,徐峥提出了两点:第一,海派文化具有包容性,不同生活区域的划分对应了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个性化由此产生。源于对生活个性化表达的宽容与尊重是上海城市精神与海派文化的特点之一;第二,电影创作需要以生活为基础,尊重生活是电影具有本土化灵性与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其文化方向正确、发展空间有潜力的必要条件,是电影为大众接受并喜闻乐道的重要因素。

编剧、导演邵艺辉从创作者的角度补充了《爱情神话》的文化表达,她表示自己的创作初衷是纯粹的,即通过所认同的人物与事件完成价值观的传达。影片中人物的不完满性是其具有真实感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与海派文化的包容性相对应,从而完成了上海精神与海派文化的传达。对小人物的关怀是影片的一大特点,据导演邵艺辉所言,在上海的生活与感悟提供了她创作的冲动,这是双向接纳与文化影响的产物。最后她再次对出品方以及研讨会的主办方表示感谢。

同样作为创作者,吴天戈导演谈及了《爱情神话》中的艺术本质。他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其动机与情绪表达的纯粹性,即当生活积累达到一定量级,艺术创作者往往会在无特殊或明确目的的情况下进行表达与创作,找到本初艺术所给予的触动。《爱情神话》的文化意义在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代表的不仅是海派文化,更是中国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选择是导演立足于时代的表达方式,具有触动艺术本质的能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刘海波教授指出,上海城市的多元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爱情神话》得到大众喜爱是因为其中具有两点美:一,人物在视觉与叙事上具有美感。作为生活流电影《爱情神话》不依赖强情节,角色塑造依靠台词与故事完成,同时摄影、剪辑与音乐的加持完善了这一艺术的表达。二,电影传达的文化具有美感。上海文化精髓用沪语表达为“拎得清”,即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在影片中的表现直观为尊重女性的男人老白与独立的女性。

落到社会层面,《爱情神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沈奕斐副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电影表示肯定,认为影片成功切中了某种社会情绪。关于海派文化,他还提出:不做评判。这有利于展现生活的真实性,也与导演“呈现故事”的目的相呼应,因为人维度的多重性决定其无法用单一判断来做评价。沈奕斐副教授通过幸福社会学指出,《爱情神话》呈现的生活状态满足当下社会情绪幸福的想象,其上海特质亦以人民对幸福生活之想象为变量。最后他强调,《爱情神话》具有极强的个性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上海文化的独特性如何呈现,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成为上海电影肩负的使命。

作家马尚龙认为《爱情神话》是一部精致的现象级电影。影片通过较小的立足点与具有延展性的台词,表现某种社会现象,同样能够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原东方卫视总策划郑健从《爱情神话》中读出了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影片以沪语为载体,所表现的不同都市人的悲喜广泛而能为大多数观众共情。影片创作团队对生活的把握值得肯定。

作家、媒体人张明扬提到影片极具尊重感:一,男性对女性尊重,这同样可以给男性带来幸福感。二,上海文化中的尊重性,这亦是影片为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上海文化的宽容度使影片成功跨越地缘间的差异性,尊重上海文化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即代表融入上海文化,外来者介入上海的重要方式在于尊重个人与上海整体的距离感、边界感。

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以将沪语作为工作语言的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对《爱情神话》给予了肯定。在细节上,他以影片中对小皮匠的称呼为例,肯定了电影在人物设置上的细腻与真实。接着,他表示影片生活气息的表现,平视视角的使用,台词设计的精巧,爱情框架的淡而美合乎上海地域生活习惯,较好表达与体现了契约精神、自我承担等上海精神。

心理学医师吴迪将“徐峥之于上海”类比于“伍迪艾伦之于纽约”,认为其代表具有自嘲能力、善良又喜于思考人生而无果的小市民男人。

二、共鸣与破圈:新时代电影的发展契机

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爱情神话》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并延长上映,其中来自上海的票房占到大成,沪语与经典台词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破圈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关注度,在观众群体特别是上海观众中引发共鸣,这对振兴上海电影,传播上海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演员是活动影像在视觉化呈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演马伊琍从表演者的角度谈到《爱情神话》的吸引力。首先,影片聚焦群体为中年人,该年龄段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具有创新的切入点,任何人都有表达欲望与感受的权利。其次,《爱情神话》作为一部弱情节电影,角色表演的生活味、自然感尤为重要。作为演员,马伊琍表示演绎的轻松化、舒适感是成功塑造角色的重要因素。对作品而言,演员类似螺丝钉,只有演员成为电影的一部分而非追求作为演员的成就感,作品最终才有打动观众的可能性。谈及海派文化,马伊琍从表演的角度表示,做好分内之事、体面适中、有张有弛是她在上海文化塑造下形成的性格特点与处事方式,同时也成就了《爱情神话》中“李小姐”的人物塑造,不为刻意表现海派文化的表达才能传达真正意义上的海派文化。主演张芝华通过老白母亲这一角色的表演过程谈到分寸感的把握是电影具有吸引力与修养感的原因之一。

主演周野芒认为《爱情神话》是一部现象级作品。他从电影表演与舞台表演差异性的角度认为,《爱情神话》剧本创作的自由度要求演员通过松弛的表演来接近生活状态。影片剧本是散文诗化的,导演通过电影还原生活感受并展现上海,通过画面组接形成流畅的诗达到抽象意境并为观众体会,电影的高级感由此产生。

对于上海电影特色与影响力的重塑,王健儿董事长表示发扬光大海派文化、重塑上海电影首先离不开青年电影人,人才是保持品牌活跃的必要因素。上影厂推出“新人新作计划”,其目的在于挖掘与培养青年电影人才。其次,中国电影中坚力量的支持同样也具有吸纳人才的作用,通过“导师带徒”的方式帮助青年电影人成长、成熟,《爱情神话》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最后,他表示,传承上海文化,创新上海电影特色,让上海电影在中国电影强国道路上独树一帜是沪上电影人的共同心愿,也是上影厂的使命与担当。

刘海波教授肯定了邵艺辉导演平视视角的使用,这是导演作为新上海人的独有视角。刘海波教授还指出,海派文化作为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影片文化传达的重要因子,海派文化通过《爱情神话》赋能并破圈。关于海派电影的传承,他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王健儿董事长的“新人新作计划”,并期待更多电影新人的创作成果,具体做法具有讨论空间。

《爱情神话》也给上海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毛尖教授认为这是一部大电影,就“上海可以拍什么电影”该问题她提出了喜剧这一形式。以《爱情神话》为例,影片中徐峥赋予上海的肉身感,中年的有效性与散文语法的加持,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上海喜剧的魅力。生活流、散文化等方式同样是《爱情神话》给予上海电影文化层面的突破口。

此外,《爱情神话》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编剧、词作家甘世佳表示电影的细节与站在女性角度的台词令人感动,散文化、诗化的表达是影片具有高级感并能够表达上海的原因之一。同时,她也表示创作者对电影的热爱、对城市的表达,出品方的勇气与胆魄,电影中坚力量的宽容与帮助具有可复制性,而影片本身难以复制,对上海的表达方式还有更多角度可以挖掘。

作家蔡骏肯定了《爱情神话》是一部肉身丰满、灵魂美丽的好电影。影片的小切口固然只能代表上海的侧面之一,但它恰好也对应了大众对上海某些印象总和的理解,类比文学作品中的米格尔大街,其具有成为经典的潜力。同时,他提出《爱情神话》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力,其对象是全国、全世界,而片名的世界性又使其具备代表上海进入全球化的可能性。蔡骏也从作家的角度提到了艺术作品的翻译问题,《爱情神话》的散文化特征使其翻译具有一定难度,从剧本到镜头语言的翻译,以及沪语的不翻译,最终影片该方面的总体成效值得肯定。

结语

本次研讨会从电影创作、地方性文化价值等方面对《爱情神话》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并为上海电影的发展、上海文化品牌的树立提供有益参考,是一场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并存的研讨会。

王健儿董事长听完专家发言后表示,本次研讨会很有意义,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在艺术价值与观众接受度上达到平衡并传递某种思想观念,在传播中完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化人作用。坚守电影价值,生产更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观影需求的优秀电影作品对上影厂以及更多出品方而言尤为重要。

副总裁徐春萍在最后总结,不仅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又认为本次研讨会依靠主创与嘉宾对上海电影与上海文化的支持与期待展开,对上海电影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作为电影行业从业者更要负重前行,通过好作品回报与传达这份期待与热爱。

猜你喜欢

海派神话爱情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爱情神话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神话”再现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