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风明月

2022-03-17路军

火花 2022年2期
关键词:惠州苏轼

路军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走入仕途的苏轼,有时不免清高自傲,性气如石。

不过,无论在哪儿,他这块石头都与时代碰撞出了为国分忧、心系黎民的璀璨火花。

因对免役法、差役法存有意见,苏轼与司马光在政事上针尖对麦芒,唇枪舌剑,一时间,火花四溅,气得司马光愤怒不已,两眼直瞪他。可是,苏轼巧妙以昔日司马光做谏官与韩琦据理力争的情景说事,司马光一听乐了,过后找机会照样举荐苏轼升为翰林学士。苏轼与王安石在朝堂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论辩政事,谁也不服输,当乌台诗案有人欲置苏轼于死地时,王安石气得立即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人格的力量可以超越人间喧嚣纷争。

1084年7月,两块坚硬的石头在江宁府碰面了,这一次电光闪耀的结果是两个人摒弃前嫌,一笑泯隔阂,惺惺相惜,继而诗文唱和,念念不舍。苏轼写有《次荆公韵四绝》四首。其一云: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苏轼羡慕王安石闲适舒畅的田园生活。

金陵之水融化了硬石的隔阂,两人分别后,苏轼写了篇《上荆公书》,书中直白,我苏轼想在金陵买田筑屋,做王安石的邻居,老死在钟山了。王安石见了,感激涕零,写《回苏子瞻简》回信,开头便说,知你还逗留、徘徊在江北,几个月时光匆匆而过,怎么能承受感慨与惆怅啊!关切、依依难舍之情可见一斑。对于苏轼推荐的秦观等人的诗文佳作,王安石是手不能舍,他深切叮嘱苏轼:“不能相见,路途艰苦,你自己一定爱惜自己。”

不久,异乡途中的苏轼见到王安石的旧诗文,不禁想起了往昔,写诗思念王安石:“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此刻,哪怕远隔千里,以为知音。

即使苏轼的对手章惇,因为两个人政见不同而不断上书贬谪苏轼,但以文人的暖意情怀,写信慰问,送来药石……后章惇贬谪南方,如石的苏轼并不反戈一击,落井下石。他评价章惇道:“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苏轼说过:死生不移,更誓坚于晚节。他不仅仅说,还脚踏实地去做。这块石头坚硬而不失灵活,温润而包容。

1089年,苏轼得知杭州正赶上饥馑、瘟疫相继爆发,他顾不得多想,立即上书请求免除百姓贡米三分之一,还从寺庙易米来周济那些流离失所的饥民;他还多次去庙祠等地祈雨。这毫不奇怪,早在十六年前任杭州通判时,苏轼曾多次去龙祠、吴山、诸庙等地,向社神、后土、稷神、后稷祈雨,时至今日,当我们读到这些传世的作品时,依然感受到他流溢着心忧苍生、心系蚕桑的款款深情。

或许上苍都被这块痴心不改的石头感动了,这一次好雨飘落田野,他的心里格外清爽。

多年来,面对西湖蔓草丛生、溃烂成泥、湖水萎缩、荒芜苍凉、久无人管、百姓们即使到了丰年还困难的现状,苏轼带领民众疏浚茅山河、盐桥河用来解决漕运;再造堰闸,让湖水不受钱塘江潮威胁百姓;疏浚六井,用疏浚西湖的蔓草烂泥筑成横贯西湖的长堤。为官者一门心思将百姓利益放在心中,有德于民,百姓自然铭记于怀,“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苏轼是百姓心中的英雄与偶像。

1088年12月,知礼部贡举苏轼得知中书舍人曾肇过些日子将离开京城北上考察黄河的消息后,决定在冬至晚上去好友曾肇家拜访、送别。

曾肇,字子开,是曾巩的弟弟,二十岁中进士,他为人耿直刚毅,为官惜民善政,为文温润有法。

苏轼还是很喜欢冬至的,这一天几乎比除夕夜还隆重热闹,百姓们着新衣,一早即置办饮食,包好馄饨祭祖,妇女将自己亲手缝制的鞋袜献给公婆,行人见了面互致问候,可谓是全民狂欢节!

苏轼来好友曾肇家,是一次别有情趣的冬日雅集。

美食家苏轼喜欢东坡羹、碧筒酒、山药等食。东坡羹是用萝卜等物熬制。此时,天寒地冻,荷叶已干枯衰败,曾肇家没有碧筒酒,苏轼并不在意,自贬谪黄州后,苏轼的饮酒观已经颠覆了,即使冬至这样普天同庆的日子他也不挑拣,他告诉曾肇,哪管酸酒甜酒,只要有京城一带产的米酒、红葡萄酒上来就好。举杯同饮时,苏轼深有感触:“我如果挑三拣四的,还能像今天这样随意自然吗?”平日饮食简单了,思想的精灵没有负荷,无拘无束,自由翔舞。

席间,苏轼饮酒数盏,与曾肇追古抚今、谈诗论艺,人生多少繁复心绪在推杯换盏中如清风一一化解。

曾肇是苏轼书法的一名忠实粉丝,雅集日,来一番笔墨风岂不乐哉?曾肇向苏轼请求:写几幅字以祝雅兴如何?

苏轼一向喜欢在诗文唱和中挥毫泼墨。举几例为证:行楷《前赤壁赋》写于1082年7月16日,是苏轼与友人傅尧俞等人游览赤鼻矶而作。“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句子凌空出世,展现苏轼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苏轼的《李太白仙诗卷》写于1093年7月10日,有风骨道人来访,其人谈吐非凡,与苏轼言谈间,提及了李白诗作,苏轼甚为欢喜,遂提笔一蹴而就。赤鼻矶也好,李白诗歌也罢,一张宣纸几行文墨,流淌着一颗悼古伤今、超脱达观的赤诚心灵。

苏轼欣然应允,曾肇取来坚洁似玉的宣纸,端砚内墨汁闪着幽深的光。此刻,沉浸在节日气氛里的苏轼眼前浮现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在兰亭的那次群贤毕至、饮酒赋诗的画面了。王羲之笔墨行云流水、无所拘束,思想在天地间游走乘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他留下了一篇后世顶礼膜拜的书法奇作《兰亭集序》。

苏轼飞动如龙蛇,势如江潮奔涌,《梅花诗帖》重新跃然纸上:“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冬至来了,春天不会远了,苏轼,性情如梅花顽强,人生冰雪再厚再猛,亦摧折不了生命的从容绽放。

此前,苏轼与曾肇多有诗词唱和,过往亲密无间。1087年,苏轼写过《次韵曾子开从驾二首》,其中有“流落生还真一芥,周章危立近三槐”之句。五十三岁的诗人此时尚在京城,忆起人生,自比草芥,漂泊异乡,但是,无论在哪儿,苏轼都有办法活得有滋有味。

1088年冬至这一天,苏轼一连写了数张纸而不肯停笔,那一个个恣肆奇崛、痛快淋漓的墨字草书不过是苏轼的另一个化身。曾肇如清风沐浴,他奉为圭臬,勤勉力学。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曾肇书法手迹《行复岁暮帖》,可见苏体的影响。

夜色已深,苏轼告辞,他知道好友曾肇北行肩负重任,不久前,朝内有大臣提出了沿黄河修筑六七百里堤岸,让黄河决口重新回到故道的建议,此意一出争议不断。曾肇早在朝堂之上直言相谏,反对财政捉襟见肘而耗费日久影响春耕的修黄河、改旧道之举。他直言不讳:“休养民力,爱惜财用,才是今天的要务。”于是,权衡利弊之后,朝廷派出曾肇北上考察黄河以向朝廷提出意见。苏轼极为赞赏曾肇之举,也相信好友为国分忧,不虚此行。

从好友家告别,苏轼动情地说:“你此行河北来回得需几个月,待来年春天返回时,你曾肇继续做东道主,我再去你那里雅集。”他还嘱咐曾肇:“一定别忘了给我置办米酒、螃蟹、山药、桃子与家杏,到了那个时候,一定与你同饮迎春。”曾肇自然盼望那一天到来。

苏轼与曾肇的再次雅集,在《苏轼文集》中未见只言片语记载,曾肇的众多文集历经后世纷乱,大多散逸毁掉,只能任后人猜测一二了。

1089年的7月,苏轼去杭州做太守,这时,中原的桃杏已经成熟。而曾肇从河北回来没过多久,去了颍州任职,开启了历任地方十四州府的特殊职场经历。1089年后,苏轼的雅集之清风在南方依然劲吹,更接草根更接地气更接民生了。

1094年4月,苏轼的逆境劈头袭来。初贬定州(今河北定州市)还没喘几口气,就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今广西容县),还不让你走马上任,来一个英州安置。千里之遥,瘴疠之乡,五十九岁的苏轼何以自处?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苏轼在《赴英州乞舟行状》道出了自己忧悸成疾、两眼昏花、走路都看不清的糟糕身体状况,远途茫茫,自己还囊中羞涩,好像半途水中失去了舟船,手里只抱着一根浮木游荡,没准哪一天在途中就得病死了。即使到了那个地方,也是没有活路了。

这并非抱屈,换另外一个人,还真不一定比苏轼能扛得住。苏轼很聪明,他向皇帝说了一大堆难处,并非真指望能得到几丝怜悯。既然还让说话,为何憋屈在肚子里?苏轼一肚子苦水倒出后,压在身上的重负也卸掉了不少。人生轨迹既然无法修改,衰朽残年的苏轼干脆既来之则安之。他要给自己一缕清风,一轮明月,“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六月苏轼贬去惠州途中,留有“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之诗句,苏轼自我反思,寻找过失,以此剔除盘踞内心深处的尘垢,以清风明月一样的心境淡然面对这一次的坎坷荆棘。

1096年,好友昙秀从扬州启程千里迢迢来看望苏轼。四年前苏轼为扬州太守,一天,昙秀曾与他同舟而行。那时,昙秀能诗善文,难得一次雅集。昙秀作诗《山光寺》: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空灵雅致、祥和愉悦。已醉卧舟中的苏轼一听诗意萌发,遂和诗一首:闹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天藏即天藏菩萨,他虔诚仁慈,庄严神圣,有求必应,心灵向禅,这是苏轼心中的清风明月。禅思给予了苏轼心灵慰藉,他给定慧长老的和诗中写道:“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早在1082年3月7日,苏轼写过《定风波》,其中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句,人世间的风雨磨难都不是事儿,无所畏惧,笑对苍穹,吟咏自若,不忘初心,我依然走我的路。

山水风物,也是另外一种清风明月。去惠州途中,苏轼是走一路,游一路,问禅汝州龙兴寺、金陵蒋山、清凉寺……修竹茂林,袅袅钟声,经文僧语,觅得禅境与心意的契合;游慈湖,过庐山,惶恐滩……身影飘忽而过,留下了多少文化的印记与种子。直至今天,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妙天下的书法、奇异的传说故事等等依然如清风明月,泽被天下。

听旁人介绍即将到达的惠州风物人情,苏轼竟浮想联翩:“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在苏轼的天马行空中,天涯再远,亦有桂花诗雨、黄柑朱橘,亦有樵夫渔人相伴。满眼万户春色,一副世外桃源。

栖息惠州,他将自己置身于自然草木中:观白水山佛迹岩,游香积寺……苏轼知道人生所剩时光不多,面对细雨梅花、幽光夜色、雪肤满地等等风景,似布席闲燕,意钓忘鱼。苏轼在惠州西泥淖遍布之地也开挖了一个西湖,烟雨泛舟,寄放漂泊异地的灵魂。虽然惠州之地没有万盏灯光、璧月珠星、喧嚣热闹、满目繁华,可是苏轼策杖在桄榔林散步,林疏月朗,山石花木参差散乱,箫鼓声震,清风悠悠,诗人出门揽月高歌,融入草根深处。他真的把惠州当成了自己精神的栖息地了。

1097年,苏轼在白鹤峰上,买下数亩地。那里曾有白鹤观的残基。他雇了一帮人,斫木陶瓦,到了冬天,三十多间房屋建造好了。他在屋旁种山丹、秋菊、柏树、竹子、石榴……凿井引泉,与儿子苏迈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无论在哪儿,苏轼都没有忘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本分。那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清风明月。

这一年他上书请免去端明殿学士,只一心一意做地方官,为此袒露心曲:“若欲保境安民,宣布威信,使吏士用命,无所失亡,则承乏之际,犹可备数。”在惠州,他推行农耕之法,惠及百姓;他带头捐资,西湖上筑桥,解行人之忧。时任太守詹范并没有与苏轼“划清界限”保持距离,两人常常诗文唱和、心灵相交,这是远比那些人世间的喧嚣纷争更为真实长久的精神之暖。詹范拜访苏轼,不仅仅从物质上资助穷困窘迫的苏轼,还有为官者具备的宽厚情怀。而苏轼不忘谏言“门户各努力,先期毕租税”。去博罗香积寺途中,苏轼见到溪水欢畅,道路两边小麦吐芒,便向陪同他的官员建议,筑水塘,立水闸,以流水推动石磨舂米。之后得到落实,一片丹心惠泽民众。

面对罗浮山中的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等等草木,苏轼移栽一些到自己家前的苗圃中,希望以草木制药,给农人服用,不久以后,瘴疬也吓得逃之夭夭了。他还给百姓树立了一个“移种”的典范,让百姓知道这些草药都是自然精华,可以广泛种植,让民得利。

作为文坛领袖,苏轼在惠州的四年里,唱和往来,诗文不断;揽山川形胜,留诗文辞赋。他是天空明亮的文曲星,令天下士子仰慕膜拜。粒粒文化的种子洒在广袤的中华厚土中,延续至今,已成参天大树。

“鹅城清风,鹤岭明月”,他的清风明月与众不同。

只是,这样的幸福时光倏忽而去。1097年4月,苏轼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孤岛天涯在等待他。不过,那里照样有属于苏轼的清风明月。

陆游评价苏轼曰:“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说点后话,当苏轼1100年6月自海南返归,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因为他的心中住着清风明月。

猜你喜欢

惠州苏轼
奔跑惠州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惠州潼湖镇举行红色观影活动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惠州多姿多彩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2009年“惠州华轩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