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野下高校陶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2-03-17徐玉玲程红璞
徐玉玲 程红璞
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指出广义的美育不仅仅指艺术教育,它是和智育、德育在同一层次上的三种并列的教育形态,是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范畴和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于1793年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提出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崛起,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和利益,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忧患和危机,浮华的社会与人性的扭曲冲击着整个社会,在此背景下席勒试图通过美育使人的感情和精神力量达到和谐一致。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首先要使他成为审美的人”。现代美育理论于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以来,美育逐渐与美学学科一起在我国得到了融合式发展。然而大众对美育的认知尚存在局限性,美育并不是单纯指一些音乐、美术的课程,而是指美的理念、情操、品格与素养。高校教育应把美育课程扩展到所有学科,而不是只作为艺术设计学院的专业课程。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缺失,会给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弊端。
中国美育发展历程
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这深刻且完整地论述了美育的内在含义,并终身践行将美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艺术教育、美感教育和素质教育三个层面进行教育改革。在诸多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99年6月,美育被正式写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2015年9月,第一个美育指导性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这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美育明确了发展的方向;2019年教育部再次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循、有规可依,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美育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一度成为全民关注的对象。
高校美育的现状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一书中就曾说道:“心灵的构造和实现都是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育的过程是视觉欣赏美的过程,更是建构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的过程。高校将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先行者,并将美育发展成学科教育,专注于培养美育职业人才。但是目前高校在美育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高校美育课程设置单一
当前,高校对美育課程重视程度不够,片面地认为将传统的艺术具体学科开足、开全即是美育,将美育简单地理解为音体美学科的综合体。一些学者认为,每年高校举办艺术节、艺术展览和展演就是美育的呈现,甚至可以认为是美育教学的繁荣。这些狭隘的认识,直接导致美育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局限于艺术理论的学习,而另一部分高校则着重技能的培养,看似教会了学生一技之长,但是美育课程的作用远不止如此。艺术课程虽然是开展美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但是要充分论证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需要强调美育所特有的审美世界观培养作用、文化养成作用与综合中介作用,说明美育的特有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都不可代替的。高等教育需要深化美育课程改革,将美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美育的高等教育终究是不完整的教育。
美育尚未被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对美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认为美育课程是为专业院校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阶段,与艺术不相关的学科并没有学习的必要。美育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综合大学里,美育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育。在实用主义的教育时代,任何与科技相关的专业技术都会被人们所推崇,但是高校未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美育之间的关系。美育的发展并不像科学技术可以一味追求创新,美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追根溯源,躬身自省。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就曾明确提出:“只有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才能培养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只有将美育纳入高校通识学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对创造力的培养,使美育在物质改造和文化改造中转化为生产力。正如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
发展以高校陶艺教育为依托的美育
朱光潜曾说:“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发展,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从这一角度来看美育,就需要从现有的艺术学科中寻找与美育的契合点来进行有效的探索,大胆地将处于边缘化的高校陶艺作为美育改革的试验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高校陶艺教学与美育的内在关联性
陶艺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与绘画、书法、雕塑以及其他工艺美术有紧密的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高校陶艺教学与美育进行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美育是综合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某种艺术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态度。陶艺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艺术产生的源头尝试思考“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一次次与泥土的碰撞中,体会泥土这种材料在手中不断地变换形状,从而思考如何改变生活。第二,美育与高校陶艺在“知、能、识”三层面相得益彰,高校陶艺教学恰好从技术与艺术两方面入手,不仅教会学生制作日用陶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且将传统制瓷技艺与现代人文思想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创作出表现当代人理想、个性、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高校陶艺教学与美育目的的同一性
高校陶艺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实现艺术教育的过程,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生产了艺术作品,反过来艺术作品又进一步培养、发展了人类的审美能力。一方面,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即人类生产了艺术,艺术又生产了审美来影响更多的人类,这便是人与艺术之间互相创造的辩证统一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尤其是对高级审美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当代社会愈发重视美育的教育功能,并着重从国家层面培养专门人才,以提高国民审美,培养生活的艺术家。高校陶艺教学具有形象与情感相统一的特点,人们常说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给人以启发教育,高校陶艺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领略优秀作品的同时,以最直观、最丰富的形式接受审美教育。另一方面,从高校陶艺教学寓教于乐的角度来看,即艺术不同于一般科学知识,而是在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陶艺教学相较于其他艺术学科而言,无论是教学还是作品创作,其所需要的时间都更为漫长,学生常常需要逐渐被艺术形象征服,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陶艺教学的愉悦感并不单纯指娱乐这种感觉,而是在愉悦中融入情感教育,实现对学生心灵的熏陶与浸染。
高校陶艺教育的改革与实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却仍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高校美育的主阵地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艺术课程上,但美育又不完全等同于艺术教育。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文中提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创新的人,而不是培养只会跟在前辈后面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李政道先生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由此可见,美育的实施是一项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依赖一定的艺术手段,并且必须凭借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三种手段。从现有的高校陶艺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式虽已满足以上三者的要求,但因教育观念陈旧,仍停留在陶艺学科教育的初级阶段,这样便无法满足美育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因此,高校陶艺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坚持体验式教学法相结合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大卫·库伯创建体验式学习圈,提出学习是系列经验再体验,学生学习是原有经验的再现,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及思考的过程。高校陶艺教学因其学科特点本身具有可体验性,但是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体系。因此,需要有更为科学和完备的体验式教学理论支撑。第一,在陶艺教学中将模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给学生足够的体验空间。目前高校陶艺教学注重对传统陶艺技术的继承,缺乏作品创作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高校陶艺教学还需从课程开发角度入手,坚持“理论上深度探究,创作中亲身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深入研究陶瓷艺术理论,对不同历史阶段的陶瓷艺术发展背景、风格特征、工艺技法作等进行深入探究,防止浅尝辄止。第二,在学生的创作阶段,教师可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发掘创作的主题,从创作观念到制作技巧技法上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总之,教师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坚持创作过程与认识过程相统一
高校陶艺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创作过程也有这个特点。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是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只有认知而没有感情欲望的作品并不是优秀作品。陶艺教学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是感受思考——知识和智慧、能力、技巧发挥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审美行为、品质、道德、世界观体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坚持将社会热点、责任担当融入日常陶艺教学课题中,比如建党百年之际引导学生学习革命精神、英雄事迹等,让学生的创作有史实依据,从而使其创作的作品更加鲜活生动。今后的高校陶艺教学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将区域特色融入教学改革中,例如将革命老区、民族风情、边疆地区和艺术扶贫等素材纳入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解决实际的审美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总之,情与知是陶艺教学的一对孪生兄弟。陶艺教学强调情与知的辩证统一,而美育的过程实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从认识能动的情节到表现宁静的世界,在鼓舞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
高校陶艺教学改革坚持大中小一体化体系
陶艺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困境,将美育进一步落到实处,但是如果仅着眼于高校阶段,美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不是片段式教育或阶段式教育。“学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艺术课上增强艺术体验,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基本艺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专项艺术特长”。因此,高校陶艺教学不应只面向专业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专业人才,而是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艺术的熏陶。高校陶艺教学改革与中小学阶段的美育课程相结合,一方面促进了美育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自上而下的美育氛围。在线上教育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陶艺教学只有坚持大中小一体化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高校陶艺教学为中小学美育提供优质美育资源,中小学美育为高校陶艺教学提供改革实践基地,将科学研究与辐射带动相结合,使美育均衡发展。以高校陶艺教学改革为起点,最终推动美育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高水平的美育,实现审美跨越。
高校应从战略高度方面加强美育实践作为建设高水平教育的重要认识,应教会学生树立“有鉴别地面对与接受”的态度。积极应对正在蓬勃兴起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是现代美育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宛小平.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8785019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