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文化外译与译者信息素养

2022-03-17潘宏妍

文化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术语岭南

潘宏妍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一直存在“文化赤字”的现象,中西方文化的引进和输出存在较大的逆差,“文化走出去”是中国走向世界,展示中华风采的重要战略。“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把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介绍给世界是我们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义静,2005)

以广东省为中心的岭南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形成了兼容并蓄、多元而独特的岭南文化,是缤纷多彩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华南理工大学李英垣教授认为,岭南文化精品外译至少有三重目的:战略目的、现实目的、理论目的。(李英垣等,2017)岭南文化的输出,对于提高中华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广东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海外营销渠道的构建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岭南文化外译模式的不断求新,亦可为中华文化外译以及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翻译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质(王少爽,2017)。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翻译产业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变迁。传统的“一本词典,一支笔”的工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翻译产业的需求。在面对各种翻译难题时,译者不仅需要借助传统的纸质工具书,还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工具(袁亦宁,2005)。在信息化时代,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译者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

信息素养与翻译能力

信息素养的定义

1974年,“信息素养”概念首次在美国被提出。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随着对信息素养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 Breivik则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是21世纪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在国内,李瑞林、王华树、王少爽等学者都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王少爽(2017)把译者信息素养定义为:在信息社会中,译者为胜任翻译工作,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与资源、主动开展信息实践活动而发生的批判性知识发现与建构体验,并构建了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模型。模型的主题主要涵盖译者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规范。

译者的信息素养与译者的翻译能力

西班牙PACTE小组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型中就包含了译者的工具使用能力;2009年,欧洲翻译硕士专家小组构建的翻译能力模型也包含了译者的技术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等,均包含了信息素养的相关要素。在国内,李瑞林等学者也对翻译能力模型和译者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翻译能力模型和提法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他们均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化发展和翻译职业化程度的加深,信息素养是译者职业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王树槐等在研究结果中提到的工具能力,文军、李红霞等提及的IT能力,王少爽强调的文献能力和技术能力等,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时,翻译行业标准也对译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把译者的技术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视为译者从事职业翻译的必备条件。

译者信息素养与岭南文化外译

美国早期提出的“信息素养”概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译者能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知道如何去获取这些信息,懂得怎样评价并有效利用信息。根据信息素养的这一定义,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知识、意识和技能三个层面,探索在岭南文化翻译中译者的信息素养及养成策略。

信息素养的知识性特征决定了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知识层面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上。知识的广度有助于提高译者的信息敏感度,知识的深度有助于提高译者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跟踪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能够提高对信息的改造能力。信息只有成为知识后,它的传播才会更加有效。

译者“信息知识包括文化常识素养、信息理论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外语能力。”(王仙菊,2018)在翻译活动中,最明显地体现在译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储备上。在岭南特色文化翻译中,很多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表达。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和岭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民俗特点,很多岭南特色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都没有对等词。要想尽可能准确地传达这些特色词汇的文化含义,译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岭南文化常识。如粤语中有“食夜粥”的说法,字面意思看起来就是“宵夜的时候喝粥”。但通过查阅常用的在线翻译词典可发现,360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常见翻译工具对此术语的解释也大同小异,“食夜粥”分别被翻译成“Night Porridge”(360翻译)、“Eat night porridge”(百度翻译)和“Eat night congee”(有道翻译)。而实际上这些翻译都不准确,与原文的实际含义相去甚远。在粤港澳和海外华人地区,“食夜粥”实际上是“练功夫”的代名词。据说在古时候,徒弟通常晚上到师父家学功夫,而贤惠的师娘往往会熬制美味的老火粥,大家练完功后便一起吃粥消夜,久而久之,“食夜粥”便成为练功夫的代名词。

类似的还有“饮茶”和“自梳女”等词,其也是极具岭南特色的词汇,不能简单地根据字面来理解。“饮茶”是岭南地区尤其是广州地区的人们的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饮茶”不仅是喝茶,还会吃各种广式甜品,而时间可以是上午,也可以是下午。准确的解释应为Yum Ca(Cantonese saying of drinking tea), is a Cantonese style of morning tea and afternoon tea, during which people enjoy Chinese tea and Cantonese refreshments。嶺南特有的“自梳女”,其字面意思也和实际含义相去甚远。实际上“自梳女”是珠江三角洲一种特有的婚嫁习俗,兴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是当时妇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不能简单地直译成“自己梳头发的女人”。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自梳女”应解释为“Zishu Ladies means those who combed hair to affirm their determination of living an unmarried life though at the supposed married age during the ancient time”。(陈琴,2017)

除了自身储备的双语文化知识外,译者也需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要能对所需信息进行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吸收和整合。信息意识即信息敏感度,主要表现在人对信息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在信息意识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信息需求,确定自己需要“搜索什么”以及“在哪里找”。如“佛山秋色”在百度翻译中被译为“autumn in Foshan”,显然并没有准确解释这一岭南民俗的正确含义。实际上“佛山秋色”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俗称“秋色赛会”,指的是行业和里铺居民组织的大型巡游活动。每到节庆之时,邻近四乡纷纷助庆,举镇欢腾,七色巡游是秋色赛会的主要表现形式。译者如果具有信息意识,积极查阅佛山政府官网、中国日报等权威媒体网站,就会发现“佛山秋色”在官方已有较统一的译法,即“Foshan Qiuse Parade”。

在译者信息素养模型中,信息能力是最核心的部分。译者的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译者对所需信息的检索能力、译者的信息评价能力以及译者的信息整合与创造能力上。在信息化时代,译者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关翻译技术尤其重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运用常见的机器翻译(谷歌翻译、百度翻译、有道翻译等)之外,经常用到的信息技术还包括充分利用主流搜索引擎和语料库(如COCA、BNC、SKETCH ENGINE等),通过语料库对译文进行比对,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在线术语库查询也是译者需要掌握的一个信息技能,常用的术语库包括术语在线、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等。许多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术语在术语库中均有录入,如广东道宣慰司(Pacification office of Guangdong Dao)、潮州木雕(Teochew Woodcarving)、香港仔避风塘(Aberdeen Typhoon Shelter)、妈阁庙(A-Ma Temple)、八达通(Octopus Card)(上述术语均选自“中国核心词汇”)。又如广州美食之一“艇仔粥”在不同媒体上的翻译版本非常多。有的直接采用音译法译为“Tingzai Porridge”,有的意译为“boat porridge”,有的则按照传统菜单的翻译方法重点译出了粥的食材“Rice Porridge with Assorted Seafood and Peanuts”。这些译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技巧,也尽可能地考虑到了文化的传播,不同的翻译各有千秋。又如岭南地区的特色建筑,意境深远,处处体现着岭南地区的情调和神韵。岭南建筑继承了南方传统建筑的精髓,讲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考虑到南方的气候特点,在门厅、中庭、休息廊和餐厅、走道等地方也布置有园林花木,既保持了本土文化特色,又充分吸纳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元素,开放包容,务实而又变通,把中国园林的精神和现代建筑的格调融为一体。这些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术语是岭南文化外译中的一大难点。由于文化的空缺,岭南建筑中的很多特色词汇在英语中都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岭南特色三件头——脚门、趟栊门和大门、“三雕两塑”以及骑楼等,都是岭南建筑的标志性特色。以“骑楼”为例,到底是“Qilou”还是“sidewalk construction”,又或是“arcade”?在此情況下,译者需要对多种译名进行比对,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和评价。通过查询词典和相关岭南建筑信息可发现,“arcade”的中文释义为“拱门、拱廊通道(常指一排商店门前的带顶走道)”,与岭南建筑中“骑楼”的建筑风格和功能都较为一致,所以用来解释岭南的骑楼较为合适,译为“arcade”,外国读者就能大致想象出骑楼的样子。

当译者面对文化术语时,首先需要查证该术语是否已有通用的译名,一词多名的现象容易影响译本的稳定性;同时,如果译者碰到一词多名的情况,而各种译本质量又参差不齐,译者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就需要重新分析和吸收信息,并根据需求进行信息整合。

一切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岭南文化外译的关键也是做好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说,培养具有高度岭南文化自觉和强烈岭南文化意识的翻译人才,才是解决好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关键所在”。(李英垣、谢世雄、甘媚,2017)当今岭南文化外译的瓶颈正是翻译人才的匮乏。译者缺乏岭南文化知识、缺乏进行岭南文化翻译的自觉意识、缺乏必备的信息技能,就难以承担起岭南文化外译的重任。而培养岭南文化的外译人才,关键就是培养译者的信息素养。

基于岭南文化翻译人才的现状,笔者认为译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提高信息素养。一是从文化层面来看,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身对岭南文化相关知识的储备,通过研读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岭南文化。二是从信息意识的角度来看,译者对岭南文化外译要有高度的信息意识,要愿意主动查询相关信息,深入了解岭南文化,愿意主动担当文化外译的重任。三是从信息能力的角度来看,译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有网络信息和翻译技术,对岭南文化信息进行分类、吸收和创新。

译者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不断“修炼”的过程。在数字化时代,译者只有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并持之以恒,才能完成优秀的翻译作品,从而推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李英垣,谢世雄,甘媚.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策略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3):111-116+123.

[2]李燕,李晓静,安尚勇.翻译学习者信息素养发展的工具维度[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2):80-82.

[3]童震.浅析译者信息素养[J].今古文创,2020(27):87-88.

[4]王少爽.职业化时代译者信息素养研究:需求分析、概念阐释与模型构建[J].外语界,2017(01):55-63.

[5]王仙菊.译者信息素养及其形成过程[J].采写编,2018(06):88-90.

【基金项目】2021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湾区文化经典《岭南十章》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197);2021广州理工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弘扬岭南文化助力湾区发展——岭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21KZ004)。

3737501908207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术语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