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鞍造型、工艺技术的数字化传承

2022-03-17武权

文化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门洞马鞍角度

武权

一般性传承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随之而来,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基于此,人们便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以图片、视频的形式来讲述某一物质文化,然而,就真正的非物质文化讲述问题的少之又少。

就拿马鞍来说,大家都能根据相关出土的文献、壁画等资料讲述它的年代、所用材料及大致尺寸,也能讲述某些年代的经济、文化制度对马鞍造型的影响;同时,审美水平的提高、地位彰显的需求,都对马鞍的装饰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锤揲、錾刻、鎏金、错金银、漆器镶嵌等工艺方面有所描述,在股子皮、香牛皮、珍珠鱼皮等皮革方面也有所描述。内蒙古博物馆就有精美的马鞍,包括契丹鞍、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饰鞍等,但这些马鞍都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出现的。

蒙古族对马鞍情有独钟,以至于精心划分出各个地区的马鞍制式,鄂尔多斯、乌珠穆沁、大西苏、小西苏、阿巴嘎、多伦等地根据地域对马鞍进行分类。汉族地区根据马鞍的形状起了很多形象的名字,如大宫座、小宫座、站蹬、元宝、羊尾、一点鱼等。西方的马鞍如同西方早期的写实艺术,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或者在马背上直接拓模来达到马鞍与马的实际结合,有英式鞍、西部鞍等。笔者的家乡对于马鞍的传承只有一些图片和实物,很少有人谈及每一种马鞍的某些部位尺寸、结构制式、角度成因等。虽然国家目前大力提倡非遗传承,但效果不佳,因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只“传”不“承”的现象;还有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点到为止。王国维对马鞍有诗一样的描述:“其鞍辔轻简以便驰聘,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开,故折旋而不膊不伤。”总之,大家都为马鞍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数字化传承

笔者从小喜欢骑马,后来由于工作关系参与了马鞍制作,也爱上了这一事业,现在也进行一些收藏。但笔者收藏的目的重在研究马鞍的制式、力学原理、造型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装饰材料工艺的技术应用。笔者通过对一百多匹马的解剖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熟悉人体工程的力学原理、马骨骼结构的运动规律以及与马鞍相吻合的结构特点;同时要用“黄金分割”比例坐标法推演造型,使每个坐标点都成为构成马鞍优美造型曲线的轨迹点,并带有精确的数字。这样,即使没有做过马鞍,也能根据数字规律画出马鞍结构造型,然后得到寻找其他事物造型的办法。

经过多年研究,笔者对马鞍造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描述——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笔者这里主要谈的是“双飞翼”和“一点”。对于“双飞翼”的运用,笔者在王国维先生的描述的基础上略有改动——鞍之雁翅前竖而外翘,后开而内弧。在前竖向后开转折的这个部位,这“一点”很重要,直接关系着马鞍与马的协调关系。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法逐一展开,并提供一些数据和方法。

首先从马的骨骼来研究鞍子的趋向。从正面的图可测出肋骨夹角基本上为90°,从前面算起,第五根肋骨是最高点,也是和肩胛骨衔接的部位,同时也是鞍鞒洞的高度,约为7—8厘米。由于骨骼外有肌肉,所以实际前鞍鞒两雁翅板夹角约为95-100度之间,这一角度,也是人两腿分开最舒适的角度。从侧面看,马背弧度也是马鞍的弧度,其可以通过“黄金分割”点的推演进行优化。

一般鞍的前鞒宽度为30厘米,这是根据马的肋骨受力位置和人体工程最舒适的角度得到的。马越瘦小角度越小,反之,越肥胖角度越大,如果超过参数范围,鞍子的高度则按“黄金分割”比的推演得:(1)30×0.618=18.54;(2)18.54×0.382≈7.08;把二者加起来得25.62,这就是前鞍鞒高度的最完美比例。

步骤:第一步,先画一个矩形,规格为30×25.62。第二步,用圆规画出中线,以A、B两点为圆心,大于AB线段二分之一为半径,画交点连线。第三步,画出30×0.618=18.54的“黄金分割”线。第四步,再画出18.54的“黄金分割”线7.08。第五步,前门洞的宽一般为10厘米,从中线往两边各移5厘米与两条“黄金分割”线相交,AE这条线就是马鞍前鞒叉角度线。第六步,在每个小区域都画出“黄金分割”点的坐标点,然后把坐标点连起来构成一条弧线。第七步,前鞍鞒二小肩的高度一般约为4-5厘米,也可以按“黄金分割”点算:(1)7.08×0.382≈2.704;(2)7.08-2.704=4.376。第八步,上边鞍头的大小可随意设计,但也要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局部小的可以找小范围的“黄金分割”坐标点连线,这是大头鞍;如果是小头鞍画内切线即可。这样我们就画出了一个基础前鞍鞒的造型。如果是高鞍鞒,那么就在原来鞍鞒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小的“黄金分割”比即可。

(1)30×0.618=18.54;(2)18.54×0.382≈7.08

(3)7.08×0.382≈2.70;(4)1 8 . 5 4 + 7 . 0 8 + 2 . 7 0 = 2 8 . 3 2

鞍鞒厚度一般约为8—10厘米,木材越厚越容易出造型;曲線越美,越能做出与人体舒适度相适应的造型。

上图有两条造型线,都是根据这一规律所得。由此可见,各地的鞍鞒造型有所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一方面通常会根据本地特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因为鞍子的前鞒一般是用树杈做的,因为树杈纹理走向复杂且不易裂;树杈大,鞍头相应就大。另一方面,鞍头造型是根据鞍匠的审美和这一地区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用途而定的,但鞍翅的角度和漫道是不变的,是符合人体工程和马骨骼结构的。

鞍鞒门洞的形状要符合形式美原理,要和大鞍头的形状作相应的协调。后鞍鞒要比前鞍鞒宽,而且后门洞要比前门洞大1.5—2.5厘米,根据这一参数再结合鞍心的距离算出角度。鞍心长的鞍子一般舒适度较高,人的腿可以自然放松。鞍雁翅长一般约为44—48厘米,鞍心短后面就宽。

后鞍鞒的角度为120°,比前鞍鞒宽3厘米。后门洞在前门洞的基础上加2—3厘米,现在以33厘米为例:

用同樣的办法画一个矩形ABCD,鞍鞒高按“黄金分割”率计算出,为20.358。

(1)用圆规画出长边的中线,然后再画“黄金分割”线。

20.394×0.382≈7.790

(2)从中线往两边划门洞,宽为6厘米。

(3)以鞍鞒高度为直径画圆,再以“黄金分割”线与中线交点为圆心,“黄金分割”点的长度为半径画圆,后鞍头二肩的宽度为4.814厘米,是根据“黄金分割”率算出来的。

(4)以中线和“黄金分割”线的交叉点为圆心,门洞宽为半径画圆,再画EF的垂线,以后鞍鞒高度为直径的圆的半径为半径画圆,以切点与垂足相交点为圆心画弧,然后把几个点连起来就形成了后鞍鞘的基础造型,和前鞍鞒一样,同样画了两道弧线。说明鞍头上边是可以变的,但也要在“黄金分割”比例的指导下变。

总体来讲,各民族的性格习惯、风俗不同,鞍子的造型各有差异;辽代、元代鞍子造型比较奔放,与少数民族奔放的性格有直接关系。鞍子门洞前高出来一部分,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鞍子的坚固性,另一方面则增加了美感,后鞍鞒比较平。为了增加弯度,木材必须要厚。马鞍两翅板长短有别,一般运动性马鞍雁翅短,骑乘的雁翅较长,因为雁翅板长容易伤马,俗称“打梁”,它是用具有柔韧性的木材或斜纹木所制(目的是不让木材纤维断裂),或者把直纹木取薄后再火熏,定型后再组装。

元代以前,马鞍中间是空的,其目的是为了透气和使马的脊背与马鞍能够自然调节,其缺点是人骑着不太舒服,也不太坚固。到清朝以后,鞍子雁翅板和中间鞍心是由两部分构成,二者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便增加了牢固性。经过长期积累,马鞍制作在选材和结构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从而使结构更加完善、精巧,装潢也更加精美。

根据前后鞍鞒、马的脊背的骨骼结构线和这一线的“黄金分割”的优化,鞍梁下边最深的地方为6厘米,最浅的地方为4厘米,这样就构成了一条完美的曲线。整体是这样出来的:(1)取长43厘米、宽20厘米、厚6厘米的两块木材,从两端画出前鞒和后鞒的角度,从前面取6厘米再加上前鞒厚度就是前鞒定位线。向前倾斜15度,然后往里量10厘米再加上后鞒的厚度,后鞒定位线角度为60度,后鞒和鞍翅角度为45度,雁翅板宽度一般为10厘米,把上面所有的结缝对齐后,再取掉下边的料,等把所有的料都取到误差微小时,用夹子把前后鞒和雁翅板夹到一起,然后用锯子转圈把相接的缝两边同时锯好,这样就能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前后的角度可以起到相互咬合的作用,使马鞍更加牢固。用胶水把所有的缝都粘起来,然后用夹子夹住,等晾干后再用砍鞍子的专用工具进行修理,把每一个地方都按照前边的参数进行修理,就能雕刻出一个比例得当、结构线条完美的鞍子。( 2 )运用尺规作图,通过对人体工程学的理解、对马骨骼的分析测量、对大量旧鞍子的拆装以及对“黄金分割”比例的应用,找到每一个关键的数字,为电脑数控和手工雕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可以参考老艺人的测量办法,以手的比量为标准,比如:前门洞一拳宽,后门洞一拳加一指,前鞍头一扎高(从门洞口往上),前雁翅板四指,后雁翅板五指,翅板宽度为一掌,后翘桥一掌高(从洞口往上)。但这只是大概测量,毕竟人的手大小不一,不能完全依靠。只有运用科学的测量办法,才能实现长久的传承。

电脑数控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产业也要借助数字化的生产方式,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非遗传承下去。我们可以用数控把大的材料去掉,然后再进行手工修饰,手工有时也不一定是精细的,只是注入了人情味,让作品有了魂,达到了人与物之间无言的对话。

通过以上得出的数字参数,可以通过3D建模,也可以用精雕堆去料模式进行。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1)先根据通过以上方法得到的数字在电脑上画图;

(2)在虚拟环境下新建模型;

(3)调整完步长后再进行冲压,冲压要根据材料厚度进行;

(4)堆去料,磨光,通过旋转观察,得到所要的理想效果;

(5)z向镜像,做路径;

(6)上机雕刻;

(7)在所有的零部件雕完后进行组装。

总之,从这几个方面阐述马鞍工艺技术的数字化是很重要的,其他产品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也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翔实的资料,以期为非遗工艺技术的数字化提供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美不完全是意象的,而是建立在我们发现美的规律、方法和数据上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找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和产生的一系列数据,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有序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兆和,贺其叶勒图,哈斯其木格.蒙古民族鞍马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杨春青.人体工程学与设计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白彩霞,刘静.动物解剖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TS·巴特赛罕,TS·巴特尔苏伦.蒙古族马具[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7.

3145501908225

猜你喜欢

门洞马鞍角度
儿时的记忆
具体描述景才美
天门洞(外一首)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