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急性毒性

2022-03-17王鑫赵海涛万玉美孙桂清崔兆进吴彦陈秀玲

河北渔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毒性死亡率浓度

王鑫 赵海涛 万玉美 孙桂清 崔兆进 吴彦 陈秀玲

摘 要:为了解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急性毒性,选用体长(6.00±0.40)cm,体质量(8.19±1.47)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在水温(15.0±2.0)℃ 条件下,采用静水实验法,进行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r(Ⅵ)胁迫下大菱鲆幼鱼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与Cr(Ⅵ)的浓度对数的48 h、72 h和96 h回归方程分别为y=13.167 x-20.76,y=6.208 3 x-5.278 3和y=6.25 x-4.006 7。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90.449、45.248、27.606 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76 mg/L。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级别为低毒。

关键词: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Cr(Ⅵ);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

随着海水集约化养殖的飞速发展,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过程中的铬等重金属污染問题开始引起关注。铬的主要存在形式为Cr(Ⅵ),其毒性是Cr(Ⅲ)毒性的100倍[1]。工厂化养殖中,Cr(Ⅵ)的主要来源为排放的工业废水、空气沉降以及集约化养殖设备和饲料中的Cr(Ⅵ)污染,其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养殖动物体内,引起机体中毒[2]。近年来,有很多关于Cr(Ⅵ)胁迫对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雷忻等[3]的研究表明,金鱼在Cr(Ⅵ)胁迫下的LC 50大于草鱼、鲫和泥鳅;梁峰等[4]的研究表明,在铬中毒后黄颡鱼仔鱼和稚鱼的活动能力变弱,游动变慢,反应变迟钝,后相继出现死亡情况;考庆君等[5]、杨燕等[6]的研究表明,铬毒性作用的器官主要是肝腺和肾腺;张彩明等[7]的研究表明,重金属诱导机体产生活性氧,进而导致机体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改变。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主要海水经济养殖品种之一,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人们喜爱,2020年其产量达110 984 t[8]。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是大菱鲆主要养殖模式,Cr(Ⅵ)污染对大菱鲆养殖的危害不容忽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Cr(Ⅵ)对大菱鲆幼鱼急性毒性的研究。为此,本实验以大菱鲆幼鱼为实验对象,采用静水实验法进行Cr(Ⅵ)胁迫下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在其胁迫下大菱鲆幼鱼肝胰腺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观察大菱鲆幼鱼在Cr(Ⅵ)胁迫下的行为,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得出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以期为大菱鲆养殖中的水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为其他重金属离子和Cr(Ⅵ)的复合污染物的毒性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制定海洋渔业和水质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实验所用大菱鲆幼鱼均采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半滑舌鳎良种场,外形完好、无疾病,平均体长为(6.00±0.40)cm,平均体质量为(8.19±1.47)g 。实验前将大菱鲆幼鱼置室内养殖池暂养7 d。暂养期间保持24 h充氧,日换水一次,换水量为50%,及时清理池底粪便及残饵。早8:30和下午5:30准时少量喂食高能颗粒饲料两次,暂养期间死亡率小于2%,实验前一天停止投喂。

1.1.2 实验条件 本实验采取静水实验法,实验期间不投饲不换水。实验容器为聚乙烯桶,实验期间水温恒定,持续充氧。实验用水为深井卤水和淡水混合配制而成,然后经砂滤池过滤,水温为(15.0±2.0)℃。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

1.2 实验方法

1.2.1 预实验 预实验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 17378.7-2007)进行,成体每克鱼体质量1 L用水量。预实验采取静水实验法[9],实验期间不投饲不换水,及时捞出死亡个体并记录。死亡标准为用玻璃棒触碰鱼的尾部,多次刺激,鱼没有反应则判定为死亡[10]。预实验Cr(Ⅵ)浓度梯度设置为20、40、80、160、320 mg/L,每组设置3组平行。每个实验桶暂养10条大菱鲆幼鱼,持续充氧。通过预实验找出大菱鲆幼鱼在不同浓度Cr(Ⅵ)胁迫下的最大全存活浓度和最小全致死浓度。

1.2.2 正实验 根据预实验得出的结果,在最大全存活浓度和最小全致死浓度之间选取7个等对数比浓度组作为正实验的浓度组,浓度分别为22.91、30.20、40.00、52.48、69.18、91.20、120.22 mg/L,同时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设置3组平行,每个处理组12条大菱鲆幼鱼,水体积100 L,持续充氧。实验期间每6 h观察一次,观察大菱鲆幼鱼的行为表现及体表变化,实验过程中及时捞出死亡个体并记录。

1.3 数据处理

急性毒性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整理,运用概率单位法制作散点图,画出趋势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Cr(Ⅵ)胁迫下的大菱鲆幼鱼的中毒症状和行为变化

Cr(Ⅵ)胁迫下的大菱鲆幼鱼的中毒症状和行为变化见表1。在急性毒性实验过程中,空白组及平行组大菱鲆幼鱼均未出现死亡情况,幼鱼表现平静,多数时间伏于水底。低浓度组(22.91、30.20、40.00、52.48 mg/L浓度组)大菱鲆幼鱼较为安静,大部分幼鱼伏于水底,个别会游到水面上沿桶壁正常游动,未见明显异常状况。随着实验的进行,幼鱼的鳃、口及体表有少量的Cr(Ⅵ)与体液的橙黄色复合物附着。在高浓度组(69.18、91.20、120.22 mg/L浓度组),刚放入高浓度Cr(Ⅵ)母液时,大菱鲆幼鱼显得焦躁不安,在桶内游动迅速,翻滚打转,摆尾迅速,呼吸加快,出现浮头现象;再过一段时间后,幼鱼变得安静下来,伏于水底不动,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反应变得迟钝,明显看到幼鱼的鳃、口及体表有较多的Cr(Ⅵ)与体液的橙黄色复合物附着;到后期大菱鲆幼鱼有的鳃和口充分张开,有的鳃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处于翻背状态,用玻璃棒多次触碰这些鱼的尾部,鱼无反应,判定为死亡。

2.2 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急性毒性

不同濃度Cr(Ⅵ)胁迫下大菱鲆幼鱼的死亡情况见表2。研究表明,到48 h时,22.91、30.20、40.00、52.48 mg/L等低浓度组均未出现死亡情况;69.18 mg/L浓度组出现较少的死亡情况,死亡率8.33%;69.18 mg/L到120.22 mg/L浓度组死亡数量迅速增多,死亡率由8.33%增长到95.8%。到72 h时,2个低浓度组(22.91 mg/L和30.20 mg/L)仍未出现死亡情况;40.00 mg/L到69.18 mg/L浓度组死亡数量逐渐增加,死亡率由37.5%逐步增长到87.5%;2个高浓度组(91.20 mg/L和120.22 mg/L)死亡率达到100%。到96 h时,各浓度组均出现死亡情况,22.91 mg/L到40.00 mg/L浓度组死亡率由29.2%增长到83.3%;52.48 mg/L及以上浓度组死亡率均达到100%。空白对照组在96 h内未出现死亡情况,故排除水质等外界因素对死亡情况的影响。

不同浓度Cr(Ⅵ)胁迫下,大菱鲆幼鱼48、72、96 h 的死亡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大菱鲆幼鱼死亡率的概率单位与Cr(Ⅵ)的浓度对数的48 h、72 h和96 h回归方程分别为y=13.167 x-20.76,y=6.208 3 x-5.278 3,y=6.25 x-4.006 7;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93 4、0.990 1,均大于0.98,表现为很好的正相关性。

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分析见表3。大菱鲆幼鱼48、72、96 h的Cr(Ⅵ)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0.449、45.248、27.606 mg/L,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78.632~104.016、24.110~84.918、19.643~38.797 mg/L。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为2.760 6 mg/L。48 h的95%置信区间范围小于72 h的95%置信区间范围,说明Cr(Ⅵ)在48 h到72 h之间致毒能力减弱。但72 h的95%置信区间范围明显大于96 h的95%置信区间范围,说明Cr(Ⅵ)在72 h到96 h之间致毒能力明显增强。

3 讨论

在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中,依据国家标准,重金属离子的级别根据96 h LC 50可分为低毒、中毒、高毒和剧毒,范围分别为>10、1~10、0.1~1、<0.1 mg/L[11]。本实验求得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96 h LC 50为27.606 mg/L,证明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级别属于低毒。安全质量浓度(SC)为0.1倍96 h LC 50,即为2.760 6 mg/L,我国标准渔业水质规定:养殖水体铬含量≤0.1 mg/L[12]。实验测得安全质量浓度为标准水质的27.6倍,可见大菱鲆幼鱼在Cr(Ⅵ)超标的水中仍能存活,证明大菱鲆幼鱼对Cr(Ⅵ)的耐受性较强。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水质的控制,防止养殖水体Cr(Ⅵ)超标,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Cr(Ⅵ)易被吸收并具有强氧化性,花日茂[13]的研究表明Cr(Ⅵ)能氧化生物大分子,与蛋白质分子上的羟基结合,使蛋白质分子变性。研究表明,低浓度的Cr(Ⅵ)可导致机体的SOD、CAT的酶活性降低,但是对生物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并能促进生长[2]。高浓度的Cr(Ⅵ)可导致机体细胞DNA链断裂[14-15]。Cr(Ⅵ)可通过鱼体表、鳃进入鱼体,从而在鱼体内残留,刺激并腐蚀黏膜,导致组织损坏。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解剖高浓度Cr(Ⅵ)胁迫下的大菱鲆幼鱼,发现其肝胰腺变黑,也印证了这一点。Cr(Ⅵ)还与黏液一起附着在鱼的体表或者鳃上。研究表明,重金属离子对水生生物体的作用机理大多是重金属离子与黏液一起附着在鳃上,导致机体缺氧[3]。本实验研究发现,随着Cr(Ⅵ)浓度的增加,大菱鲆的死亡率也逐渐增加,两者呈现正相关趋势。在同一时间段内,大菱鲆幼鱼死亡率随Cr(Ⅵ)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也呈正相关趋势。在高浓度的Cr(Ⅵ)胁迫下,明显观察到大菱鲆幼鱼的体表有Cr(Ⅵ)与黏液的复合物附着在上面。大菱鲆幼鱼在高浓度的Cr(Ⅵ)实验桶中明显呼吸速率加快,行动变得迟缓,逐渐丧失活动能力,最终死亡。

4 结论

实验表明,大菱鲆幼鱼随着Cr(Ⅵ)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呼吸加快,行动逐渐迟缓,体表充血等症状,最终死亡。大菱鲆幼鱼的鳃和体表有Cr(Ⅵ)与黏液结合物附着,Cr(Ⅵ)进入大菱鲆体内引起组织病变,导致肝胰腺变黑。Cr(Ⅵ)对大菱鲆幼鱼的 96 h LC 50为27.60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760 6 mg/L。Cr(Ⅵ)对大菱鲆幼鱼具有毒性作用,毒性级别为低毒,同时大菱鲆幼鱼对Cr(Ⅵ)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1] 杨芝华,考庆君.三价铬和六价铬小鼠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17-21.

[2] ZHITKOVICH A.Importance of chromium-DNA adducts in mutagenicity and toxicity of chromium (Ⅵ)[J].Chemical Reserch in Toxicology,2005,18(1):3-11.

[3] 雷忻,杜团,廉振民,等.重金属铬对金鱼的毒性效应及鳃的组织学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 2009,2(5):71-74.

[4] 梁峰,杨绍贵,孙成.六价铬对黄颡鱼仔鱼和稚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9):1665-1669.

[5] 考庆君,吴坤,邓晶,等.三价铬和六价铬对大鼠长期慢性毒性的比较[J].癌变· 畸变· 突变,2007,19(6):474-478.

[6] 杨燕,李宁,于江,等.铬对大鼠听力的损伤及锌、硒的拮抗作用[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3):37-40.

[7] 张彩明,陈应华.重金属胁迫鱼类毒性试验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4):150-155.

[8]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22.

[9] 邱郁春.水污染鱼类毒性实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50-6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 13267-9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521-526.

[11] 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GB/T 21281-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3-4.

[12] 国家环境保护局.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3.

[13] 花日茂.环境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42-143.

[14] LOUMBOURDIS N S, KOSTAROPOULOS I, THEODOROPOULOU B, et a1.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and metallothionein concentration in the frog Rana ridibunda after exposure to chromium or a mixture of chromium and cadmium[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7,145(3):787-792.

[15] SOKOLOVA I M,LANNING G.Interactive effects of metal pollution and temperature on metabolism in aquatic ectotherms: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J].Climate Research,2008,37(2-3):181-200.

Acute toxicity of Cr(Ⅵ) on juvenile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WANG Xin1, ZHAO Haitao2, WAN Yumei1, SUN Guiqing2,CUI Zhaojin2, WU Yan2, CHEN Xiuling3

(1.Ocean College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2.Hebei Marine and Aquat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3.Administration of Ocean and Fisheries of Beidaihe New Area, QinHuangdao,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cute toxicity of Cr(Ⅵ) to juvenile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acute toxicity of Cr(Ⅵ) to juvenile turbot with body length of (6.00±0.40) cm and body weight of (8.19±1.47) g was studied using hydrostatic experimental method at (15.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probability unit of mortality and logarithm of Cr(Ⅵ)concentration were y=13.167 x-20.76,y= 6.208 3 x-5.278 3 and y=6.25 x-4.006 7, respectively. The LC 50 of Cr(Ⅵ) to juvenile turbot at 48, 72 and 96 h were 90.449, 45.248 and 27.606 mg/L, respectively, and the safe concentration (SC) was 2.76 mg/L. The toxicity level of Cr(Ⅵ)to juvenile turbot was low.

Key words:Scophthalmus maximu; Cr(Ⅵ); LC 50; SC

(收稿日期:2021-10-27)

基金項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 (CARS-47-Z02);河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海水鱼岗专项经费资助;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20326701D)。

作者简介:王 鑫(1995-)男,本科生,研究方向:海水养殖技术。E-mail:Wx210304@163.com。

通信作者:孙桂清(1964-),女,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水养殖技术。E-mail:gqs645@126.com。

猜你喜欢

毒性死亡率浓度
生长素的两重性剖析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
小心,蘑菇有毒
毒性中药宜久煎
五色梅的古今论述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策略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