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与语文课程教学相遇
2022-03-17孟晓东
【摘 要】故事性是语文的重要特性,赋予教育、课程、语文学科以故事性,能给学生的生长路径打开不一样的视域空间。让儿童在语文课程中学故事,用故事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让故事与语文课程教学相遇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以期获得学生言语生命、精神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故事;语文;课程;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9-0020-03
【作者简介】孟晓东,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江苏无锡,214101)原主任,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原副局长,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让课堂生成故事,让故事生成语文课堂的“生态场”。让故事与语文课程教学相遇,“相遇”的不仅是人与知识的“面对面”,更是精神的“对话”。
一、故事性是语文的重要特性
小学语文课堂少了故事性,犹如一个人少了生命的活力。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学习中,融入故事性的元素,能更好地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所以说,故事性是语文的重要特性,它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也更贴近语文课程的本质。
1.从学科特性来讲,语文是“交际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的“交际性”,主要表现为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可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能让人具体可感的属于外部语言;脑袋里思考的,只有自己知道的,属于内部语言。无论是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都是语文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与自己对话,还是与他人对话,都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交际,就意味着有故事会发生。
2.从文本特征来说,语文选用“文选结集型”的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以选文为中心,辅之以助读系统,集结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属“文选结集型”。群文类式的编排,呈现的是类似的“故事主题”。教材依据年段的增加,语文要素的达成度也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同样是“讲故事”的能力训练点,统编教材在编排时依据不同的年段特点,各有侧重。二年级借助图片等形式口述,三年级进行详细复述,四年级达成简要复述,到了五年级则要进行创造性复述。
3.从表达特点来看,语文是“用故事表达”的学科。记叙文作为最常见的文体之一,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故事性是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学生借着他人的故事,来丰厚自己的人生经历,抓住了故事性,也就抓住了记叙文的本质。教材中的其他一些文本,虽然文体不同,但文本故事性的特点依然藏在文本中。教学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立场、作者立场,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某个“角色”去感受世间万物的“潮起潮落”,品味言语表达的独特魅力。与文字打交道的过程,就是故事诞生的过程。教材中的各类文体,不管种类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虚实如何,在讲故事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二、让儿童在语文课程中学故事
人是天生的故事叙述者,而叙述故事是人理解文本、理解自己、理解生活的意义所表现出的自然回应。儿童学习亦是如此,要让儿童学语文过程“看得见”,就要在语文学习中使儿童“会听故事”“会编故事”“会讲故事”,这样,我们的课程才有意义。
1.立足课堂,会听故事。人们常说,好老师应该多给学生讲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用故事的语言、故事的情感、绘声绘色的演讲,让学生沉浸在“听故事”的乐趣中,“喂”了耳朵,学了本领,长了智慧。好的课堂,要引领学生學会倾听,倾听文本传递的真善美,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言语密码;倾听同伴的见解,并与之进行互动对话;倾听教师在讲课中传达的信息,走向思维的更高阶;更要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每一堂课给自己的生长带来的变化。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维度的倾听中,生成属于自己的课堂故事,并让这些故事滋养润泽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2.借助想象,会编故事。故事作为叙事之本,具有四个基本要素:主题、事件、人物和环境。最初的故事是人们口耳相传的文化意象,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想象的结晶。鼓励学生创编故事,首先要明确故事主题的意义所在,寻找故事存在的依据;其次要勾连起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再次要抓住人物是故事的关键要素;最后要关注故事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故事浑然一体。创编故事最需要具备的品质,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也是儿童最浪漫的思维力。由于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的天性就是爱幻想。我们的课堂要呵护好儿童身上这份独特的“生命印迹”。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合适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教学情节,借助想象,让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落实自然无痕。
3.依托文本,会讲故事。讲故事的方式依据年段的不同,分为讲述、复述、转述。第一学段讲述,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能够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即可。第二学段复述,要求中年级的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转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要适度提高要求,要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练习转述的过程中,可让他们尝试当“故事评论员”,边转述边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用故事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教学方法林林总总,而讲故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也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
1.强化故事意识。语文,是兼具温度与温情的学科,究其渊源,来自它的故事性。强化故事意识,一是要善于建构“故事元”,“故事元”是故事的母题,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活动而产生的中心事件,课文的情节、人物、环境等都是以“故事元”为圆心设置的。二是要掌握故事的叙事技巧,营构完整连贯、生动曲折、富有趣味性的情节。三是要产出自己的“课程故事”,课程故事是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与历程,体现着教师认识课程的叙事方式,以及以叙事的方式看待教学问题。课程故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的记录,它应该呈现出有情有趣的多元化样态,应该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把故事意识作为课堂的重要意识,通过故事理清课文脉络,咀嚼文本意蕴,从而生成一系列由师生对话、思维碰撞构成的故事场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与不断生长。
2.培植故事思维。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思维已经被心理学所公认。“孩子们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 J.莫特费)培植故事思维,重点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追求思维的灵动性。故事化的思维方式,更具灵动性。它虽依托文本,但无现成的程序或规律可循,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讲出新的猜想、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二是要克服思维定式。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日益丰富,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所以在故事教学中,不要过分依赖原有的故事经验,形成“套路”,使思维产生惰性。可在故事加工方式的准备中加入情境性的、复杂性的、多场面的情节与内容,让学生的故事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三是可探索思维过程的“可视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时间主要用在“感知记忆”层面,思维可视化教学重新聚焦在思维层,让教学回归对人的教育。故事化教学可以将故事中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关系、场景的转化等制成故事思维导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生成的不仅是知识、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抑或是形成价值观。
3.建构故事课堂。哲学家麦金太尔有一句论断:人类是一种“讲故事的存在”。故事课堂,是教师创生的教学方式与课堂历程。教师要建构故事课堂,首先是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故事。把儿童作为故事的倾听者、经历者、创造者,让课堂的行走变成故事的创生过程。其次是要确立“用教材”意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既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开发教材。再好的教材也只是“脚本”,故事化课堂要善于在脚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取教材之长、补教材之短,使之更具有故事性、可读性与延展性。然后是要以故事的方式看待课堂。在课堂上既要防止“散乱的活跃”,又要克服“刻板的教化”,要多关注故事的价值取向以及多元理解,并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课堂。在故事课堂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丰盈课堂的内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故事课堂的构建,要更多地关注“人”与“事”,着眼“情”与“趣”。这样的课堂,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成为有“魅力”的课堂。
故事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形态,能给课堂创造尽可能大的空间与生机,并通过故事在人与知识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的“期遇”,最终实现知识与个体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34205019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