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应注重“艺文兼备”
2022-03-17于有东
于有东
欧阳中石先生曾提出十六字书学理念:“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意在强调“书”“文”结合,在汉字书法中不可忽视文字承载道义的责任。他在笔墨契合时代所需的前提下提出“文以载道,书以焕采”的主张,可以说是呼吁书法教育应在注重腾挪使转的笔墨线条、高低错落的字形组合、黑白分布的形式构成之外,不忘文辞內涵的重要性。“古者造书契,代结绳,初假达情,浸乎竞美。”自创造之初作为记事工具的汉字,在文人的书案上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独特艺术属性的书写艺术,其实用性在较多场域反而逐步退居到第二位。发展至当今的“展厅时代”,因“展厅效应”而导致广大书法创作者不同程度地强化了“视觉效果”,以致书法艺术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竞技”色彩渐浓,“文墨”神采渐淡,“千人一面”“书中乏文”“书不见人”。有鉴于此,中国书法家协会适时提出书法创作“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十六字方针,鼓励创作者充分体现书法作品中文辞的丰富内涵和鲜活生机,并拓展取法范围,力图破局。
我们认同书斋式“文人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曾经占有主导性地位;我们接受从书斋走向展厅,适应新时代,具备新气象,中国书法理应构筑有别于以往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大可不必在新时期让书法完全“老旧化”,变成一副唯古是求、酸不溜秋、刻意造作、泥古不化的样子;我们可以凸显形式,强化技巧,追求适应展厅的“视觉冲击力”,让依托于文字书写的笔墨形态成为“可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我们反对只见笔墨形式,却读不出文本之上的有思想有感染力的书法作品。我们有必要强调,书法作品的“可阅读”内容,最核心的还是文本本身,“形式的”“技巧的”内容,终究是建立于文本内容之上的“外衣”,内外结合,才构成书法作品全部的内容。
书法作品的内外都要有人文精神的支撑,笔墨形态主要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强调艺文结合,文脉不断,以书焕采,可以使书法艺术不至于躯壳化、片面化、单一化,而能承续古法,紧密结合具有丰富内涵的文辞及其对应的时代气息,涤荡心怀,焕发神采。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