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方向 改革评价 完善体系 优化出口
2022-03-17王寿斌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再一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之切、重视之高。12月召开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大会,要求职业教育要“聚焦适应性、聚力高质量”,明确了发展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本期专题,就从学习全国、省职教大会精神,思考当前职教发展问题,提出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的具体建议着手,立足实践,助力职业院校在新的一年里迈上新的发展征程。
【摘 要】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握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育才的政治方向;需要创新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提升职业教育魅力的浓烈氛围;需要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系,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需要优待高技能人才,优化毕业生“出口”,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原则,体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分配导向,合理评价和兑现技能要素贡献,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大会;立德树人;评价改革;职教体系;高质量发展;分配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4-0006-05
【作者简介】王寿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党委副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学习全国职教大会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精准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方向与时代内涵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和培養什么样的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党育才、为国家育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育才。[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教育系统履行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宗旨和时代内涵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方向,坚守“阵地”
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对知识、能力的导向功能是确立该教育方针的依据。《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教育不能重智轻德,职业教育尤其不能“重技轻德”。职业院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德育主阵地,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高尚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职校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前提和基础。[2]
(二)丰足载体,建好“场地”
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是学校,主渠道是课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创新思政教育的多元载体指明了方向。
(三)示范引领,打造“高地”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把“大思政课”的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我们必须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尤其要重视积累和深刻挖掘思政教育基地建设中的典型单位、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思政队伍中的典型教师、思政内容中的典型素材、思政方法中的典型做法,积极打造一批特色显、内容好、方法新、效果优的“高地”典型,引导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立德树人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二、全面改革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质量评价与价值导向
(一)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多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从最初的“扶弱助困”着力办学条件改善,到后来的“维稳解困”扩大办学规模,直到如今的“提质培优”集中打造职教高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稳步、创新发展的科学顶层设计。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颁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2023年)》,以及《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正式印发,在全国首开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先河,标志着“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此后,许多部省共建项目接踵出台,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添加了创新注脚。
(二)强化特色,蓄势聚能
从“示范(骨干)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导向逐步由初期的评比和肯定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办学成绩,向评定学校的办学特色转变,逐渐减少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已有成绩的评价权重,而将学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平台打造、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特色经验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把“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列为重要评定指标。《意见》指出,要“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今后,国家将更加重视“双高校”建设方案中重大创新项目、重点特色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此推动全国高职院校特色办学蓄势聚能,构筑标杆高峰,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职业院校奠定基础。
(三)创新评价,激发效能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3]《意见》对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在“管办评分离”改革政策的指导下,“第三方评价”将会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导力量,面向绩效的“差异化生均拨款”和“投入产出比”评价,[3]将会成为制定职业院校“排行榜”的风向标,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利器,进而科学引导职业院校靶向绩效进行内涵发展。在政府层面,国家“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省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通过层层递进压实责任,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提高效能。
三、加快完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的体系架构与制度创新
(一)立足类型,精准定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方面强调了职业教育不是传统认知上的“低层次”教育,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办学不能混同。既为独特类型,就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办学,避免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办职业教育,或是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学术教育的低级版;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开门办学、开放办学,走“政校企行”融通合作的路子;必须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契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二)贯通培养,多元配位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全国1.13万所職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以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有力支撑了“中国奇迹”,[4]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将大专层次的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职教本科联系起来,探索和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相衔接的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5]在技术要求高的应用领域开展长学制培养方式改革创新,以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给的多元配位。
(三)职教高考,政策到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招生一直按照普教招生模式进行,文化成绩是唯一衡量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成为收纳“差生”的“兜底教育”。生源质量的非选择性和报考志愿的非自主性,又造成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难度加大,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社会口碑不尽理想。201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六类招生形式。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任务,提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意见》都明确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加强省级统筹,确保公平公正。可以预见,“职教高考”必将成为未来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新入学形式。
四、系统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出口的社会地位与待遇提升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大好的机遇。然而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居高不下,并未给职业院校的招生“进口”带来良性循环,职校的生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下的被动选择。就业热与招生冷并存,职业教育长期不被社会广泛认可是症结所在,迫切需要对症下药综合施策。
(一)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是大众共识,然而现实中许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聘却一直对职校毕业生关上大门;人人都知道职业教育育人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却改变不了长期单纯从应届本科生、研究生中招聘职校教师的做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明确的职教人事制度改革条款却还不能顺利落地。类似这种不能应变改革的例子不胜枚举,迫切需要统筹规划,提高认识,形成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提升待遇,增强引力
职业教育受到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主动选择,关键在于改善技能人才的待遇。否则,即使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说得再多再响,在现实面前家长们也认为上职校是没出路、没出息。单方面普遍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基数显然无法突破社会系统性阻碍,难免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境地,而且也无法适应企业市场化用人机制的基本原则,因而迫切需要相关决策部门着眼全局通盘考虑。为有效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于2021年3月印发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原则,体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分配导向,合理评价技能要素贡献。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尝试改革技能人才的薪资组成结构,大幅提升技能人才与所取得的技能等级证书挂钩部分的对应薪酬,进而使总体薪酬得到提升,并在退休待遇上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解除其后顾之忧,大幅缩小企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的差距。这既不与其他薪酬和养老制度相冲突,又能在面向绩效的基础上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有效增强职教吸引力,值得借鉴。
(三)提高地位,提升魅力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及其优秀毕业生的曝光率越来越高。许多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不仅得到政府的高额奖励,而且还获得免试就读本专科院校、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机会,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尊重。这是党和政府重视职教、发展职教、提高职教社会地位、提升职教吸引力的重要现实举措。然而,与这些万里挑一的优秀者和幸运儿相比,更有数以亿计的职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尤其要让高职毕业生在参与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聘中不被限制学历、贬看出身,在职称评定中将技能等级证书与相应的学历等次挂钩,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类型”的平等,而不是“层次”的尴尬。2016年5月,山东省人社厅等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技工院校毕业生參加公务员招考、应征入伍、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全日制毕业生,分别按照全日制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贴政策。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2021年11月2日,人社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为技能人才平等参与社会竞争打开了通道。国家层面的政策改革,有望成为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提升职业教育魅力的动力源和风向标。2021年12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坚持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两种类型、不同特色、同等质量,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证书格式一致;在效用方面,两者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职业院校更肩负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重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定能培育出更多德技双修的优秀技能人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心铭.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J].红旗文稿,2018(19):4-7.
[2]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11.
[3]王寿斌.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判的四个维度[N].中国教育报,2021-11-02(6).
[4]本报评论员.奋力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N].中国教育报,2021-04-15(1).
[5]王寿斌.打通求学路 建立职教发展“立交桥”[N].中国教育报,2021-0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