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解题的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

2022-03-17何星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28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

何星泽

【摘要】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数学成绩如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解题能力上,而解题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要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起“鹊桥”。本文通过几个例题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着重展示如何通过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搭建“鹊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解题能力;顺推分析;逆推分析

一、发现问题

笔者回顾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等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些现象:

一是有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也认真复习,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却考不好,教师讲的一些题目能听懂,但稍作变式就不会了,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题,则显得无从下手。

很多教师把这一类学生总结为“不会学”,但笔者认为这部分学生并不是不会学,而是不会思考,并非智商不高,而是没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一旦他们学会了正确的思考方法,学会了分析问题,他们的解题水平、数学能力必定能有很大提高.

二是有些教师在解题教学上存在一些现象,不可否认,他们的基本功很扎实,善于题型的归类、方法的总结。然而,有时只是方法的简单堆积或解题技巧的神秘出现,很少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分析问题,也很少分析“为什么这样解”“是什么促使我这样思考”,没有讲清楚思路的来源与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要作辅助线的问题,当学生问到怎么样才能想到这样作辅助线时,他们的回答常常是“这是一种直觉,题做多了就会了”。可见,有些学生不会思考,和此类教学方式有一定关系。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两种现象呢?

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正确、高效的思考方法(模式)。在解题时,一般的思考模式是:读题→弄清题干给了哪些条件→分析这些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拟定解题计划,这种思考模式一般称为顺推分析,相当于从起点瞭望终点;另外,也有逆向思考模式,即從终点回望起点,先从问题入手,通过假定问题已经被解决来分析到底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思考模式一般称为逆推分析。

笔者认为,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会更为常见,简言之就是:由已知看可知,从未知看需知。它能缩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距离,而且往往能做到一题多解。

二、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的步骤

大体上有三个步骤:

(1)顺推分析:从已知条件往后推,看每一个已知能得到什么小结论,把不同的已知(有时需要与小结论)组合起来思考,看又能得到什么小结论。

(2)逆推分析:从所求(未知结论或问题)往前推,看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有时是把所求进行等价转化。

(3)在(1)中的小结论和(2)中所需条件(或等价转化后的问题)之间找到契合点,建立联系,实现解题的突破。

有时需要重复(1)(2)(3)才能有所进展。在某些代数题中,(1)和(2)有时可以交换顺序。这个过程可以有一个浪漫的比喻,有点像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已知条件好比是牛郎,所求(未知结论或问题)则是织女,寻找解题思路的过程就相当于为牛郎织女搭建鹊桥的过程,鹊桥建好了,题就能解出来。而利用顺推和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在搭建已知和未知的“鹊桥”时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魅力。

三、顺推和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的例题研究

我们先看一道最近网课学习中遇到的习题:

例1: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中,CG⊥AB于点G,∠ABF=45°,F在CD上,BF交CD于点E,连接AE,AE⊥AD。求证:CE+BE=AB.

按照顺推和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有如下分析:

(1)顺推分析:由ABCD是平行四边形,CG⊥AB,∠ABF=45°可以得到△BEG和△F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G=EG,CE=CF;由AE⊥AD得AE⊥BC.这些小结论如何进一步使用就要结合下一步的分析;

(2)逆推分析:CE+BE=AB,有点类似于两条线段的和(差)等于第三条线段的形式,常用的方法是截长补短,如何对BE进行转化则是本题的难点,对它的不同的转化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BE可以有两种转化方式:

①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BE=BG+EG,于是所证结论可以等价转化为CE+BG+EG=AB,即CG+BG =AB,即只需证CG=AG.

②构造BE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E就是斜边的长。

(3)找到(1)中的小结论与(2)中转化后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完成解题,具体方法如下:

对于(2)①的分析,可延长AE交BC于H(如图1-1),可得∠1=∠2,易证△BGC≌△EGA,于是CG=AG,已知与未知完美结合,进一步即得CE+BE=AB.

对于(2)②的分析,过E作EH⊥BE交AB于H(如图1-2),知△BE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BE=BH,于是只需证CE=AH,即证△BEC≌△EHA即可.

这是采用截长法证明,还可以用补短法证明。

过B作BH⊥BE交CG的延长线于H(如图1-3),则BE=EH,于是只需证CH=AB,即证△BCH≌△EAB即可。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的很好例子,有顺推才能发挥已知条件的作用,有逆推才能知道目标在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已知条件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使用。尤其在逆推时,不同的转化方法起到了一题多解的效果,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再分析一道中考题:

例2:如图2,O为坐标原点,四边形ABCD是菱形,A(-8,8),B点在第一象限,AB=10,AB与y轴交于点F,对角线AC交y轴于点E.

(1)直接写出B、C点的坐标。

(2)动点P从C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折线段C—D—A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EDP的面积。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一点P,使△APE沿其一边翻折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当t为多少秒时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第(3)问按照顺推和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有如下分析:

(1)顺推分析可以得到OD=BF=2,AF=CO=8,可证△AEF≌△CEO得EF=EO=4,AE=EC=4.

(2)逆推分析:这是个菱形存在性问题,而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可把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等价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3)找到前两步的契合点,搭建“鹊桥”,完成解题。根据两个定点一个动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方法——两圆一线,确定点P的位置,再结合数据计算t的值,具体过程如下:

①AE=AP时(如图2-1,以A为圆心AE为半径作圆交AD于P),可知AP=4,则t=10-2。

②当EA=EP时(如图2-1,以E为圆心AE为半径作圆),此时A、P、E不能构成三角形,舍去。

③当PA=PE时,作AE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G,交AD于P(如图2-2),易证四边形APEG是菱形,设AP=AG=GE=x,GF=8-x,在Rt△GFE中,由勾股定理得x2=42+(8-x)2,解得x=5,进而求得t=7.5;

综上,存在t=10-2或7.5秒时,△APE沿其一边翻折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

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体现了顺推和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的价值,尤其是逆推分析把菱形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问题,化新知识为旧知识,简化了思考过程,能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体现了数学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不仅适用于几何问题,在一些代数问题中也十分实用,请看下题:

例3:a,b,c,x都是实数,并且a

x-c的最小值。

此题可以采用零点分段法对x的取值分类讨论,分别去掉绝对值符号,最后比较各段的值,再取最小值;也可以分段之后画出函数图像,取最低点的函数值,但这些方法都必须经历复杂的去绝对值符号的过程,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由于此题已知条件比较简单,顺推分析有点漫无目的,我们可先作逆推分析,则会发现 x-a 可以表示数轴上点x到点a之间的距离,x-a+x-b+x-c就表示点x到点a,b,c的距离之和,逆推与顺推结合,可以画出图3:

显然,这三条线段没有重叠部分时,和最小,此时x=b,这最小和为点a,c的距离,为 a-c =c-a.

这种方法还能推广到有n个点的情况。可见,对所求问题作适当的转化是多么的重要,恰到好处的逆推分析大大地简化的解题过程,而且获得了非常巧妙的解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体验到解题的乐趣,继而加大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们再看一道代数求值题:

例4:已知a=+,b=-,求的值。

这个题直接代数当然可以求解,但是显然不是好方法。已知条件比较简单,顺推需结合逆推才能进行,于是,先逆推分析对所求变形,,此时如果带入数据也可以,但仍然不是最好的方法,结合已知,需进一步变形:,此时可以顺推计算a+b=2,ab=1,再代入上式求值则非常简单。

诚然,不是所有题都需要(或都适合)用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有的题直接用顺推或逆推就能解答,但掌握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无疑是有益的。

从上面四道题的演示,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學生能够养成顺推与逆推结合来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不仅知道已知条件有什么用,还能知道最终目标在哪,缩短了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而且往往会有一题多解的收获,既能开拓思维,还能培养兴趣,非常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

四、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习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生自身的特质、从小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思维的方式、教师的教育等。具体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培养:首先,教师要有顺推与逆推结合的思考方式,平时解题时就要体会这种思维方式的魅力,感受由此带来的解题成功的喜悦与乐趣。在解题教学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种喜悦与乐趣,他们才会乐于这样去思考;其次,学生也要有养成这种思考方式的意识。对于平时的作业题如果发现单纯的顺推和逆推分析不行时,就应想到顺推和逆推结合来思考问题,模仿教师平时讲题的思维方式来解题;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回顾的习惯。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总结的解题四步骤中的第四步就是回顾。回顾既是检查是否有错误,又是对解题过程的优化。体会一下思路是如何产生的,是哪个已知条件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以后遇到这种条件时是不是还可以这样用;这种解题方法在以前哪道题曾经见过,能不能推广到这一类题。这样,新的知识技能纳入到旧知识体系中,从而拓展旧知。假以时日,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必然能养成,数学能力一定可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彬.中学数学解题时的逆向思考方式[J].数学参谋,2020(2).

[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陈  洋

2348501705386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
高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析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探讨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