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辛弃疾对《破阵子》词调原旨的继承与发扬

2022-03-17韩卓希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题旨词调军旅

韩卓希

渊源于唐代教坊军曲的《破阵子》词调虽为历代词人所青睐,却独与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这一词调在辛弃疾“别开生面”的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本文通过对辛弃疾的《破阵子》词调创作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其他词人的《破阵子》创作发现:由于辛弃疾具有真实的军旅生活与深切的抗战情感,使得他更能体会源自唐教坊军曲的《破阵子》词调的内涵,因此辛弃疾在对《破阵子》词调进行创作时具有不同于其他词人的艺术表现。他不仅复归了《破阵子》原有的家国题旨,更通过用典手法将深沉的寄托蕴藉其中,形成了慷慨豪壮的面貌。

辛弃疾笔下《破阵子》的独特性,历代词论家早有注意,但多针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结构、语言、声情展开研究,而很少关注到辛弃疾在《破阵子》这一词调上的整体创作。而龙建春学者在《也谈〈破阵子〉别名及最早的词—兼及与〈破阵乐〉〈十拍子〉的关联》一篇中曾着眼于词调创作,指出辛弃疾所作《破阵子》“远绍民间词,发扬‘破阵’精神”,表现了“真正的(破阵子)的声情与气格”,但可惜并未对此展开论述。因此,笔者意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辛弃疾《破阵子》词调整体特色展开研究,挖掘辛弃疾对于《破阵子》这一词调的贡献。

一、辛弃疾与《破阵子》的联系

邓广鸣先生曾指出,“稼轩于词家别开生面:悲壮激烈,发扬奋厉。本色自见,不主故常”。辛弃疾之所以能在词体创作中别开生面,源于其不同于其他词人的英雄本色。辛弃疾的一生都与军旅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年时期,辛弃疾便怀壮志投奔耿京义军,在僧人义端窃印叛逃时,他策马追踪,在三日之期内“斩其首归”,将帅之气初现征兆。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锐意恢复中原,辛弃疾论南北形势,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谈论宋金战争的可行性。后辛公仕途沉浮以至退居,但两度出山皆为南宋恢复中原大计。可以说,辛公作为一名爱国将领,其一生行藏,皆与军旅、军梦息息相关,即使在醉里梦里,他亦不忘挑灯看剑,回忆“沙场秋点兵”的快意生活,挥洒“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报国热情。这样的军旅渊源,使得辛弃疾与源出军乐的《破阵子》词调有着一种特殊的潜在情感联结。

清代官修大型词书《钦定词谱》记载:“《破阵子》,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十拍子》。”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十三中,将《破阵子》列于《唐曲》之下的《破阵乐》之后,下注,“唐人乐曲多名字,后遂名曲子,教坊俗语然”,认为《破阵子》就是《破阵乐》。因此可知,《破阵子》与《十拍子》同调异名,出自唐教坊曲《破阵乐》。《破阵乐》最初为杂曲《秦王破阵乐》。《乐府诗集》引《唐书·乐志》记载:

太宗为秦王时,征伐四方,民间作《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享宴奏之。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为之歌辞,更名《七德之舞》。

《破阵乐》在音乐来源上属军乐,是唐太宗李世民庆祝征伐胜利而作的战歌。在内容上,《乐府诗集》中记载《破阵乐》所配之声诗,皆与军旅行伍生活密切相关,重在表达保家卫国、颂赞太平主旨,如《乐府诗集》卷80所载五言四句歌辞,“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唐代敦煌曲词《破阵子》在创作中亦继承了这点:现存四首词中,除第一首《破阵子·人去潇湘》外,其余三首(《破阵子·单于迷虏尘》《破阵子·三边无事》《破阵子·军帖书名》)皆以征兵戍边为主要内容,整体风格清爽劲健、昂扬豪迈,词中“单于迷虜尘”“早晚三边无事了”“早晚王师归却远”等句子表达了《破阵乐》本有的保家卫国、颂赞太平之主旨。可以说,《破阵子》词调是在行军征战背景下产生的,其声情与内容皆与军旅密切相关。

辛弃疾真实的军旅生活与深厚的报国情感,与《破阵子》词调所具备的军旅色彩以及背后的太平理想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情感联结下,辛弃疾在创作之时,更能把握词调“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的主旨。

二、家国题旨的复归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谈道:“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以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陈子龙亦有言:“然宋人亦不免于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自抑者,类发于诗余。”词作为一种情感寄托的载体,在生成的过程中,常受到不同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志趣影响,因此,即使是同一词调,在不同人的笔下亦蕴含了不同的题旨。据目前可见材料显示,唐宋两代所作《破阵子》共有25首,词作题旨多样。具体情况如下:

正如上表所示,入宋以后,《破阵子》词调创作在晏殊、晏几道等人的影响下,将笔触伸向个人小我,多以羁旅思情、怀乡思友、闺怨春情为主要题材。虽至苏轼,以逸怀浩气之胸襟,书写壮志难酬之题旨,但整首词仍着眼于一己之境况,并未上升到家国的高度。因此唐代《破阵子》原本具有的雄豪壮志已逐渐被士人情致所取代,在词风上形成由豪壮向深婉的转变。而直到辛棄疾笔下,《破阵子》原初的家国题旨才再次出现在词作中。

在辛弃疾所作的五首《破阵子》中,《破阵子·勉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破阵子·硖石道中有怀吴子似县慰》三首皆紧扣家国题材,表达了收复国土的雄豪理想,复归了唐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的主题。在《破阵子·勉之》一词中,辛弃疾勉励妻兄范如山出任泸溪,而这背后实则蕴含了辛弃疾报效国家的深意。此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距辛公上《美芹十论》已有13年、再上《九议》已有8年。在这十多年间,辛弃疾虽“入则导密旨,出则跻执撰、领帅垣”,却久久无法推进南宋恢复大计。而在此年,南宋主战派张浚之子张栻于六月内自静江移帅荆湖北路,“知其(范如山)豪杰,熟其形势”,故“欲引以自近”。因此,在勉励好友仕进的背后,寄托了辛弃疾收复国土的希望。这种积郁于胸的痛彻与收复失地的理想,以一句“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喷薄而出,塑成词作豪劲的面貌。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硖石道中有怀吴子似县慰》二词中亦是如此。此皆作于辛弃疾失意闲居之时,然而“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鹧鸪天·老退何曾说著官》),家国未平,强贼虎视,忘记一己之得失容易,忘记家国之兴亡何其困难。在闲居中,辛公仍难以忘却统一大业,在醉梦之中,仍心念“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在欢聚之时,仍沉痛“弓刀事业”,希望千里江山能如眼前“小塘风浪平”(《破阵子·硖石道中有怀吴子似县慰》)。

所谓“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使得词作与前人之羁旅愁情相区别,复归了唐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的主题,使得《破阵子》词调再呈现慷慨豪壮的面貌。

三、用典手法的采用

清人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卷一言:“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辛弃疾在创作《破阵子》时,在爱国题旨的基础上,更通过用典手法,拓宽了词作背后的潜在语义背景,蕴藉了更为深层的寄托。

在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典出《世说新语·汰侈》、“五十弦”典出《史记》、“的卢”典出《三国志》、“弓如霹雳弦惊”典出《南史》。表面上,这些典故用来代指边塞军地事物,但细剖之下,存在着潜在的语义信息。“五十弦”出自《史记》之《封禅书》。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1年),在灭南越国后,汉武帝与李延年等朝臣讨论郊庙祭祀用乐,在讨论中提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可以看到,“五十弦”代表的礼乐制度,具有统一国家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这样的语义背景下,辛词中的“五十弦”不仅具有塞外军乐之义,还承载了战争胜利、国家统一的潜在语境。又如“的卢”,其典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赴刘表之宴时,蒯越、蔡瑁欲乘机杀之,而的卢马“一踊三丈”载刘备过檀溪水中,解救了刘备。在这样的背景下,“的卢”不仅是指軍旅中战马,更有着平定战局、稳定天下的潜在语境。

这种用史典寄深意的写法在《破阵子·勉之》一词中亦有表现。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谋士范增、范蠡、陈涉、周盘龙、宗悫等典故围绕着“勉之”的主题层层铺设,表达希望范如山出使泸溪的期望。但倘若我们深入典故的语义背景,则会发现在此词中辛弃疾所表现的内容不止于此。以“掷地刘郎玉斗”为例,此句典自《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洞察刘邦野心,建议项羽在鸿门宴上一举拿下刘邦,然而项羽犹豫再三以至错失良机,让刘邦逃脱,因此范增拔剑破玉斗悲叹江山之失。此作写于淳熙五年(1178),此年正月辛弃疾的好友陈亮向宋孝宗连上三书。陈亮指出在宋、金两国和平之下蛰伏着巨大的危机,然而这些年间不论机遇还是危机,宋孝宗一直“不独不形诸喜”亦“不独不形诸怒”(《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一再搁置抗金大计。在这样的背景下,辛词中的范增典故,便蕴藉了更深层的语义信息:兵临霸上、虎视眈眈的“刘邦”为金国,“默然不应”以至错失良机的“项羽”为君主,而进言受挫的“范增”正如多年建言抗金大计未果的主战派。因此,一句“掷地刘郎玉斗”的背后是辛弃疾与范增相共鸣的痛憾心情。

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所用史典蕴藉之深重,在宋代《破阵子》词调创作中是颇为少见的。他通过历史文本来拓宽诗歌的话语空间,在表层之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从而使得《破阵子》词调形成了其他词人笔下《破阵子》所没有的质重豪迈的面貌。

辛弃疾具有真实的军旅生活与深切的抗战情感,使得他与源自军乐的《破阵子》词调具有深层的情感联结,这使得他在创作中更能挖掘词调的特色,展现出与其他词人不同的内容和风貌。正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所言:“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在深厚的爱国情感与强烈的抗金理想影响下,辛弃疾在创作《破阵子》之时,着眼于南宋国情,在内容上复归原词的家国题旨,振发报国之叹,在写法上运用史典扩大语义空间,蕴藉深厚,从而一变入宋以来《破阵子》词调的婉转情致,形成了慷慨博雄的风貌。

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破阵子》的创作影响了明清词人,以词人季孟莲最为突出。他所作《破阵子》五首基本上沿袭了辛弃疾的写法,全词以“孙相公破敌”为题旨,通过描写了行军作战的盛大场面,赞颂了将军的勇猛无畏,表达了“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的主旨。

2053501186265

猜你喜欢

题旨词调军旅
《喝火令》词调格式探析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本期主题:军旅
想落天外,情深于衷——浅谈罗周剧作的题旨与实现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戏曲创作:题旨的确立与实现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