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了,秭归

2022-03-16牛雪莱

新作文·初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秭归故里农历

牛雪莱

秭归山路烟雨阁,山木幽深晚花拆。

——题  记

秭归,是被世人铭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故里。诗人创作的鸿篇巨制,更是以热烈浪漫而浓郁的美学魅力,开启诗词的新篇章。

暑期,循着古人的脚步,我们驱车前往秭归,一览异乡风采。

屈原故里

依山傍水,一段布满爬山虎的矮墙过后,便是在高山中筑建的巨石,苍劲有力的“屈原故里”四字雕刻其上,晴朗的蓝天之下,潺潺水声映衬古楼。踏入大门,古韵之旅即刻开启。

随着观光车前行,绿树成荫的大道,两旁时不时出现刻着古文的大型卷轴,红黄两色的孔明灯更增添一份古味。沉浸在应接不暇的自然美景中,很快来到第一处景点——屈原祠。屈原祠以屈原文化为统领,展示三峡库区文化遗产。

站在山门前仰望,门匾上“光争日月”四字金光闪闪,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镶嵌在牌楼上,歇山重檐虽是静止的,由内而外产生的豪迈气质却吸引着我一探究竟。顺着阶梯层层而上,古色古香的房屋中,纪念屈原陈列馆是其中最大的建筑,这里介绍了屈原的生平。走过这些充满历史温度的图片和文字,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穿过时光的长廊,带着满腔热血来到我們身边。幽静的碑廊中,屈原流传千古的《离骚》《天问》等诗篇,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盛情歌颂他的诗句手迹,被一幅幅展出。墨迹中、青石上,这些文字满是悲愤和同情,不需要详细注解,单是凝视它们,就好似涌出熊熊燃烧的热血,从千年前的大火延续到现在,不变的是华夏儿女炽烈的爱国之心。

三过端午

这秭归县啊,有“八大怪”端午节习俗,每年三个“端午”就是其中一怪。

在秭归,端午比年大,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嫁出去的姑娘即使相隔千里都会赶回家过节,家人在一起贴端午对联、包粽子、泡雄黄酒,为庆典做准备。到了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端午活动就正式拉开序幕了。黎明,人们会在龙舟下水前祭江,礼毕,众人齐心按下龙头,由扮演屈幺姑的击鼓人带领,锣鼓喧天中,龙舟划至江心,岸上桨边的人们接唱《游江》,以此呼唤先贤屈原魂归。而农历五月二十五“末端午”,才是属于家人的时间,大家团聚在一起喜庆夏收,村邻相亲,热热闹闹举办稻场娱乐,跳起花鼓舞,唱起山民歌,通宵达旦地欢庆。

这一次的旅程并不逢端午,很可惜没有真正体验秭归人民的热情。还记得在非遗课上,老师曾介绍过最原始的粽子是包红枣的,这两片粽叶象征着屈原两袖清风,白净的糯米寓意他一生清白,中间包裹着红枣毫无疑问是屈原的赤胆忠心。所以节日的专属食物可真不是随意的,都有古人赋予它应时的含义。咬下软糯香甜的粽子,感受千百年的传承。

回忆秭归

秭归县还有许多非遗项目,“哭嫁”是这趟旅程中介绍最多的。这些民俗传统是不同地方的乡民自创的特色,无不是因家国情怀,为衣食父母。

驻足各个景区,眺望远方,三峡大坝在蓝天碧水中显得格外美丽,没有近处的澎湃雄伟,反倒是多了一分优雅宁静。

了解到如此多民俗文化,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趟秭归之旅在两峡一坝的返程点结束。

别了,秭归。

(指导老师:许雅云)

感受诗人故里——秭归

提到秭归,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诗人屈原,还有三峡大坝。想到屈原,出现在小编脑海中的便是一个眉宇紧锁、两袖生风的孤忠高洁的诗人形象。屈原祠是三峡库区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结合起来的重点区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屈原祠因水利工程修建而两易其址。一次是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而迁;一次是因三峡工程兴建,屈原祠再次迁建至秭归凤凰山。

因为诗人屈原,秭归这个地方充满了浓浓的屈原文化,也因为诗人的存在,秭归让无数的人心向往之,去感受诗人生活过的地方,去亲身感受诗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清扬)

猜你喜欢

秭归故里农历
2020农历庚子年鼠年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
贵州各地节庆一览
梦回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日历
新年快乐2017农历丁酉年
匠人:在秭归打造一艘传统龙舟
秭归端午节日文化的十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