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多功能化座椅与装置艺术的融合设计研究
2022-03-16王显铭付小轩孙珞尧
王显铭,付小轩,孙珞尧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1 国内公共空间座椅的现状分析
1.1 设施现状
国内的公共空间座椅分布,形态和实用效果的发展并不领先。追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的建筑设施不乏未通过探讨研究大众内心需求和市场需求却盲目建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公共空间座椅设施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创新性,多元化,人性化,与周围商圈的结合变成了当下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新导向,因其有多位于特别显眼的位置,拥有较大的数量,占地较大的面积的特点,公共空间的座椅建设在商圈中显得尤为重要。
1.2 美学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圈中的公共座椅设施的外观依然“四平八稳”,色形单一,不融入,不突出,很难起到座椅本身应该提供的作用。周围的商铺一换再换,他们会通过不断地创新,门面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去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公共座椅也需要不断地从外观上去创新,以达到吸引大众眼球,留住大众脚步,促进经济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共座椅的在美学方向创新是必然的。在以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结合周围商圈的特性与种类去改变座椅的形态,达到解决需求,互利共赢的目的。
1.3 特殊人群规划
公共空间座椅对于特殊人群的改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当今比较缺乏,容易忽视的要点。一切事物的更新迭代,首要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公共空间座椅可以通过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形态和功能上提高辨识度,从而给予不同的服务。准确把握建设区域,与周围商圈的特性相结合,母婴,老年,残障人士。相应商业板块内,设施的建造很重要,尤其是残障人士,据统计现如今仍有八千五百万残障人士不敢出门,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这也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目的。
2 试点探究——以滨江道为例
2.1 当代人的心理分析
以滨江道调研为例,对于三种不同的种类的公共座椅各做一种测试(传统木制座椅,可充电座椅但形态单一,石制花台座椅),在十五分钟内,每种座椅被使用次数的统计。统计结果:木制1中年人,可充电0人,石制3老年人。年轻人行列对于座椅的使用非常少,甚至于无论是在等朋友还是打电话都是站立。显而易见,对于公共空间座椅而言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需要多元因素的融入。
2.2 多功能化座椅设计思路
三个方面,首先从外观上要符合地区板块的性质,商业广场,公园,车站等。通过外观的创新,既可以融入环境,又能突出自身,提高利用率。使用价值方面,侧重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群之间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安全,简单易操作。建造成本方面,对于公共空间座椅的材料可以保持现有的木制,石材,金属玻璃钢材等材料。
2.3 公共座椅改良新构想
随着社会城市化建设步入佳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城市生活,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公共空间座椅的改良更新变得尤为重要。公共空间座椅已经不是新颖产品,但是利用率确实不高,更新后的座椅,可以在大众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满足需求,也可以在消费者和商铺之间构架一个快速了解的渠道,更能大程度上解决特殊人群的出行问题。公共座椅的更新主要目的是以人为本,所以没有终点。
3 基于人类心理与需求多功能座椅改良创新设计
3.1 以人为本
在公共座椅装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从人们的生活条件出发,来具体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问题。力求把握当代人常提及的“以人文本”这一核心观念,将公共座椅这一用于大众的硬件设施用于“人”本身。我国的公共设施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年陆续出现了不局限于基础舒适,更追求美观与人文功能的公共设施。团队调查发现,在我国的新式公共座椅设计研究中,除了常规的休息功能以外为人们提供娱乐,充电,应急性医疗等服务,注入了新科技为快节奏的人们提供便利,可见将智能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公共设施势不可挡。许多设计师在研究“以人为本”这一概念是主要探究了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诸多理论层面,在尊重人本身价值的同时将人的活动作为公共环境设计的重要考察因素,以此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与生理需求的公共座椅设施,让公共座椅更惠及民生。
3.2 艺术表达呈现大众需求
基于人体工程学研究表明,公共座椅靠背设计高度可达48-63厘米,以满足成年人在坐立姿势以腰的部分存在支撑点,腰椎部分前凸,后背脊椎向后弯曲,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有舒适的体验,达到肌肉放松,让身体充分休憩的效果。公共座椅在艺术表达时考虑到人的社交心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距离尺度约为1.2-2.1米,陌生人则更远,综合不同人格的社交恐惧与安全距离来设计安全座椅,不仅有利于空间平衡,更让大众需求得到新时代个性化满足,公共座椅中艺术表达的外观仅仅是城区环境美化的一部分,其中合理的空间平衡与更加科学的座椅尺寸标准是呈现新时代大众需求的重要支点。
4 公共空间多功能化座椅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4.1 项目意义
本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长力求将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城市化范围逐步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变,在大批年轻力量涌入城市的过程中,本项目针对公共座椅设施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相关区域的商业发展。在社会心理学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公共设施对于人类身心需求的探索,以便民利民为中心提高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认同感,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4.2 国内外研究
团队综合探究国内外公共座椅研究案例发现,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关注到公共座椅的设计,设计师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注重休闲设施与艺术的结合,大多公共座椅设施呈现出模糊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界限的趋势。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中,公共座椅更是创新使用了多种材质与创新形态,设计出能够不仅为人们提供坐,立,卧,爬等多种需求,又能丰富环境变成装点城区艺术品的公共设施。在我国的应用研究,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树洞转亭”装置,外部采用树洞形态,以“相望”为主题,将树木表面的座椅设置与原生树林之间,达到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并且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多种交流模式设置单排坐凳,双排座凳子,双排带桌子的三种形式,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3 多功能椅发展预期
科技化时代下,交互艺术成为一个新型热点,互动艺术的优越性体现在与参与者直接相关,具有鲜明的连接性与互动性,所谓的“互动”就是事物之间有反馈的活动。在多功能座椅的发展现状团队研究发现,设计者更多的尝试将交互艺术结合公共座椅进行联结设计,例如设计传感器感应外界自然光,使得座椅可以在夜色降临自动变成城市街景的照明设施;人们在座椅休憩时可以传感室外温度与人们体温数据进行自热装置,达到人性与智能并存的效果。因此我团队的研究致力于让公共座椅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实现美观与科技性兼备,在未来预期实现科技化公共座椅在城区普及。
5 结语
经过调查显示智能化时代结合美学基础探究公共座椅的最佳表现形式,将公共座椅的功能性更大延展,使其更利民、便民,让公共座椅不再是城市的概念性摆设,而变成嵌融于环境,具有多种功能性的城市必备设施,以推进智能时代的普及与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