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障碍因素研究
2022-03-16李芳
李 芳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5)
绩效工资制度是指在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分析部门的成绩与个人的业绩,使得工作业绩成果与所发工资和奖励成正比。绩效工资制度有利用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能力,促进提高工作业绩。但是在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按照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如何构建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全面体现岗位绩效以及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的重点。科学合理的绩效方案,对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收入分配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绩效工资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绩效工资改革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内部人员因素。从绩效改革的推进情况分析,提到工资调整,很多人员内心会产生焦虑,例如按劳分配分配理念的提出,认为绩效改革和自身的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分歧,甚至有些人员认为改革依旧形式化,不会改变原有的现状。部分人员担心绩效工资改革与实际脱离,难以达到绩效工资激励的“贴合性”,影响贴合公共服务实际。若想有序推进绩效工资改革,需从人员角度出发,消除潜在的顾虑。
(2)事业单位分类。实质上,事业单位的性质问题,就是绩效工资改革的方向问题,为改革提供具体指导与方向,增强公益性与服务性。传统的绩效资金管理模式,存在着绩效方案与事业单位性质特点不相符的问题,未能有效发挥绩效的价值与作用,激励水平不高。
(3)创收界定。从基层工作情况分析,从事义务教育以及公共医疗服务等工作的人员,其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收入分配出现不科学和不合理的问题,影响着工作积极性。推动绩效工资改革,准确界定创收的难度很大,需要明确哪些可创收,哪些不适用创收,做好合理性的把握。
2 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虽然经历了好几年了,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好绩效工资的作用,比如绩效工资考核指标单一,考核制度不完善,绩效工作差别较小等。
2.1 绩效工资考核指标单一
绩效工资通常分为两个部分,所在二级部门的绩效,员工个人绩效。部门绩效主要考核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个人绩效主要考核个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而考核主体大都是财政部门,而其他部门只是起辅助作用。不管是部门考核还是个人考核都是根据具体完成了哪些事情,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指标比较单一,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建议丰富考核指标。
2.2 绩效工资档次少差别较小
事业单位的绩效改革,很多员工在思想认识上不够,认为在同一个单位,在同一个岗位大家的收入应该是相同的,而且财政部门也担心激发矛盾,将绩效工资差别设置较小。通常都是将部门和员工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之间相差很小,而且通常都不会有不合格等级,所以对于非常优秀的员工与非常懒散的员工之间,一年的收入相差很小。收入等级少,而且差别小,不能充分调动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优秀的员工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比较优秀的员工会觉得反正达不到优秀,而且也不会不合格,失去积极性,无论怎么努力,不如躺平,反正结果一样;而对于不思进取的员工作来说,虽然不努力,但是也没少多少钱,但自己比别人轻松了很多,乐得悠闲一些。因而绩效工作设定档次太少,收入差别较少,不能充分将付出与收入成比,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激情,从而影响单位的发展。建议增加考核档次,加大不同档次之间的收入区别。
另外,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还存在着绩效工资实施基础浅薄,绩效工资发放得不到保障,绩效工资的改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3 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1 案例概述
以某单位为例,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设置了办公室和策略研究部以及后勤部等部门。从改革的推进情况分析,围绕自身机构和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等,进行全面改革。其中,改革分配制度方面,在基础工资之上,进行活工资的调整,根据承担的责任与贡献度,结合工作的开展情况,实行分档岗位补贴,计算绩效工作。在当时获得不错的成效,不过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进行深化改革。现结合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3.2 绩效管理问题
首先,用人问题。现有的人员中学历与学位结构不合理,未达到公益性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要求。在人员录用方面,未能做好文化水准的把控。用人管理方面,未能为年轻的干部提供晋升发展机会。
其次,考核问题。构建的考核体系,存在考核目标不明确和考核标准设计不合理等系列问题,影响着考核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益。此外,考核与激励未能有效结合,例如未能使收入分配和职位晋升等相互联系。
最后,管理问题。绩效工资的改革目的,主要是促进公益事业持续化发展。积极发挥绩效管理的价值与作用,调动人员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由于绩效管理不到位,存在着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3.3 绩效改革方案
首先,明确绩效管理组织机构。绩效管理是“一把手工程”,领导人员负责统筹推进,给予强大的支持,保障绩效管理到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提供咨询服务和顾问,设计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直线管理者则负责绩效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其次,设置绩效指标。结合单位的发展要求,做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并且平衡各个层级组织与个人的发展,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以及团队绩效指标、职工个人指标。根据单位的业务特点,围绕人员结构是否合理、业务水平等,对单位总体绩效进行评估。部门绩效指标的设置,主要为部门成本和游客投诉率以及技术力量培养等,考核部门管理的工作绩效。设置的职工个人绩效指标,主要为讲解工作量和投诉率以及资料完备情况等[1]。
最后,构建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从绩效管理的角度分析,此项工作是个循环过程,主要包括绩效计划和实施以及绩效评估等。
在绩效和薪酬的衔接方面,围绕岗位业务进行评价,确定了岗位工资+绩效的工资制度。其中,薪酬结构包括固定薪酬和绩效薪酬以及福利津贴等。为了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结合各个层级的特点,在固定和绩效部分的比例设置、薪酬模式等,提出具体的目标。创新采取了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的多样化激励形式,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2]。
4 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建议
4.1 做好改革的宣传
目前,绩效工资改革的推进,正处于关键的时刻,需单位人员力量的支持与保障。在组织开展改革时,做好内部的宣传,使得单位职工人员对绩效工资改革有正确的认识,及时交代改革工作的方案与推进情况[3]。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平台和其他信息传播媒介,进行绩效改革的宣传,提高宣传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4.2 着力解决绩效改革的难题
目前,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分为公益1类和公益2类,实施分类管理。在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时,明确事业单位的性质,完善拨款制度,妥善解决各类问题,进而保障拨款制度有序推进和落实。各个事业单位在编制绩效改革方案时,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形成贴合岗位实际、贴合职工需求的绩效工资方案,发挥绩效调动人员积极性的作用。加大绩效管理的创新力度,围绕业务的开展情况,做好考核资料的整理,根据工作表现,评估业务完成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的考核方法,获得绩效评估结果,指导工作的优化和完善[4]。
5 结语
综上所述,公益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的推进,要适应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探索适宜的绩效改革思路,高质量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薪酬工资结构,采取适宜的考核指标,增强绩效的激励作用。